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发生于神经系统的髓浆细胞瘤罕见。本研究分析神经系统髓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3例神经系统髓浆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EnVision法分析免疫表型(LCA、CD20、CD79a、CD3、CD7、PC、MUM1、CD138、Ki-67),PCR法分析IgH和TCRγ基因重排,并进行治疗随访。结果:3例神经系统髓浆细胞瘤,2例发生于大脑,均为男性,年龄为48和64岁。1例发生于T10椎管内,女性,29岁。影像学均提示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病理学特征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样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间质内血管丰富或形成血湖,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免疫表型:3例之瘤细胞均表达CD79a,PC和MUM1,均不表达CD20和CD3、CD7。基因重排分析结果显示IgH基因均呈单克隆性重排。结论:神经系统髓浆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分析能够帮助确定肿瘤细胞起源,诊断时应综合考虑,并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 标签: 髓外浆细胞瘤 神经系统 临床病理 免疫表型 基因重排
  • 简介:目的比较胃癌术后肠营养(PN)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N)与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探讨其对于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我院2011~2013年间50例确诊为胃癌并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患者术后接受肠营养与早期肠内营养(EN+PN),对照组23例仅行单纯肠内营养(EN),检测患者术前、术后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发热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BMI、胃切除方式、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8天体重均有下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有升高;但观察组体重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营养指标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细胞、CD4+/CD8+比值均降低,术后3天开始回升,观察组术后7天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胃癌术后肠营养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应用较单纯肠内营养更具优越性,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胃癌 围手术期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双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对进展期胃癌胃周血管的三维重建能力,评价其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指导意义.方法25例拟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患者行腹部双CT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ingtechnique,VRT)进行三维血管重建,根据其CTA表现评价胃周血管的空间解剖特征,将所得的解剖学资料与腹腔镜下血管解剖对比.结果双CT血管重建准确显示胃左动脉25例,胃右动脉15例,胃左静脉5例,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全部显示,其中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胃左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2例.脾动脉起源相对固定.根据CTA结果指导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重建的胃周血管与术中活体解剖完全吻合.结论双CTA能清晰显示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以及部分静脉血管,对腹腔镜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双源CT血管造影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 简介:目的探讨包膜肿瘤摘除术在腮腺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近lO年收治的24例沃辛瘤中的13例病人采用包膜摘除术,并进行随访。结果采用包膜摘除术治疗腮腺沃辛瘤,手术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无术后面部凹陷畸形,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在腮腺沃辛瘤的治疗中,包膜肿瘤摘除术是可行的。

  • 标签: 腮腺沃辛瘤 治疗中 肿瘤摘除术 包膜 面部凹陷畸形 手术安全性
  • 简介:毛根鞘癌(Trichilemmocarcinoma,TLC)是一种少见的毛囊漏斗部组织的恶性肿瘤,瘤组织主要向外毛根鞘方向分化,临床常见于老年患者的曝光部位皮肤,表现为小肿块或呈菜花样,易与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基底细胞癌及角化棘皮瘤等混淆。

  • 标签: 银屑病 多发性巨大外毛根鞘癌 治疗
  • 简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导致机体能量消耗的增加,脂肪、蛋白质分解加速以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病人常常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恶液质,造成手术治疗的失败,对放、化疗耐受力下降,严重影响疗效.我院1996年~1997年采用全肠营养(TPN)辅以消化系统肿瘤大手术、化疗及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支持疗法38例,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29例、女9例,年龄29岁~76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或细胞组织学确诊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部份原发性肝癌以AFP或B超CT确诊),预计生存期2月以上,应用TPN7天以上,列为统计病例.用TPN前检测以血浆总蛋白<60g/L,血浆白蛋白<35g/L,血红蛋白<100g/L,体重降低

