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缺血价值对比。方法本次研究行回顾性调查法,随机选取98例我院自2015年9月份至2018年2月份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评估心肌缺血情况,将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种方法在评估多支冠脉及单支冠脉病变上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平板运动试验的准确率稍高于动态心电图试验,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12导联动态心电图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心肌缺血的程度均有较为理想的诊断价值,实际应用中应灵活选择。

  • 标签: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平板运动试验 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作药物组与康复组,药物组患者单纯接受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接受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结果康复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明显好于药物组患者,两组对象的相关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早期 规范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查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给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进行检查,将其按照有无临床症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无症状,观察组50例患者有症状,比较其心电图阳性率、心电图+心电向量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阳性率、心电图+心电向量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心电向量阳性率显著高于两组患者各自的心电图阳性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查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心电图 心电向量 冠心病 心肌缺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脑卒中患者护理观察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分析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3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有糖尿病病史,发病期间高血糖,住院期间患者升高等。结论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可引起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为医疗决策提供依据,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CT和MRI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80例,均进行X线、CT、MRI影像诊断,比较诊断准确率。结果X线、CT和MRI影像诊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阳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5.2%、67.6%和93.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MRI诊断准确率最高,CT次之,X线敏感性最差,因此,MRI是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最佳的诊断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X线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2014年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病人,获得2272例患者具体资料。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及SPSS19.0进行分析,从中探讨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患病率及用药率方面明显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阴离子间隙方面明显低于出血性脑卒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更为密切,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年老患者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要针对患者具体的病情,展开有效的控制措施。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264例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血脂水平、临床疗效、NIHSS评分、BI指数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血脂水平更低,而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NIHSS评分和复发率都更低,而BI指数则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神经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自理能力,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对比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上采取MRI、CT、X线影像学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的5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接收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全部患者均采取MRI、CT、X线影像学诊断方式,并对比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全部患者经过核磁共振成像、螺旋CT以及X线检查结果表示,其中X线阳性检测率为44.0%,核磁共振的阳性检测率为92.0%,螺旋CT的阳性检测率为80.0%,三者相比,核磁共振的阳性检查率明显高于螺旋CT和X线检查,其中最低的是X线片,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取MRI、CT、X线影像学诊断后,明显发现MRI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和CT诊断,为临床后期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具有显著价值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采纳。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MRI CT X线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2只雄性SD大鼠,将其按照111比例,分为A组(治疗组,n=14,红花黄色素)、B组(假手术组,n=14,生理盐水)、C组(模型组,n=14,生理盐水)。以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对比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等发生情况。结果A组、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显著(P<0.05);A组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率均低于C组(P<0.05);C组MDA、NO水平高于A组、B组(P<0.05);C组SOD低于A组、B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能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大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红花黄色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病例选择时间范围为2015年9月-2016年9月,共纳入病例数为88例。8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均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调查,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按照11比例,将8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尼莫地平)与对照组(依达拉奉)。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43/44)、86.4%(38/44),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B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尼莫地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应用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NIHSS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上升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7.42%,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治疗 缺血性中风 恢复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时对其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将住院部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辛伐他汀治疗,根据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行小剂量治疗,观察组行大剂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变化。结果两组患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χ2=15.6078,脑血管储备能力比较t=6.2610,屏气指数比较t=5.670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疗效理想,值得在临床开展使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缺血性脑血管 脑血管储备能力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在缩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法通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四个阶段规范缩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的管理,观察并比较使用前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时间上的差异性。结果采用PDCA循环模式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中入院至CT判读时间由72分钟下降至43分钟。结论开展PDCA可以缩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时间。

  • 标签: PDCA 缺血性脑卒中 绿色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和冠状动脉病变间的关系。方法在医院2015年4月到2016年1月期间诊治的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抽取340例作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与心电图检查结果等,采取国际常规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诊断标准判定ST-T缺血性改变,采取国际上Judkins冠脉造影诊断标准判定其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心电图检测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①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中女性比率高于男性,其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冠状动脉造影缺血性改变中男性、女性比率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本组患者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诊断结果如下特异度是55.1%,灵敏度是84.7%;男性心电图诊断特异度是70.1%,女性心电图诊断灵敏度是75.0%;女性心电图诊断特异度是是70.1%,男性心电图诊断灵敏度是77.4%。结论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和冠状动脉病变间的关系密切,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对于冠状动脉病变临床诊断有显著价值,而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的灵敏度女性高于男性,而在特异度上男性较女性高。

  • 标签: 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 冠状动脉病变 特异度 灵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情志护理结合临床路径干预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护理所取得的效果,以方便能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本文选择的研究时间为2017年2月到2018年6月,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本研究选择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联合护理组,平均每组患者均为54例。对本研究常规护理组落实常规护理,而联合护理组则配合采用情志护理方案,结合临床路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对于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依从性、治疗效果、负性情绪进行评价,联合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为患者选择情志护理联合临床路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提升康复护理的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情志护理 临床路径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科室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予以健康教育、饮食、心理、运动、用药以及出院指导等一系列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PSQI评分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一个月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护理干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年度收住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短暂性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