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记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退。最初的记忆恶化是因为突触功能的改变而不是因为神经元的丢失。由于神经退行性变,一些个体继而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作者使用了Tg2576小鼠研究在没有神经退行性变或淀粉样蛋白变性时记忆减退的原因。这种小鼠表达与AD有关的淀粉洋前蛋白变异体。

  • 标签: 淀粉样蛋白变性 记忆受损 蛋白聚集 神经退行性变 特异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16例病人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血管造影,术中植入自膨式支架,术后行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6个,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开通且无明显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安全有效地解除颈动脉狭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意外 支架
  • 简介:本院自1996年1月至2003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岩骨后巨大脑膜瘤19例,手术21次,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巨大脑膜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方法对1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28例,3例因桡动脉穿刺痉挛失败,2例桡动脉畸形狭窄穿刺失败。结论精心的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和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桡动脉 护理
  • 简介:动脉和胆囊管的变异都较为多见,我们在解剖一具甲醛固定的男性尸体时发现其肝动脉、胆囊动脉、胆囊管有变异(附图1),查阅资料未见与此例变异相同的报道[1-9].为积累解剖资料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特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动脉变异 胆囊动脉变异 胆囊管变异 解剖学
  • 简介: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centermedian-parafascicularcomplex,CM-Pf)是丘脑板内核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丘脑内其他核团、基底核及大脑皮层有着丰富的纤维联系,可是既往较少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但是随着深部脑刺激术作为运动障碍性疾病和顽固性疼痛等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被人们接受,CM-Pf复合体作为有效靶点,而重新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在基础、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被广泛研究。

  • 标签: 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 丘脑 神经解剖 生理 功能性神经外科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眩晕、双眼视物模糊、行走不稳5d于2004年1月28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60/90mmHg(1mmHg=0.133kPa),心、肺功能正常,神志清楚,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 标签: 动脉瘤 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 入院 栓塞 神志 查体
  • 简介:临床上各种纵裂间手术入路和手术过程中常损伤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桥静脉损伤后可引起和加重不同程度的手术后并发症,为了减轻和避免手术后并发症必须熟悉和了解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显微解剖,从而在手术入路和手术过程中避免损伤桥静脉或损伤桥静脉后进行桥静脉重建。在脑静脉系统血栓发生中,约70%发生于上矢状窦。病因和发病机制多种多样,但目前尚有1/3的患者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由于脑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而准确和及时的诊断对于脑静脉血栓的预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桥静脉为脑的静脉注入硬脑膜窦的终末部分,与硬脑膜窦的关系密切,桥静脉内血流状态的改变可以引起上矢状窦内血流变化,而桥静脉的解剖学观察可以为影像学观察提供形态学依据,有利于脑静脉血栓准确和及时的诊断。为此,本文对上述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上矢状窦旁 脑桥静脉 临床意义 桥静脉损伤 手术后并发症 脑静脉血栓
  • 简介:文献指出,海马的癫痫发作阈值非常低,这可能是其比其它某些脑部结构易于点燃的原因之一。为了比较海马和大脑皮层的癫痫发作阈值,我们用马桑内酯海马点燃效应模型进行了本研究。取体重1.7~2.4kg日本大耳白兔17只,随机分成非点燃组(5只)、点燃组(6只)和苯巴比妥钠(PBNa)组(6只)。点燃组及PBNa组为点燃动物,点燃前,从其耳缘静脉恒速

  • 标签: 日本大耳白兔 效应模型 耳缘静脉 癫痛 给药途径 皮层电图
  • 简介:患者男,7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乏力伴活动不利,时有麻木感.于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未见好转,症状呈渐进性加重,2个月前出现双侧听力、视力下降,原有症状明显加重,近日右下肢活动明显障碍,走偏明显.15d前摔倒,外院CT检查显示右顶叶占位病变.于2003年8月2日入我院治疗.

  • 标签: 大脑富有T细胞B细胞淋巴瘤 病理检查 诊断 切除术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97例患者中女性63例,男性34例.年龄34~79岁,平均50.78岁.分别进行椎动脉MRA及TCD检查.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结果97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61例(占62.88%),TCD异常83例(占85.56%).结论椎动脉本身退变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个主要因素.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MRA表现 诊断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眩晕
  • 简介: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并不罕见的危重急症,但由于临床医师对此病缺乏认识,相当一部分病例因漏诊、误诊而死亡。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将我们在1802例尸检中发现的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尸检资料报告如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例尸检 动脉瘤例
  • 简介:目的总结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质量。方法总结对16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重点阐述了手术前后的护理要点,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对患者体位的要求;术区伤口的包扎及压迫;术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状态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有无出血倾向;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成功的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得到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精心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更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完善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措施 护理质量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报告1例儿童颈内动脉颅外段巨大梭形动脉瘤的诊治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患儿女性,13岁,以“左颈部搏动性包块1年,突然增大2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无颈部外伤、感染病史。入院查体:左颈部近下颌角处可见一3.5cm×6cm包块,随脉搏搏动,听诊无血管杂音。DSA、CTA检查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至近颅底处呈囊袋状扩张,边缘完整。术中见颈内动脉动脉瘤呈梭形,长约6cm,最大径约3cm,将动脉瘤切除后用人工血管(内径6mm)与颈内动脉两断端行端端吻合架桥保持颈内动脉通畅。结果病理检查见动脉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并粘液变性、玻璃样变性及慢性炎细胞浸润,局部钙化。术后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CTA及彩超检查左颈内动脉形态、走行正常、管腔内血流通畅。结论儿童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十分少见,其常见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外伤及继发于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等,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搏动性包块,可引起脑缺血或动脉瘤破裂致颈部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方法有切除后用自体或人工血管重建或血管内放置支架等。

  • 标签: 动脉瘤 颅外段颈内动脉 手术治疗
  • 简介: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d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见效快、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考虑其仍是一种侵袭性的介入性治疗,同样会有并发症,所以严格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2001年10月-2003年2月期间,我院共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20例21支颈动脉狭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治疗 颈动脉狭窄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寒方法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同顾性分析3例应用弹簧圈进行瘤腔内栓塞和27例应用载瘤动脉闭塞方法治疗的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2例瘤腔内栓塞动脉瘤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例患者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半年后随访动脉瘤再通。球囊闭塞载瘤动脉的患者1例出现迟发缺血性症状;1例吻合支开放,3个月后患者出血死亡;其余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颅内巨大动脉瘤是否进行瘤囊内弹簧圈栓塞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内动脉 巨大动脉瘤 栓塞
  • 简介:摘要总结9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重点;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相关的术前准备,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症,有利于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由于血液流体力学的压力沿内膜与中外层之间层面纵行剥离而形成的壁内血肿,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进入主动脉壁间剥离内膜而形成“双腔主动脉”或主动脉瘤样扩张。病因主要为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缩窄、妊娠或外伤等。急性主动脉夹层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即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尽快施行外科手术。目前对于Ⅲ型夹层的介入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下面将此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作以综述。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现状 主动脉内膜撕裂 患者 血液流体力学 急性主动脉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