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 收集本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文件资料82例,分类统计各科室不良事件数据,以及按照事件等级、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并计算出所占比例,以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数据信息参考。结果 在科室上报方面,非手术科室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最高,占比为58.54%,依次是手术科室(19.51%)与辅助科室(14.63%);在事件等级方面,Ⅳ级事件发生最多,占比为57.32%,然后是Ⅲ级事件,占比为42.68%,Ⅰ级事件没有发生;在事件类型方面,错误事件发生了37例,占比为45.12%;在发生原因方面,诊疗不良事件共计发生了31例,占比为37.81%,临床管理总计35例,占比为42.68%。结论 82例不良事件经过以上分析后,确定了不良事件发生的规律与原因,以便于进行医疗管理的改进与完善,以此来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小程度。

  • 标签: 医疗安全 不良事件 不良后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 收集本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文件资料82例,分类统计各科室不良事件数据,以及按照事件等级、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并计算出所占比例,以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数据信息参考。结果 在科室上报方面,非手术科室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最高,占比为58.54%,依次是手术科室(19.51%)与辅助科室(14.63%);在事件等级方面,Ⅳ级事件发生最多,占比为57.32%,然后是Ⅲ级事件,占比为42.68%,Ⅰ级事件没有发生;在事件类型方面,错误事件发生了37例,占比为45.12%;在发生原因方面,诊疗不良事件共计发生了31例,占比为37.81%,临床管理总计35例,占比为42.68%。结论 82例不良事件经过以上分析后,确定了不良事件发生的规律与原因,以便于进行医疗管理的改进与完善,以此来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小程度。

  • 标签: 医疗安全 不良事件 不良后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门诊抽血室的病人晕针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详细分析。方法:本次选取66例抽血室进行抽血的病人,均来自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对这66例病人进行了分组(参照组常规的护理方法和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病人相关晕针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对策。结果:组间病人晕针情况对比每组均33例,参照组晕针率15.15%高于研究组晕针率6.06%,护理干预后两组病人抽血晕针不良状况发生概率参照组病人晕针不良状况发生率24.24%比研究组6.06%显高,P<0.05,颇有差异P值小于0.05,明显可比。结论:根据以上表述,心理恐惧、空腹及过于劳累等为晕针的相关因素,实施护理干预可降低晕针发生概率及不良状况,建议提倡及广泛应用。

  • 标签: 晕针 门诊抽血室 相关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师参与患者药学指导中的影响效果。方法:将120例服用中药进行治疗的患者以参照组和研究组区分,每组60例,对比两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用药依从性。结果:研究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用药依从性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由中药师开展对患者的药学指导,对于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积极影响,患者在专业、精准的药学服务下其用药依从性也得到明显提升,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大有裨益。

  • 标签: 中药师 药学指导 不良事件 用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在分析急诊医疗抢救室突发救护护理中断原因的基础上,界定了急诊医疗抢救室突发救护护理中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急诊科急救护理中断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员原因、环境原因和医院管理原因。因此,医院应重视急诊抢救护理的中断,加强护理管理,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减少外来人员的影响,并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急诊科急诊护理中断的发生率。

  • 标签: 急诊科抢救室 突发抢救护理中断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医疗不良事件管理期间SBAR报告流程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从2019年02月在进行医疗不良事件管理期间合理应用SBAR报告流程展开,抽取2019年02月~2019年12月阶段作为实施后阶段,研究对象共计20名医护人员,设为研究组;抽取2018年3月~2019年01月阶段作为实施前阶段,研究对象共计20名医护人员,设为参照组;组间比较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掌握患者病情、沟通条理清晰、患者信息准备充分、双方默契配合以及信息准确简洁)以及医护沟通问题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掌握患者病情、沟通条理清晰、患者信息准备充分、双方默契配合以及信息准确简洁评分相较于参照组呈现出显著提升(P

  • 标签: 医疗不良事件 管理 SBAR报告流程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当今社会,卫生应急事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突发的传染病爆发、化学污染事件或食品安全问题等,都需要迅速而有效地应对与处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卫生应急事件快速检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对卫生应急事件快速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展开探讨,包括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人员管理、应急响应机制和协作网络等方面。希望能够为卫生应急事件快速检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卫生 应急事件 快速检测体系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门诊护理中危机处理与突发事件响应的重要性、挑战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深入分析门诊护理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结合实例和统计数据,本文提出了提高门诊护理危机处理能力的建议,以期为门诊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门诊护理 危机处理 突发事件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ICU护理中断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期根据影响因素制订一系列有效干预措施,切实有效地预防ICU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为患者及护士双方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

