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骨科2例术后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分析、调查、病原学检查,提出一些防控措施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防范未然。结果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正确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感染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果断采取正确、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控制感染暴发的发生。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部切口感染 防控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1例MP感染并发HSP患儿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31例患儿除有皮疹、关节、肾脏、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发热19例,咳嗽23例,咽充血29例,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者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规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全部痊愈。结论MP感染可并发HSP,对于HSP应监测肺炎支原体抗体,以便早期诊断,及时给予抗MP感染治疗,以促进病情恢复,改善预后。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过敏性紫癜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备皮方法对于骨科I类切口感染率的影响。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传统备皮组(A组)和改良备皮组(B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A组患者300例,切口感染率1.67%;B组患者300例,切口感染率1.33%。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传统剔除毛发备皮方法与不剃毛改良备皮法相比没有降低切口感染率,可以摒弃。

  • 标签: 骨科I类切口 不同备皮方法 感染率的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用氟康唑在预防儿科重症细菌性肺炎长期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儿科重症细菌性肺炎中未采取预防性静脉用氟康唑的患儿(对照组)30例,采取预防性静脉用氟康唑的患儿(预防组)28例,回顾性对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肝功能情况及预后。结果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4例(13.3%),预防组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预防组肝功能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儿科重症细菌性肺炎长期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后的患儿,预防性静脉用氟康唑可有效减少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几率,改善预后,且无明显肝功能损害。

  • 标签: 儿科 重症肺炎 抗真菌药 氟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纳米银敷料用于深Ⅱ°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深Ⅱ°烧伤创面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纳米银敷料组(实验组)18例及磺胺嘧啶银软膏组(对照组)15例,创面换药每日一次,于用药后第7天及第10天行创面细菌培养,观察创面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于用药后第7天及第10天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2%(4例)和5.5%(1例),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5.6±2.4天;对照组于用药后第7天及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7%(7例)和13.3%(2例),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9.6±3.4天。结论纳米银敷料可有效治疗合并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烧伤创面,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碘伏联合贝复济预防急诊腹部污染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106例急诊腹部切口污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换药,观察组采用碘伏与贝复济换药,观察和比较切口感染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甲级愈合率、换药次数及切口感染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碘伏联合贝复济可以有效预防急诊腹部切口污染手术后的切口感染

  • 标签: 碘伏 贝复济 腹部手术,急诊 切口污染 切口感染
  • 简介: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部分患者可能与病毒及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部分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多,并伴随血清血小板自身抗体(PAIgG)水平下降,提示HP可能是部分ITP的致病因子之一。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有助于寻求可能导致ITP发病的新病因,以及深入探讨其发病机理.并可提出了非免疫治疗新方法。但是HP在ITP的发病意义仍有争论,这有赖于更深层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更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来明确。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情况。方法将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4月收治的细菌性感染患者14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B组73例采用加替沙星治疗,比较两组进行药物经济学情况。结果A组的显效率为871%,B组为97.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5.1515,P<0.05);A组、B组的成本效果比(C/E)为1.40、4.84,增量成本效果比(△C/△E)为3423。结论加替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显效率更高,临床疗效较好,但是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应针对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

  • 标签: 细菌性感染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破伤风患者使用人工鼻对继发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方法通过对10例重型破伤风患者使用人工鼻效果分析。结果人工鼻管理组优于传统管理组。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气道管理科学使用多功能人工鼻;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各个环节;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杜绝特异性交叉感染,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率。

  • 标签: 破伤风 人工鼻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微泵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维持应用7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乌司他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乌司他丁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种药物降温法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240例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的患儿分为4组,分别用四种药物降温法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特点。结论针对患儿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降温方法,对及时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药物 降温法 儿童 发热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