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通过空间形态的不同变化,体现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本文从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装饰特征、蕴含的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分析岭南建筑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内涵。

  • 标签: 建构特征 装饰特征 哲学思想
  • 简介:1867-1870年,王韬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出访并旅居欧洲的知识分子,随后出版《漫游随录》。王韬对欧洲民俗积极体验,形成许多理性认识。王韬对欧洲城市的现代性日常生活进行体验,对欧洲的城市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活进行参验,并在异文化下积极进行人际交往和宣传儒家文化。王韬对欧洲民俗的体验和认识,对他个人思想和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同时具有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双向文化交流意义,值得我们珍惜与重视。

  • 标签: 王韬 《漫游随录》 欧洲民俗体验 儒道西传 欧游影响
  • 简介: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而媒介技术的影像传播也造成了民俗艺术传播现场感的缺失与人际交流的淡化,媒介科技化与民俗艺术传播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关于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空间"的探寻、阐释与反思。

  • 标签: 民俗艺术 传播 媒介 意义空间
  • 简介:20世纪末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事业,博物馆必须敞开大门、面向公众。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作为加拿大最大的研究型综合博物馆,在近年重新修订了办馆宗旨,将藏品确定为工作的核心,将维持和更新常设陈列和临时特展作为最基本的运营方式,围绕展览和藏品研究展开丰富的公众活动,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把展览、前沿性研究、公众活动推向公众,回报公众一个全新的体验,从而实现“成为让全球公众所关注、理解并能体验到瞬息万变的自然世界与文化世界的必要的参观目的地”的办馆宗旨。

  • 标签: 博物馆 藏品 公众 体验 展览 参与
  • 简介:本文从舞蹈情感体验的含义出发,从舞蹈这种特殊的艺术表演方式和准确深入体验角色情感是舞蹈表演成功的关键两方面探讨舞蹈表演中角色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就如何准确深刻把握表演中角色情感体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 标签: 舞蹈表演 情感体验 角色
  • 简介:台湾的祭祀圈(信仰圈)理论,为研究汉人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性的体系架构。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具有完全民间性的特征,这与湄洲岛的妈祖信仰不同。湄洲岛的妈祖信仰空间由本岛十四间妈祖宫与祖庙组成,其祭祀组织可划分为以祖庙为中心的地方性信仰组织与全球性信仰组织。前者具有民间性特征,祖庙作为全岛祭祀中心,与各社区有着紧密的互动联系,中心与地域相叠合;后者则因国家政治、地方形象塑造和旅游经济等外力的介入,形成官方与民间并行的权力结构,本岛社区在祖庙管理中被边缘化,信仰中心浮动于地域之外。

  • 标签: 信仰中心 湄洲岛 妈祖 信仰空间
  • 简介: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设计的传统理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前设计者仅仅去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去关注知识的科学性和传播的通俗性,而现在却必须以更深层次的观众体验需求为核心,重新构建展览策划的指导思路与创新理念。华夏自然蜜蜂博物馆的设计思路以蜜蜂为主题,根据观众的体验需求设计了不同体验模式,给予观众更多的体验享受和人文关怀,从而建立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 标签: 观众体验 展览设计 体验评估
  • 简介:山青水秀、云绕雾罩的皖南,明清以来的民居质朴而典雅、实用而美观;本文着重讨论了徽州民居在庭院的理水与空间布局上的特点,指出建筑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徽州 民居 理水 空间形态
  • 简介: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对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文化传承原生空间受到冲击的时代,尤为重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不仅继承了数字化存储的优势,而且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而提高了民间文化资源的空间演示效果,增强了科研的可利用性。GIS所具有的整合分析数据的优势,及其突出的空间区位性,为解决数字化时代民间文化整体保存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划分民间文化空间演示类型的基础上,认为数字化过程应该保留语境信息,而空间思维模式所营造的多种演示模型将会是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民间文化 数字化 空间 GIS
  • 简介:随着博物馆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也向着重视展示空间规划、展示形式设计与展示环境营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多元的互动体验展示模式和拓展博物馆与观众双向传播学习的模式转变。镇江博物馆在近年的展陈改造工作中,基于满足观众的感官体验、情境体验、互动体验、虚拟体验等,科学规划展示空间,合理设计观众动线,采用先进的采光与照明技术,注重色彩与色调的艺术效果,运用场景复原、场景置入等手法,激发观众的参观与参与兴趣,提升了展示效果。观众调查显示,以互动体验为主的多元体验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 标签: 博物馆 展示设计 互动体验 多元化
  • 简介:美国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奥本海姆是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科技馆之父"。他在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为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馆模式,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梳理弗兰克·奥本海姆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形成过程,并从认知体验、艺术体验、探索体验、娱乐体验等四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 标签: 弗兰克·奥本海姆 旧金山探索馆 科学博物馆 观众体验
  • 简介:现有的“非遗”保护模式多是基于在现有环境中采取一定手段实现“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延续。但大的“非遗”保护工程往往是通过一个社区的整体改造,营造适宜“非遗”生存和发展的情境和语境,形成“非遗”集聚社区,实现对“非遗”的集群性保护。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即通过文化空间再造为“非遗”的现代生存与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与环境。栖霞古镇都村历史风貌恢复与非遗保护工程即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试图探索对“非遗”进行集群性保护的新路径。这种探索作为一种带有风险的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标签: 空间生产理论 文化空间 空间再造 非遗保护 古镇都村
  • 简介:战争博物馆作为时间性、空间性与物质性的复合体,通过表征赋予战争记忆以合法性。在为公众提供纪念、默哀空间的同时,在后战争时代一度成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载体,战争记忆存续与传递的媒介。在全球化进程中,批判的博物馆学与世界主义记忆建构在博物馆内部合流,富有反思精神的战争博物馆致力于超越民族-国家叙事的窠臼,转而突显在战争中被淹没的个体性记忆,并从人权角度思考战争的本质。

  • 标签: 战争 世界主义记忆 博物馆化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口述文学受到了中国学人的热情关注,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端。在这过程中,1918—1926年的“北大时期”、1926—1929年的“中大时期’’以及1929—1937年的“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时期”,以学术团体、刊物为中心,汇集了众多的学者,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无疑是三个最重要的时期。但是,号称“十里洋场”的上海,

  • 标签: 民间文学研究 书籍出版 民国时期 学术空间 上海 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