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全垦整地和穴状整地二种整地方式对南方红豆杉山地造林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穴状整地方式对株高年生长量的影响极显著大于全垦整地方式;不同整地方式对成活率、地径生长影响的差异不显著。

  • 标签: 南方红豆杉 整地方式 造林成活率 地径生长量 株高生长量
  • 简介:通过对不同林冠下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杉木林下套种的5年生南方红豆杉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最好,在阔叶树林下套种的则生长最差。从枝下高看则是在阔叶林林下最高,在马尾松林下最低。

  • 标签: 套种 南方红豆杉 生长效果
  • 简介:在尤溪国有林场的红豆树和闽楠人工林中,按随机抽样原则,分别径阶抽取样木,测定胸径和树高。选择15个备选方程,应用回归分析技术求解每个方程参数,以相关指数、剩余标准差、系统误差、平均误差为评价指标,对备选方程进行分析评价,据以建立红豆树和闽楠人工林树高曲线模型,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红豆树 闽楠 树高曲线 方程
  • 简介:本文以园林绿化中的新品种,红豆树为例展开分析,浅谈园林绿化的现状,以及在红豆树的引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对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生态化城市进程。

  • 标签: 城市化 现代化建设 园林绿化 红豆树
  • 简介:对南方红豆杉外植体的消毒和愈伤组织生长的诱导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最适的消毒方式为体积分数为75%酒精浸泡0.5min、0.1%氯化汞浸泡8min。培养基中添加0.35%的丙酸钠可较好控制诱导时的染菌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1.3mg/L2,4-D+1.0mg/LNAA+1.3mg/L6-BA为最佳。在诱导初期及时转接愈伤组织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生长。

  • 标签: 南方红豆杉 紫杉醇 外植体 消毒 愈伤组织
  • 简介:通过对南方红豆杉裸根苗不同处理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生根剂、保水剂和杀虫剂对南方红豆杉裸根苗进行处理,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保存率,促进地径、树高和冠幅生长;生根剂、保湿剂和杀虫剂同时混合使用的效果最好。

  • 标签: 南方红豆杉 不同处理 造林 效果
  • 简介:应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及物种重要值等分析杠轿山天然南方红豆杉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群落植被类型为南方红豆杉一沿海紫金牛一芒箕骨,群落类型为南方红豆杉+枫香+虎皮楠,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较大,均匀度较高。该群落为人工干扰(采伐)后形成,应加强保护,减少人为干扰,有利以南方红豆杉为主的稳定的森林群落的形成。

  • 标签: 南方红豆杉 群落结构 杠轿山
  • 简介:针对红豆杉组织培养中外植体严重褐化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具体实践,对目前有关组织培养中防止红豆杉外植体褐化及木本植物组培防褐的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并从适宜的取材时间、取材前的预处理、材料选择及消毒、较适培养基、培养条件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解决红豆杉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问题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 标签: 红豆杉 组织培养 褐化 防控策略
  • 简介:简单重复序列(SSR)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是亲缘关系分析、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遗传标记之一。红豆树群体已处于濒危状态,且属无参基因组,其近缘种开发的SSR引物亦很少,为满足红豆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本研究基于SLAF-seq(specific-locusamplifiedfragmentsequencing)技术对天然群体中典型红豆树进行简化测序,利用MISA软件对测序获得所有SLAF片段进行SSR位点搜索,并对SSR位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利用PrimerPremier5.0软件进行引物批量设计。与日本晴水稻的测序数据相比,红豆树参考基因组的双端比对效率为90.14%,酶切效率为92.37%,说明SLAF建库正常;测序Q30为92.32%,GC含量为37.17%,说明达到测序要求。本研究共获得6426462reads和592221个SLAF标签,其中16653个多态性SLAF标签,含有17868个SSR位点,平均每6.98kb就分布有1个SSR位点。不同核苷酸重复类型的基元类型数量及SSR位点数量间差异较大,除单核苷酸外,二、三核苷酸重复类型数量较多,分别占总SSR位点的17.15%和15.02%,其中AT/TA和GAA/TTC基元重复数量最多,分别为1090个(43.1%)和349个(15.2%)。通过批量引物设计共得到2817对引物,以二、三核苷酸类型较多,两者所占比例高达94.8%。结果表明:SLAF-seq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于红豆树(无参基因组)SSR位点的开发,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数据发掘的SSR位点能够为SSR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信息,并有助于后续群体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分析等。

  • 标签: 红豆树 SLAF-seq SSR 分布 位点分析
  • 简介: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AC)、抗坏血酸(VC)、柠檬酸(CA)和硫代硫酸钠(hypo)5种防褐化剂对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的生长及褐化情况的影响。测定不同时间愈伤组织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VP对细胞生长促进效果最好;第20天时hypo处理的PPO活性最低,低于对照78.77%,第15天时VC处理的POD活性最低,低于对照604.92%;第20天时,CA处理的总酚含量最低,低于对照108.82%。所选的5种防褐化剂在降低红豆杉细胞褐化均具有一定效果。

  • 标签: 南方红豆杉 愈伤组织 防褐化剂 酚类物质 酶活性
  • 简介:在74条样带436.872hm2面积上进行野外调查,对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内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数量、种群分布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区34544hm^2范围内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数量庞大,而且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的分布对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等生态因子具有选择性.700m-800m是种群的最适海拔范围;分布在阴坡的天然种群数量明显高于阳坡;山地的中部和上部更适合东北红豆杉生长;东北红豆杉种群多数分布在坡度15度以下的山地,随着坡度的增加,天然种群的数量明显减少.

  • 标签: 东北红豆杉 自然保护区 种群数量 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