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纳入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病例来源于本院收治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计90例,依据双盲法分组原则,纳入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切开重建,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比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疼痛评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数据提示P

  • 标签: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前交叉韧带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盆底重建、传统盆底重建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每组43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盆底重建,改良组采用改良盆底重建。比较两组尿流动力学、围期情况、结直肠肛门障碍量表评分(CRADI-8)、盆腔器官脱垂困扰量表(POPDI-6)评分、排尿障碍量表(UDI-6)评分、盆底功能影响量表(PFIQ-7)评分、盆底肌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改良组残余尿量少于传统组,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大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出血量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改良组CRADI-8、POPDI-6、PFIQ-7、UDI-6评分低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盆底肌力优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6.98%,3/43)与传统组(9.30%,4/4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盆底重建比较,改良盆底重建治疗盆腔脏器脱垂,能减轻脏器脱垂和功能障碍,改善盆底功能和盆底肌力,加快尿流动力学恢复、减轻排尿障碍,且手术安全性高。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改良盆底重建术 传统盆底重建术 围术期情况 尿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对5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前心理疏导,增强治疗信心,术后及时观察患肢感觉,运动早期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出院指导和随访。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术前症状消失,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关节镜下 前交叉韧带重建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骨关节图像重建的方法与技巧。方法随机选择72例骨骼病变患者,对其进行螺旋CT扫描,并将扫描的数据输入到院工作站。首先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成像,使骨骼病变显示在矢状长轴断面和骨胳的冠状面上。接着,对比使用常规MPR、横断CT、多向调整MPR三种方法对72例骨骼病变的患者的长轴面显示的例数。再进行透明VR(Volumerendenhy)和非透明VR(Volumerendenhy)的重建,比较上述两种不同VR的重建方式对骨质内部、骨质表面、骨髓腔以及周围的血管软组织部分的显示评分。结果多向调整的MPR显示了全部72例骨骼病变患者的长轴面,其长轴面的显示率明显比MPR和横断CT要高。透明VR在显示患者骨质内部的密度方面要优于非透明VR,而非透明VR在显示周围软组织、骨髓腔方面比透明VR要好。结论螺旋CT多向调整的MPR在每幅骨骼图像上都最大程度地显示了骨骼正常和病变组织在密度和解剖形态方面的差别,而VR重建可以用立体的解剖形态呈现出患者骨骼及周围软组织的结构,操作既简单又实用,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 标签: 螺旋CT 骨关节 图像重建 方法与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中空心螺钉三柱重建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7年2月-2018年9月在我院医治的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6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乙组、甲组,每组34例。本次乙组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而甲组是空心螺钉三柱重建技术治疗,总结并发症,足部关节功能。结果甲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94%)低于乙组(20.59%),差异显著(x2=5.100,P=0.024)。甲组足部关节功能的总优良率(94.12%)高于乙组(70.59%),差异显著(x2=6.476,P=0.011)。结论在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中,空心螺钉三柱重建技术可有效改善其足部关节功能,且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低。

  • 标签: Lisfranc 关节损伤 空心螺钉三柱重建技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肌腱结法重建关节前交叉韧带。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诊断结果,选择肌腱结法重建关节前交叉韧带进行治疗。结论选择何种方法进行ACL重建一直是不断探讨的课题。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肌腱打结骨栓嵌入挤压固定,关节镜下重建ACL,取得了良好疗效。

