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产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干预性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院产科于2019年1月起针对护理中断事件施行了干预性管理,并通过比较该措施施行前后一年间本科室20名护理人员工作中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情况差异,研究干预性管理在产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与干预性管理施行前相比,施行后的护理中断事件发生人次显著减少,中断时间显著缩短,消极型护理中断事件解决发生率和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显著(P<0.05)。讨论干预性管理措施的施行能够减少产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对护理中断事件结局有着优化作用,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产科病房护理 中断事件 干预性管理 效果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研究探讨 ,并针对这些不良事件制定相应的措施。方法:选择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 100例患者 ,将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都是 50例患者。比较两组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及具体原因。结果:经过护理培训学习后 ,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为 6例 ,对照组人数为 14例 ,两组差异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培训 ,对降低血透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血液透析室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防范策略
  • 简介:目前,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日趋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破坏人类生存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危害生态环境,当今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就突发公共事件及其人力资源——救治队伍建设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突发公共事件 救援 人力资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护理安全用药中积极采取护理中断事件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均予常规给药护理,观察组基于诱因分析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给药错误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分析用药差错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患者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护理中断事件干预对患者用药差错率具有降低作用,可改善其满意度。

  • 标签: 护理中断事件干预 护理安全用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发生导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时应用安全标识的价值。方法:合计取院内普外科收治的1000例患者为参考对象,将全部患者以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导管安全标识举措,对照组患者则未进行安全标识举措,重点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展开安全宣教,以及分析导管护理操作不当的具体原因等。结果:对照组患者导管护理出现不良事件有14例,总发生率为2.80%,其中研究组发生不良事件有3例,总发生率为0.60%,由此得知,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具有意义(P

  • 标签: 安全标识 普外科 导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精神科护理管理中使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进行管理的效果分析,进而降低护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方法:本研究将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精神科患者120例,并将其分为均等的A组和B组,分别使用常规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两种方式对患者展开护理,并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汇总,了解此次不同护理方式呈现的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方式对精神科的患者进行护理,可以大大降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提升对患者护理的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论:以上研究内容和结果显示,精神科的患者更适合使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方式进行护理管理,以此来提升对患者护理的效果,使护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大大降低。

  • 标签: 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精神科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针对麻醉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探讨护理安全事件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麻醉重症监护室接受监护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出现了护理安全事件将其划分成两组,即未发生组(42例)以及发生组(1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发生组患者BMI指数大于18.5、管道数量大于2个、GCS评分在12以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概率更高。结论:患者在BMI指数较大的情况之下、管道数量较多的情况之下、 GCS评分较低的情况之下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之下,其自身出现护理安全事件的概率都会相应增加,临床上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包括做好针对患者的管道护理、皮肤护理、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结合患者的GCS评分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护理干预的方案,使得患者发生护理安全事件的概率能够得以有效地降低。

  • 标签: 麻醉重症监护室患者 护理安全事件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普外科患者临床护理采用细节护理后的影响。方法:参与实验患者共计80例,均选于2021年4月--2022年4月内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运用奇偶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小组,并分别实施细节护理(研究组)常规护理(对照组),对干预后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且护理满意度数据(97.50%)相比对照组(75.00%)显现优势,达到P < 0.05标准。结论:细节护理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作用突出,建议推广。

  • 标签: 细节护理 普外科患者 不良事件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约束工具在减少癫痫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86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额外使用约束工具),各43例,观察两组干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P

  • 标签: 约束工具 癫痫 护理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对于护理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要想进行完善的解决和管理,就需要将不良事件的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将不良事件的具体情况向上进行详细和实际汇报,上层针对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原因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以在后续的护理事件中规避错误的重复出现,最终达到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护理文化的构建的目的。

  • 标签: JCI理念 护理不良事件 管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护理中跌倒不良事件的原因与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精神科2021年1月-2022年10月的65例护理中跌倒不良事件,分析其发生原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结果:65例跌倒事件原因有患者因素、护理不当以及环境因素等,其中患者因素占比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跌到事件发生时间方面,夜间占比最高,其次为早晨(P<0.05);65例事件中50岁以上年龄段占比较高,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中跌倒事件发生原因涉及环境、护理不当以及患者等方面因素,同时跌倒不良事件发生存在明显的时间、年龄差异,针对性制定相关对策可促进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下降。

  • 标签: 精神科护理 不良事件 跌倒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6月-2022年12月,重症收治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前后分成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期间,观察组为开展加强安全管理期间;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焦虑评分变化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QOL评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护理开展加强安全管理,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安全。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护理安全 不良事件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ICU患者住院期间使用风险因素护理干预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15例在常规基础上加入风险因素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因素护理干预能显著预防与控制ICU患者住院期不良事件的产生,对于提高科室护理安全性能与服务可靠性有积极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风险因素护理 ICU护理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在二级医院的护理工作中不同的护理方式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存在差异,观察PDCA循环模式在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护理工作人员中选取86名护理工作人员参与本次研究,选取年份区间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对比分析在接受PDCA循环模式训练前后同批护理人员工作开展质量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可见,在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背景下,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获得显著提升。前后对比结果存在非常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二级医院 会不良事件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模式在儿科急诊输液不良事件预防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即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1例急危重症患儿,经数字盲选方式,划分A组(30例,常规护理)和B组(31例,PDCA循环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B组液体挂错、穿刺失败、头皮刮伤、留置针堵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急诊输液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急诊输液 不良事件 穿刺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PDCA循环模式在儿科急诊输液不良事件预防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即本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收治的 61例急危重症患儿,经数字盲选方式,划分 A组( 30例,常规护理)和 B组( 31例, PDCA循环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液体挂错、穿刺失败、头皮刮伤、留置针堵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 A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儿科急诊输液中应用 PDCA循环模式,能够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急诊输液 不良事件 穿刺失败
  • 简介:目的了解护生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我校2005级大专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普遍缺乏病房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经过培训后的观察组护生,在病房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病人突发危急病情应急知识的掌握和实习带教教师对护生综合应急能力的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护生病房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应急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建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课时,对护生进行针对性的应急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

  • 标签: 护生 突发事件 应急知识 能力培养
  • 简介:目的通过对SARS事件前后护理本科生专业态度的比较,探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9例护理本科在校生的SARS事件前后的专业态度等进行调查。结果SARS事件前后学生专业态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积极的态度增强,消极的态度减弱;SARS事件前后父母的态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P〈0.05);父母对护理的态度与学生的专业态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促进人们对护理的认识是提升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促进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是提升护理社会地位,促进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根本。

  • 标签: 护理教育 专业态度 SARSI 护理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