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脑梗死进行诊断,以及探讨涉及到的具体应用。方法对79例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治疗。结果有7例发病9h内患者仅DWI显示病灶。基底节梗死54例,脑叶梗死13例,脑干梗死4例,小脑梗死3例,多发性脑梗死3例,2例患者于发病3~12h之间未发现病变。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患者有很好的诊断应用前景,同时这种高科技方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医学技术水平。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脑梗死 诊断与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简称MRI)对于肛瘘检查和治疗中的医学使用价值。方法以我院的26名肛瘘病人作为实验对象,对其采取术前核磁共振成像相控阵列线圈体检,将术后检查状况作为衡量标准,对比手术之前指诊检查与MRT检查效果。结果在对26名本院的肛瘘病人采取MRI诊断结果比较显示,术前的指诊的检查准确率同MRI检查准确率比较肛瘘内口位置探测精准率是32.4%比73.1%(P<0.05);支管与脓腔定位精准率比是17.1%比87.7%(P<0.05);MRI对肛瘘的诊断和定位精准率大大高于术前的指断体检,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能够准确反映肛瘘病人的肛管、直肠扩约腹肌合体之间的复杂病状位置和情况。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肛瘘诊断检查效果推广价值
  • 简介:摘要心血管核磁共振显象技术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诊断、评估具有准确性,无风险,无电离辐射性,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目的探索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上进行心脏成像的可行性及技术和方法。方法将高磁场系统上的心脏成像序列和技术进行调整和优化,用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显示。结果在硬件、软件优化设计的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上获得的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图像,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结论核磁共振有助于提高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心房颤动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论核磁共振成像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影响极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67例,通过对这例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进行身体检查,从而分析该方法的能力极其价值。结果对67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其中51例患者成像显示为内膜片,16例是通过真、假腔内流血的信号产生不一致而作出的诊断。结果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准确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检查的准确率比较高,对于真、假腔的分辨清楚,可以很好地显示夹层隔膜,对于临床的诊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记性动脉夹层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脑中央区肿瘤术中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的价值。方法将50例接受脑中央区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50例正常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检测,对比分析脑功能激活区面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左手、右手对侧SMA、对侧PMSC以及同侧PMSC激活面积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中胶质瘤、脑转移瘤以及脑膜瘤与病理检测结果基本相近,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准确高,可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 标签: 脑中央区肿瘤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应用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仪在临床上使用较多,该仪器在头颅、人体脊柱、四肢的关节以及不同的软组织的检查,并且该方法在各种大手术前检查中使用也相对较多,它能够为患者疾病诊断、后续治疗等提供医学影像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核磁共振成像仪的使用质量,医院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仪器的定期检查和管理,对可能存在的故障进行及时维修。本文将以核磁共振成像仪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应用和管理为起点,分为核磁共振成像仪常见故障,并根据具体故障提出针对性的维护和维修措施,为核磁共振成像仪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仪 医学影像 应用和管理 常见故障 维护和维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MSCT组,MRI组及联合组,后比较三组诊断效果。结果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方面,联合组、MRI组、MSCT组依次降低,在移位碎骨折片检出率方面,联合组、MSCT组、MRI组依次降低,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关节脱位与骨折检出率方面,联合组、MSCT组、MRI组依次降低,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骨挫伤、软骨损伤检出率方面,联合组、MRI组、MSCT组依次降低,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MSCT联合MRI诊断腕关节损伤,诊断准确性较高,还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整理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脑梗死样病变的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的两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3例,CT检查出16例(漏诊7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出20例(漏诊3例),检出率分别为69.56%,86.96%;原发性脑出血患者19例,CT检查出10例(漏9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出17例(漏诊2例),检出率分别为52.63%,89.47%。把两组(对照组和检查组)数据检出率(例)的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用χ2检验χ2为5.325,P=0.031,可见诊断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它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梗死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采取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接诊的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皆予以MSCT与MRI诊断,总结分析诊断结果。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皆显示20例患者的肝脏均有明显体积增大与大量肝腹水;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出现不均匀强化。结论肝小静脉闭塞病采取MSCT与MRI诊断各有优势,但若能充分结合二者实施综合诊断,则可明显提高诊断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肝小静脉闭塞病 螺旋CT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理护理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聆听患者倾诉,解答有关疑问,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里,降低紧张焦虑情绪,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心里状态。结果通过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提高其应激能力,使患者放松身心,配合完成检查。结论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彻临床护理的全过程。

  • 标签: 核磁共振 紧张焦虑 心理护理 配合检查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已经成为医院重要的医学设备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于高强磁场以高清图的方式对于人体进行扫描,然后确定相关的疑难杂症,它的应用促进了医学科技的发展,通过相关的临床实践表明,它对于人体没有任何危害,因此,比较受欢迎,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形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主要针对核磁共振系统的在使用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

  • 标签: 医院核磁共振系统 使用维护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160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进行研究的对象,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患者进行检查,然后将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和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核磁共振检查的160例患者,异常的患者共104例,具体数据如下血管闭塞和狭窄的42例,动脉瘤42例,血管变异52例,烟雾病14例,动静脉畸形16例,静脉窦血栓4例,颅内动脉不显影4例,血管纤细2例,静脉破裂出血2例,原始舌下动脉2例。所有进行检查的患者中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相符合的12例,与术中病理检查的结果相符合的26例。结论脑血管疾病应用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实施诊断的价值非常高,患者免去注射造影剂的麻烦,该操作无创伤且无痛苦,患者避免辐射性的损害,并发症大大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临床诊断中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与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治疗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行磁共振成像,观察组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比较两组患者扫描结果。结果发作期和缓解期观察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发作期检出率高于缓解期,组内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暂性脑缺血采用磁共振弥散成像,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应推广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

  • 标签: 磁共振弥散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 脑卒中
  • 简介:摘要儿童护理一直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难点,而核磁共振科室的儿童护理更是儿童护理中最难的结构之一。医护人员要掌握儿童心理学知识,本着对患儿和家长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最大的热情和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对患儿的综合护理中。如幽默的语言、动作与患儿建立信任,使其配合治疗,避免因给患儿使用药物而使其产生恐惧;与患儿家长沟通,让他们详细了解检查。

  • 标签: 核磁共振 儿童护理 心理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疑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8.3岁,。全部患者均使用PHILPS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扫描层厚为6mm,。采用横轴位序列,其中1例相隔10天检查两次。8例患者进行行横轴位、矢状位SE序列T1加权像。16例患者进行了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根据入选条件,对脑静脉窦血栓进行分析血栓的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灵敏度、假阴性率、特异度、假阳性率、约登指数分别是92.33%、7.77%、74.3%、6.7%、0.674,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157%、94.3%、Kappa值是0.833;结论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望代替DSA。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核磁共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条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逐步地运用到脑部血管成像之中,并且在先进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医学条件开展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地推广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逐渐地推广到观察与分析脑部血管成像的各种疾病。我院医护人员运用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并且把它投入到脑部血管成像的使用当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再加上一些其它的配合治疗方法来对患者进行综合性保护,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正确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的诊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身体健康的机率,为患者伤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 标签: 脑部血管成像 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 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