  • 标签: 肌腱结法 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已成为近年来治疗各种骨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强直或屈曲挛缩等疾病的有效手段1。为了提高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指导的效果,加快和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方法对20例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针对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协助鼓励病人功能锻炼。观察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8例患者膝关节活动正常,2例患者在膝关节活动度大时有轻度疼痛感,经积极锻炼股四头肌,疗效改善。结果出院时及3个月后复查优良率达97.3%。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有计划的康复指导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人工 膝关节置换 术后 功能重建 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关节镜下进行的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52例前交叉韧带受损的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人工韧带(LARS)进行重建,术后对52例患者的康复情况采用IKDC(国际膝关节韧带评估表)进行评估,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2~24个月的回访,观察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康复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共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5.77%。52例患者术后根据IKDC进行评估,A级患者有28例,B级患者有18例,C级患者有6例,与术前C级38例,D级14例相对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固定螺钉松动的现象,但经翻修后患者恢复行动,且恢复良好。结论在关节镜下重组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较小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治疗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实施在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的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设为观察对象,总计60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将这60例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常规组收治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收治的30例患者则采用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之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护理中应用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予以干预的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关节镜下 膝关节交叉韧带 重建 术后护理 康复指导
  • 简介:在脊柱创伤中胸腰段骨折发生率占首位,且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者多见。行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行骨折复位、脊髓减压及脊柱内固定。1996年7月~2004年11月我院采用椎管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plate(钛合金制)内同定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惟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对于头颈外科医师来说,头颈晚期恶性肿瘤和颈动脉体瘤的治疗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肿瘤及其包绕、粘连或侵犯的颈内动脉和,或颈总动脉是治疗的关键。目前公认的外科治疗方式有3种:①保留动脉完整性的肿瘤剥除;②瘤体连同受累颈动脉切除;③瘤体连同颈动脉切除加重建。对于侵及颈动脉的恶性肿瘤来说,第一种方式属于姑息性手术,不能获得足够安全的手术切缘,不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而且剥除颈动脉外膜使肿瘤更易侵犯动脉,导致动脉破裂,并发致命性大出血。

  • 标签: 颈动脉切除术 一期重建术 晚期恶性肿瘤 肿瘤剥除术 治疗方式 致命性大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膜移植眼表重建的可行性及其疗效评价及护理。方法选择27例(27只眼)患者,其中,翼状胬肉患者9例,角膜溃疡患者10例,眼角膜外伤5例,青光眼3例羊膜移植,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无一例出现排斥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患者均很满意。结论用羊膜移植眼表重建是可行的,经过科学护理疗效也是很好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及心理干预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围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10月到2022年6月,选取139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进行研究,实施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有患者69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有患者70例,实施临床护理及心理干预。结果:术后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恢复优良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及心理干预,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恢复优良率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常规护理 临床护理 心理干预 膝关节功能 恢复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中采用Cup-in-Cup技术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Cup-in-Cup技术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20例(20髋),男9例、女11例;年龄(64.6±9.8)岁(范围45~76岁)。翻修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17例、假体周围感染导致假体松动3例;PaproskyⅢA型髋臼骨缺损13例、PaproskyⅢB型7例。采用单纯髋臼侧翻修13例,髋臼和股骨侧同时翻修7例。术后随访时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统计中血管、神经损伤和术后假体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及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和水平位置。结果翻修手术时间为(110±25)min(范围80~180 min);中出血量为(700±180)ml(范围500~1 600 ml)。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16例Harris髋关节评分在80分以上,2例评分为优、14例为良、4例为可;Harris评分为(84.3±7.5)分,较术前的(40.1±16.6)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4,P<0.001)。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34.2±3.3)mm降低至(18.6±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1,P<0.001);水平距离由术前(18.1±5.5)mm增加至(26.2±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P<0.001);术后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较对侧[(12.2±3.3)mm]轻度上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P=0.018);水平位置为(26.2±7.3)mm,与对侧(30.1±5.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9,P=0.381)。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假体周围感染及切口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及螺钉松动、断裂。结论髋关节翻修中采用Cup-in-Cup技术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能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重建相对正常的髋关节旋转中心,假体初始稳定性和早期稳定性良好。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髋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关节镜下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关节镜下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对本组患者的围期护理方法及术后康复训练干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7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85.0%(17/20);术后2个月,膝关节功能优12例、良6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90.0%(18/20)。结论关节镜下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加强围期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预防关节挛缩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康复训练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围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