  • 标签: 全肠外营养 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 TPN 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的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脾脏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并随访。结果:肿瘤原发于脾脏并累及肝脏,于确诊4月后死亡。镜检:肿瘤组织呈席纹状、旋涡状或杂乱排列,瘤细胞卵圆形、梭形,胞质少,核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少,部分有核仁,分裂象多见。瘤细胞S-100、CD68散在阳性、Vimentin和LCA阳性;CD21、CD35、CD1a等均阴性。结论: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极为罕见,容易漏诊和误诊,熟悉其临床病理特点,依靠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可确诊。

  • 标签: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 脾脏 肝脏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动力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动力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本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54.5岁;按AO/OTA分型:C1型26例,C2型17例,C3型3例。比较本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并采用Green—o’Brien的腕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按Green—o’Brien的腕关节评分标准:优31例,良10例,可5例,差0例。本组钉道感染3例,固定松动2例,腕关节僵硬3例。结论动力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 标签: 外固定架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将62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营养组(PN组),EN组共342例,PN组286例,分别于术后24h内开始行EN与PN,考察两组术前1天与术后10天的体重、血常规及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及营养支持费用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EN组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均小于PN组,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EN组较PN组明显提前,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支持费用均小于PN组(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EN安全、可靠且较PN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减少医疗费用。

  • 标签: 食管肿瘤 外科手术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我院从1996年1月起采用纤支镜插管行支气管腔内高剂量率后装配合照射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初步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25岁~65岁、中位年龄53岁;均为中央型肺癌,经组织学证实鳞癌29例,腺癌1例;患者均有呼吸困难;19例有肺不张,15例有阻塞性肺炎;肿瘤位于主支气管6例,段支气管24例;初治者16例(Ⅲ_A期8例,Ⅲ_B期7例,Ⅳ期1例),术后复发者8例,放疗后复发6例;均已失去手术时机,但无纤支镜检查禁忌证.

