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结节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7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伴随不同程度的再生结节,研究人群中经诊断为肝癌为13例,8例结节TIW1及T2W1诊断表现为在结节周围出现假包膜,且成像信号较弱,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显示肝硬化伴随肝癌患者呈现病灶区域动脉期轻度至明显强化9例,且门静脉期呈低信号12例,延迟期及肝胆特异期呈低信号13例。结论采取核磁共振进行肝硬化诊断及肝硬化背景内结节性质判定有着较强的效果,准确率高。

  • 标签: 肝硬化 核磁共振成像 再生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卵巢肿瘤临床中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4例卵巢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42例,研究组给予MRI诊断,对照组给予B超诊断,观察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对卵巢肿瘤的定性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卵巢肿瘤中采用MRI诊断,其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都比较高,且能对肿瘤准确定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卵巢肿瘤 核磁共振成像 特异性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的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各29例,常规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实验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将两组患者的检出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发现,其中实验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MRI技术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操作简便、安全,而且有利于早期诊断并指导临床用药,适合在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疾病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2月一2017年2月接收的83例疑似颅脑疾病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51例患者给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B组32例患者给予CT诊断,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诊断结果。结果A组患者中符合颅脑疾病的患者有49例,B组患者中符合颅脑损伤的患者有28例,A组颅脑疾病检出率明显高出B组,两组颅脑疾病检出率有区别(P<0.05)。结论医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患者磁共振检查结果,能有效提高颅脑疾病检出率。

  • 标签: 颅脑疾病 诊断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CT和MRI在肝硬化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诊断方式将本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肝硬化结节患者50例分为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MRI诊断,对照组CT诊断,对比两组检出率和总确诊率。结果试验组肝硬化结节总确诊率、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在肝癌、肝脏恶性结节和肝脏良性结节诊断中的确诊率也高于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肝硬化结节病变的肝癌诊断中,病灶大小不一可导致CT和MRI诊断率不完全相同,但MRI在结节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硬化结节 CT MRI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出血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采用CT检查与MRI检查,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检出率方面,MRI达到89.36%,CT检查仅为72.34%,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准确率更高,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成像,统计出血性脑梗死类型,对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14例患者为脑外周出血,12例患者为脑深部血肿,4例患者为混合型。脑外周出血型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脑深部血肿型的诊断准确率为91.7%、混合型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每两种出血性脑梗死分型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能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不同疾病类型进行明确,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通过核磁共振(MRI)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之间我院收取的3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患,以上所有病患均经过X线或CT等检查后,结果显示为病患未发生骨折,但是通过MRI检查后显示所有病患存在不同程度的颈髓受损,分析以上所有患者通过MRI检查后的表现。结果所有35例病患中,经过MRI诊断后结果显示(1)脊髓信号存在改变情况如下3例脊髓未变化;17例髓内存在水肿;8例髓内出血;2例脊髓软化和囊性;(2)脊髓变化形态11例颈髓损伤后肿胀;17例脊髓损伤后存在压迫且发生变化;6例损伤后脊髓发生萎缩。结论MRI是临床上诊断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最可靠、准确性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标签: 无骨折 脱位型 颈髓损伤 MRI 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结节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6年5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节性肝硬化T1W1检测呈现信号比正常肝组织稍强或者相同,T2W1检测则主要表现为结节区域弥漫分布不同程度的较弱信号;30例合并结节的肝硬化患者TIW1及T2W1扫描结果主要呈现为在结节周围存在假包膜。结论采取核磁共振进行肝硬化诊断及疾病类型区分有着较强的效果。核磁共振成像能对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进行良恶鉴定,并对恶性结节作出有效诊断。

  • 标签: 肝硬化结节 核磁共振 成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之后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5年 1-12月来我院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 62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核磁共振成像 和 CT两种方法对上述患者进行诊断,对受伤部位进行矢状位和横轴位多层面扫描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挤压神经、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等脊柱外伤的检出率。结果:经 CT检查, 62例脊柱外伤患者中有 37例腰椎椎体及附件骨折, 17 例颈椎椎体有骨折块移位, 5例胸椎椎体骨折, 3例骶椎骨折。经全脊柱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发现在 62例脊椎骨折患者中发生椎体骨折 50个。对脊髓损伤、韧带损伤以及挤压神经的检出率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中准确率较其他检查方法高,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辐射,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关节镜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甲组36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诊断准确,其准确率为77.8%,乙组中36例患者诊断准确,准确率为100%,100%>77.8%,乙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甲组。结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其优势明显,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膝关节 韧带断裂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自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诊断,并采用关节镜进行对比分析,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32例患者采用MRI检查诊断的ACL完全断裂准确率达90.48%,部分断裂及其它断裂分别为72.72%和66.67%,完全断裂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其它两项其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在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完全断裂),但仍受到一些如易出现运动、流动伪影以及诊断医生专业能力等因素影响,在临床诊断中需引起注意。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疑似颅脑疾病100例患者从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挑选,分别给予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CT诊断,判定诊断后的效果?结果100例患者中,行MRI确诊为颅脑疾病者92例,占比92.0%;行CT确诊为颅脑疾病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的疾病诊断率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颅脑疾病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作用显著,可提高病症诊断率,值得借鉴。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颅脑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骨肿瘤患者中采取X线、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38例骨肿瘤患者所有资料,均实施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三种检查技术的符合率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本次分析的38例骨肿瘤患者经过病理与手术证实,其中11例转移瘤、16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X线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78.94%,CT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94.73%,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在骨肿瘤诊断中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均可作为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疾病的可靠参考依据。

  • 标签: X线 CT 核磁共振成像 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已经经病理确诊的7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共发现病灶93个,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度以及漏诊情况。结果7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中,有67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确诊,病灶数目共计86个符合病理诊断结果,但是有7处病灶未检出,导致漏诊,漏诊率为7.53%,准确度为92.47%。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在颅内原发性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鉴别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度,有利于患者及时发现病症,及早进行康复治疗。

  • 标签: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结果。结果30例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测,10例股骨踝,12例为胫骨平台,5例为腓骨,3例为髌骨。其中5例伴韧带损伤,13处半月板损伤,12例呈不同程度积液。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显示关节面下边缘具有模糊斑片状,不规则条状低信号影,周围具有长T1与长T2骨髓水肿改变,STIR表现高信号。磁共振成像表现损伤韧带肿胀、轮廓模糊,信号增强。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具有操作安全、简便,诊断价值高的优点,值得临床进普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隐性骨折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