  • 标签: ICU 护理中断 影响因素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患者行胃肠镜检查病变的检出率。方法.将近期在本院接受胃肠道肿瘤普查体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CA199、CA125、CEA肿瘤标志物检测任意一项升高。对肿瘤标记物升高组患者、正常组患者按照12配比。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病变检出率。结果.任一肿瘤标志物升高组患者的主要病变、癌和高级瘤变检出率高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2种及以上肿瘤标志物均升高患者的癌和高级瘤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升高时患胃肠道肿瘤的可能性会增加,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为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要进一步确诊必须要通过胃肠镜。

  • 标签: 胃肠镜 肿瘤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粪便隐血与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效果。 方法: 将 50 例于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3 月 期间本院收治的 疑似结直肠癌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所入选患者均实施 粪便隐血与肿瘤标志物 检测,本次研究诊断金标准为病理诊断结果,评判标准:粪便隐血与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准确率。 结果: 50 例 疑似结直肠癌患者经病理诊断后有 45 例确诊,剩余 3 例为局限性结肠炎、 2 例为肠结核。 粪便隐血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下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水平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 , P < 0.05 。 结论:与单独性实施 粪便隐血检测与 肿瘤标志物检测相比,这两种检测方式联合实施下结直肠癌病症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值得推广 。

  • 标签: 粪便隐血 肿瘤标志物 诊断 结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早期卵巢癌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100例卵巢肿瘤患者展开研究,依照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阳性48例(卵巢癌患者)、阴性52例(良性肿瘤患者),比较阴道超声单独检测、阴道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结果:经阴道检测,卵巢癌患者47例,真阳37例,假阳10例,诊断灵敏度77.08%;联合检测下,卵巢癌患者59例,真阳47例,假阳12例,诊断灵敏度97.92%,联合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阴道超声诊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灵敏度高,漏诊率低,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阴道超声 肿瘤标志物检测 卵巢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模式和HBV-DNA检测在乙肝诊治中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50例乙肝患者,运用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和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DNA。并对其检测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50例乙肝患者血清经SPRI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得到六种阳性模式。不同的HBV阳性血清学模式的患者,其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模式(即“大三阳”组)的患者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最高,分别为95%和(6.63±1.67),其阳性率和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组;HBeAg(+)模式的患者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均高于HBeAg(—)模式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SPRIA法只能反映乙肝患者感染的不同时期的情况,而FQ-PCR法检测HBV-DNA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乙肝病毒感染复制的程度,对乙肝诊治具有互补作用。故临床上应该联合应用放射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这样对乙肝的诊断及药效观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HBV-DNA 荧光定量PCR 放射免疫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法的临床价值 。 方法 :将我院 76 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 70 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提供相同的化学检验操作,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 结果 :在检查中,患者糖链抗原、癌胚抗原与甲胎蛋白检出率均较高,而且观察组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查所得结果对患者恶性肿瘤病症确诊与治疗均有积极影响 。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恶性肿瘤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用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效果。方法:选取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100例,对男性患者检测CEA、AEP、CA19-9、PSA以及fPSA、女性患者检测CEA、AFP、CA125、CA19-9以及CA15-3,患者机体中存在一项指标异常者为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取正常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比阳性检出率以及平均水平。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以及平均水平高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用于肿瘤标志物阳性检测具有较优质的检测结果,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肿瘤标志物阳性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法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于2019年11月~2022年11月进行检验的44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组,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4例健康人作为本次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验,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结果 研究组AFP阳性检出率为81.82%(36/44)高于对照组4.55%(2/44),研究组CEA阳性检出率84.09%(37/44)、FER阳性检出率90.91%(40/44)、CA199阳性检出率93.18%(41/44)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AFP检出水平(467.68±112.25)ng/mL、CEA检出水平(282.69±150.64)ng/mL、FER检出水平(121.52±101.47)μg/L、CA199检出水平(55.56±5.49)U/mL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肿瘤 标志物 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法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