  • 标签: 腔内照射 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资料 并发症 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中心静脉与周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共136例恶性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8例,即中心静脉置管组(Ⅰ组)和周静脉穿刺术置管组(Ⅱ组)。结果①Ⅰ,Ⅱ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58%和98.52%(P〉0.05);②Ⅰ,Ⅱ组发生药物渗漏和,或脉管炎者分别为0%,22.2%和0%,36.4%(P〈0.05);③Ⅰ,Ⅱ组留管中位时闻分别为78d和5d(P〈0.001);④穿刺置管与留管期间,病人有心理恐惧和,或焦虑的Ⅰ,Ⅱ组分别为42.1%和12.5%(P〈0.001);⑤两组均未发生置管感染和栓塞。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创伤小、留置时间长,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且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恶性肿瘤的化疗和长期补液病人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外周静脉置管 恶性肿瘤 化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联合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10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10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SE水平。计算CEA、NSE及CEA联合NSE诊断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CEA诊断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80.2%:NSE诊断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2%和79.7%;CEA联合NSE诊断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和95.4%,均高于CEA或NSE单独诊断结果。结论CEA联合NSE对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明显提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对小细胞肺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癌胚抗原 神经源特异性烯醇化酶 小细胞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比较外侧中和钢板和后外侧解剖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踝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共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外侧中和钢板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9.6±15.8)岁(60~84岁),术前腰椎骨密度(0.889±0.104)g/cm^2,股骨颈骨密度(0.675±0.092)g/cm^2;后外侧解剖钢板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7.9±13.2)岁(60~78岁),术前腰椎骨密度(0.925±0.093)g/cm^2,股骨颈骨密度(0.568±0.062)g/cm^2;平均术前住院时间分别为4.8天和4.5天。致伤原因:平地摔伤24例,自行车摔伤4例,楼梯扭伤16例;根据影像学旋后旋型损伤分度:Ⅱ度(单纯的踝骨折)7例,Ⅲ度(踝和胫骨远端后外侧骨折)4例,Ⅳ度(踝、胫骨远端后外侧及内踝骨折)33例。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踝评分系统(Americanorthopedicfootanklesociety,AOFAS)对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44例获平均17(12~25)个月随访,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旋后旋型骨折分度、术前住院时间和股骨颈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26)。术后12个月随访AOFAS评分:外侧中和钢板和抗滑钢板组分别为平均(93.7±6.1)分和(94.5±6.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切口相关并发症:外侧中和钢板组9例并发切口感染和内固定激惹等,后外侧抗滑钢板固定组并发内固定激惹和腓骨肌腱病各1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旋后旋型踝骨折均安全有效,但后外侧解剖钢板可以减少切口局部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踝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强化的全肠营养(TPN)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自根治术后第1d至术后第7d,对照组应用常规TPN(25kcal/kg·d),治疗组应用Glu强化(20g/d)的TPN,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第4、第8d检测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和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结果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无差异.与术前比较,术后第4d两组体液免疫指标IgA、IgG和细胞免疫指标CD3+、CIM+、CIM+/CD8+值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8d两组免疫指标均有所恢复,治疗组升高明显,术后第8d治疗组IgA、ISG、CD3+、CD4+、CD4/CD8+值均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甚至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强化的TPN能有有效促进胃肠肿瘤患者根治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谷氨酰胺 胃肠肿瘤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沙蚕消化道产蛋白酶菌D2株胞蛋白酶对鼠乳腺癌细胞EMT6增殖的影响。方法选用鼠乳腺癌细胞EMT6作为靶细胞,用0.0043-43μmol/L浓度的沙蚕消化道产蛋白酶菌D2株胞蛋白酶(D2蛋白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法进行细胞增殖抑制检测,测其吸光度(OD)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与阳性对照组(紫杉醇组)比较。结果实验组OD值低于空白对照组,且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结论沙蚕消化道产蛋白酶菌D2株胞蛋白酶对鼠乳腺癌细胞EMT6的增殖存在抑制作用,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 标签: 海洋药物 海洋抗肿瘤药物 蛋白酶 D2蛋白酶 EMT6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联合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肱骨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肘关节开放松解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固定支架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观察手术固定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肘关节松解充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均获18个月随访,无中途退出或脱落病例。观察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Mayo评分分别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末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联合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松解术,改善预后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 标签: 肱骨骨折 肘关节 开放松解术 外固定器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腹部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全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期间34例实施下腹部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全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4~295(中位数176)min;出血量10~100(中位数30)ml;肿瘤大小1.1~9.5(中位数4)cm;下腹部横内纵小切口长度4~7(中位数5)cm。患者术后排气时间18~96(中位数38)h,术后镇痛时间26~46(中位数36)h,术后住院时间4~11(中位数6)d。术后腹腔感染2例,均未出现吻合口漏等其他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无二次住院患者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下腹部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切除术 完全腹腔镜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功能性端端吻合 无菌无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囊左侧入路在中上部胃后壁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网膜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针对中上部胃后壁cT3或cT4胃癌患者实施囊左侧入路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网膜囊切除术12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术中、术后结果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完整网膜囊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无脏器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无腹腔出血、胰瘘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295.2±47.9)分钟,术中失血量为(105.7±39.4)ml,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2.1±9.4)枚,其中淋巴结阳性数目为(4.2±2.3)枚,网膜囊淋巴结数目为(3.2±1.2)枚,未见阳性淋巴结,肿瘤分期:ⅡA期1例(8.3%),ⅡB期2例(16.7%),ⅢA期4例(33.3),ⅢB期3例(25.0%),ⅢC期2例(16.7%)。术后1例(8.3%)切口感染和1例(8.3%)炎性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3~22月,中位随访时间17月,1例发生术后腹腔、腹膜转移,其余11例均无瘤生存,无一例出现吻合口复发。结论囊左侧入路在中上部胃后壁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网膜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为实现腹腔镜下完整网膜囊切除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 中上部胃癌 囊外左侧入路 完整网膜囊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