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张洁小说的悲剧意蕴包含着多维的向度:现实主义层面的社会批判与生命抗争,现代主义层面的人生荒凉与孤独绝望,生命悲剧体验的审视与超越。张洁作品中有一种悲剧的洞察力,作品书写斑斓驳杂的人生世相,以探索的态度质疑一切,塑造一些精神上超越世俗常规的悟性极高的人物形象。张洁的个性是内倾型的,其特有的个性气质与苦难的人生经验形成了张洁作品的悲剧基调。张洁超越悲剧苦难的方式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致意,是一个中国作家面对当下文化信仰困境的一份精神守望与智慧启悟。

  • 标签: 张洁 悲剧意蕴 禅意
  • 作者: 许翠婵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08-12-22
  • 出处:《现代教育教研》 2008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钟钟书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他兼通数国语言,在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皆有卓越的成就。其著作包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以及长篇小说《围城》等。《写在人生边上》是钱先生的第一个散文集。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等十篇。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精品。《读〈伊索寓言〉》是其中的一篇,它是读后感中的名篇,有其独特的美学意蕴,为此,本文从“耐人寻味的结构美、见解独特的内容美、妙趣横生的语言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 简介:学术界在阐释老子的自然观念时出现了同义反复和循环定义等逻辑问题.这源于对自然意蕴缺乏深入地批判和反思.只是把自然当作形容词或抽象的名词去分析。《道德经》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自然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及其社会.因此自然是一个富含人文性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在伦理阶段,它保持着素朴的本体世界的真理本性.指引着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运行,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共同体;自然在教化阶段.本体世界的“道”异化为“德”与“不德”,失去了最高的指引功能,导致价值世界失去规范和生活世界失去秩序;自然在道德阶段,本体世界回复其至善的指引作用、引导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向“玄德”乃至向自然之道回归、最终这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自然 现“象”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问题相生相伴,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直面问题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对什么是社会总问题、如何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思考史。树立问题意识,意味着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活动主体的自信和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来不惧怕问题,问题意识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问题意识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的勇气。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力也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体现与提升的。

  • 标签: 问题意识 意蕴
  • 简介:本文通过"女"字意象的分析,揭示"女"字以及从"女"字的汉字结构所蕴含的人文文化景观.分别从"姓"的意蕴、婚姻习俗等两个方面,探究从"女"之字形、字义所反映的古代文化观念.

  • 标签: "女"字意象 姓氏 婚姻习俗 文化意蕴 文化观念 汉字
  • 简介:作为明代心学的开启者,陈白沙是个十分重视诗教的教育家。陈白沙以诗为教,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感悟化为诗意的语言,用诗歌的方式培养弟子。诗教既有丰富的内涵,也有生动的形式。陈白沙诗教意蕴体现于重教化,广育才;尚自然,乐其心;风俗,富情趣三大方面,充分展现出其教育思想与活动的特色。

  • 标签: 陈白沙诗教 重教化 尚自然 美风俗
  • 简介:对于“河伯”(又有冯夷、冰夷、无夷等称谓)的认知,一般源于河伯娶妇的故事或者屈原《九歌·河伯》的描述。其实,二者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河伯娶妇”中的“河伯”是一位个性凶残、狡诈、暴戾的形象;而《九歌》中的“河伯”则是一位携女神游,徜徉于昆仑之巅且情意绵绵的恋者形象。不仅如此,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河伯”还被塑造为其他的一些独特形象,展现出不同性格特征,这些就为我们全方位的认识“河伯”形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始材料。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意蕴,“河伯”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具有了不同的期待视野。那么,在文学史中,如何解读河伯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缘由,则是学界需要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 标签: 文化意蕴 河伯 形象 《九歌》 性格特征 原始材料
  • 简介:电影《大鱼海棠》上映以来因台词过于现代、剧情交代不明饱受观众诟病,但其对丰富东方艺术形态的吸收和融入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体验过程。该电影在人物设定、场景制作、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的最大化彰显,令其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蕴含的艺术美学,需从多个角度予以审视。将符号化的文化素材具象化从而流畅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形态是电影《大鱼海棠》导演的创作出发点,因而,整部电影都弥漫着浓郁的中国风艺术色彩和美学内涵。

