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标志物检验在肺癌与肺部良性疾病诊断中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30例肺癌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我院治疗的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做肿瘤标志物的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SE、CYFRA21-1、CEA、CA125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通过肿瘤标志物检验,可以有效发现NSE、CYFRA21-1、CEA、CA125水平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之间的区别,提升确诊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肺癌 肿瘤标志物 鉴别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同年12月期间来到我院接受诊治的64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良恶类别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肺癌患者为研究组,每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体内各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水平,包括鳞癌相关抗原、血清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21-1。结果:研究组患者体内各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肿瘤标志物检验技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我院被确诊为肿瘤患者20例与健康体检者9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的肿瘤纳入为不同小组,病例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定义为肺癌组,体检结果均为健康者定义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以及人附睾蛋白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对照组与肺癌组患者的各项检验指标均有明显数据差异,P<0.05。两组患者指标阳性率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检验方式可以作为肺癌的可靠诊断技术,多项指标均存在异常者阳性率较高,整体检验结果阳性检出率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肺癌 检验与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检验用于肺癌检验与诊断的结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我院的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3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组,分析对比三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经过肿瘤标志物水平检验,研究组患者血清中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癌相关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21-1(CYFRA21-1)、抗原125(CA12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肺癌检验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及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且便捷易行,已逐步运用至临床诊断中。本文针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血清标志物的研究进行整理,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清标志物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骨科护理中遇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及发生原因,以总结出防护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报的122例骨科护理中遇到的不良事件,并根据其症状特点及其护理进行分类。结果 2020全年中骨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下降明显,且发生严重程度也下降明显。结论 医院应加强培训医护人员,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医护水平以从根本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 标签: 骨科 护理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中不同免疫检验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乙型肝炎患者100例,检测方法分组,A组(化学发光检验)50例,B组(酶联免疫吸附检验)50例,比较乙型肝炎标志物检出率、诊断准确性。结果:乙型肝炎标志物检出情况比较,A组抗-HBs、HBeAg、HBsAg阳性检出率较高,B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准确率比较,A组[98.00%(49/50)]高于B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型肝炎免疫检验中,采用化学发光检验效果较好,阳性检出率较高,可显著提高乙型肝炎诊断准确性。

  • 标签: 乙型肝炎 免疫检验 标志物检测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进行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时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肿瘤患者4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再抽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查体的健康人40例,将其作为参照组,两组均接受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查,所用检查方法均为化学发光免疫法,对比各项指标阳性检出率以及各项指标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各项肿瘤生物标志物阳性率以及检查结果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过程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通过此方法可尽早对肿瘤进行检出。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肿瘤生物标志物 阳性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骨科护理中遇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及发生原因,以总结出防护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方法 对2013年至2020年上报的25例骨科护理中遇到的不良事件,并根据其症状特点及其护理进行分类。结果 2020全年中骨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下降明显,且发生严重程度也下降明显。结论 医院应加强培训医护人员,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医护水平以从根本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1]。

  • 标签: 骨科 护理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门诊抽血室的病人晕针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详细分析。方法:本次选取66例抽血室进行抽血的病人,均来自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对这66例病人进行了分组(参照组常规的护理方法和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病人相关晕针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对策。结果:组间病人晕针情况对比每组均33例,参照组晕针率15.15%高于研究组晕针率6.06%,护理干预后两组病人抽血晕针不良状况发生概率参照组病人晕针不良状况发生率24.24%比研究组6.06%显高,P<0.05,颇有差异P值小于0.05,明显可比。结论:根据以上表述,心理恐惧、空腹及过于劳累等为晕针的相关因素,实施护理干预可降低晕针发生概率及不良状况,建议提倡及广泛应用。

  • 标签: 晕针 门诊抽血室 相关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师参与患者药学指导中的影响效果。方法:将120例服用中药进行治疗的患者以参照组和研究组区分,每组60例,对比两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用药依从性。结果:研究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用药依从性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由中药师开展对患者的药学指导,对于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积极影响,患者在专业、精准的药学服务下其用药依从性也得到明显提升,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大有裨益。

  • 标签: 中药师 药学指导 不良事件 用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在分析急诊医疗抢救室突发救护护理中断原因的基础上,界定了急诊医疗抢救室突发救护护理中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急诊科急救护理中断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员原因、环境原因和医院管理原因。因此,医院应重视急诊抢救护理的中断,加强护理管理,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减少外来人员的影响,并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急诊科急诊护理中断的发生率。

  • 标签: 急诊科抢救室 突发抢救护理中断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医疗不良事件管理期间SBAR报告流程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从2019年02月在进行医疗不良事件管理期间合理应用SBAR报告流程展开,抽取2019年02月~2019年12月阶段作为实施后阶段,研究对象共计20名医护人员,设为研究组;抽取2018年3月~2019年01月阶段作为实施前阶段,研究对象共计20名医护人员,设为参照组;组间比较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掌握患者病情、沟通条理清晰、患者信息准备充分、双方默契配合以及信息准确简洁)以及医护沟通问题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掌握患者病情、沟通条理清晰、患者信息准备充分、双方默契配合以及信息准确简洁评分相较于参照组呈现出显著提升(P

  • 标签: 医疗不良事件 管理 SBAR报告流程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防范策略的护理效果。方法:以双盲分组法将本院血液透析室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55例血透患者分成1组(n=77)及2组(n=78),分别为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及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后的防范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对比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透析室的临床护理中总结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后的防范护理策略能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改善血透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液透析室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防范策略 护理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