  • 标签: 《大鱼海棠》 美学 意蕴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诗经·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以下重章,不具引)《毛诗序》解释说:"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家室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把这首诗的主题定为思妇念远。这一点,历来都不曾怀疑。但问题是,这

  • 标签: 文化意蕴 南山 诗经 毛诗序 君子 古代神话
  • 简介:《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兵书。它不仅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在《孙子兵法》中,人的地位尤为凸显,主要表现为:重视在战争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人的精神因素的发挥、强调正确处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等,不仅如此,孙武更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保民""富民",即造福于民,推动人的发展。研究《孙子兵法》的人学思想,不仅有利于促进军事哲学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孙子兵法》 人学 战略学
  • 简介:<正>“不即不离”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命题,它的美学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它涉及文艺形象的审美特征、文艺创作的审美规律和文艺鉴赏的审美原则。

  • 标签: 美学意蕴 慧能 似花 文艺鉴赏 觉知 艺术形象
  • 简介:摘要张力理论是阿恩海姆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对绘画中张力与运动的关系作过讨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通过具有张力的绘画形式所表现出的运动感在人们心里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同样,张力在建筑设计中同样是实现建筑运动感的形式语言之一。建筑虽然是静态的,但建筑师赋予建筑一种强烈的视觉艺术感染力,在“力”的作用下赋予建筑有生命的运动感,使建筑充满韵律感,让我们在“不动”的建筑中感受到“动”。本文从唐代建筑的视角理解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分析唐代建筑中的“张力”表现。

  • 标签: 张力 阿恩海姆 唐代建筑 运动
  • 简介:幸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人生信仰的永恒追求。从学生的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及社会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教育幸福的意蕴,进一步从师生间共同成长和教师价值在公众氛围下两个方面讨论教育幸福的实现路径。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主体的幸福,而且更应当关注教师主体的教育幸福,让教师在这一职业中感受更多的幸福。

  • 标签: 教育幸福 教师职业 实现路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3-20
  • 简介: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文化 产品文化 产品形象,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

  • 标签: 产品文化 意蕴设计 文化意蕴
  • 简介:时贤论及教授治学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为“教授治学”击节叫好,认为教授治学符合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教授治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制度和治理结构有着根本的差别,具有明显的工具性、权宜性意味的“中国特色”,无助于也不可能改变大学原来的领导体制、权力、利益结构,甚至“是教授治校的倒退”。时下关于教授治学的两种争论源于对教授治学本质意蕴和边界的不同认知,有必要对教授治学的时代意蕴、边界及实现路径进行澄清和探讨。

  • 标签: 教授治学 边界 路径 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特色” 大学制度
  • 简介:作者采用"变换角度"的相对主义方法论,得出尽管宇宙不断变化而人类与天地却同样永存的结论.人在山水之乐中逍遥适意,与自然合一,也就达到了"瞬间"与"永恒"合一的境界.超然旷达的佛老思想构成苏轼文化性格的重要方面,它又植根于本身乐观的天性.

  • 标签: "何羡论"、"共适论" 变换角度
  • 简介:中国诗词涉海文字繁多,通过考察这些海洋文字,从中可看出古人笔下的海洋意蕴.雄壮瑰丽的图景是海洋最基本的表象;飘逸洒脱的气质是诗人将自身情感投射于海洋的精神追求;深邃玄妙的哲思是诗人由海而发的人生感悟.

  • 标签: 中国诗词 海洋 意蕴
  • 简介:道德信仰是主体基于自身对道德的认知而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与奉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知、情、意的统一,又是知与行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内蕴着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道德信仰的产生与展开两个方面.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不能只是停留于主观领域的个人观念意识,而是客观地反映着社会历史现实,是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历史过程.

  • 标签: 道德信仰 实践 主体 客体 统一
  • 简介:木雕艺术的审美空间是无限的,它源自中国艺术的"民族习性"和审美情趣,得益于传统技法"面面观"和"步步看"的表达,艺术家进而以创作中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传达出"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意蕴空间和文化内涵。

  • 标签: 木雕 空间 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