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太和正音谱》将杂剧分为十二科,其中并没有“公案”这一科。“公案”这一类文学题材的作品,自古有之,是指官员审理案件的作品,如唐·张鷟《朝野佥载》曾记载官员蒋恒、李杰、魏昶、张楚金等巧妙断案的故事。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也曾记录一些官员的判案故事,这些故事散见于笔记小说中,篇制短小,着重在赞扬官员的清明智慧。

  • 标签: 公案 杂剧 元代 《太和正音谱》 理想 《朝野佥载》
  • 简介:前言北宋优伶,多如过江之鲫,从当时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得知①,然而为何只有丁都赛一枝独秀,特别引起后人注意?除了文献数据记载及地下出土文物的发现之外,尚可借着丁都赛在当时的梨园地位,观察出10世纪至12世纪期间,中原汉族与东北契丹之间的关系,他们一方面在民族、政治的冲突中相互对立,另一方面在文化上

  • 标签: 丁都赛 契丹人 民族冲突 文化融合 耶律德光 阿保机
  • 简介:自20世纪末以来,左鹏军先生不畏繁难,筚路蓝缕,在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领域取得了颇为辉煌的成果.尤其是新著《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①(以下简称“左著”),堪称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全面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至打通中国戏曲史都可谓厥功至伟.

  • 标签: 传奇杂剧 史实研究 文献史实
  • 简介:“钩子困带”是《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以下简称《脉本》)所附穿关中的带饰名目之一,为他处所未见。在明代宫廷杂剧演出中为装扮员外脚色的系腰之物,亦是不可忽略的戏剧化了的演出行头。前辈学者在对《脉本》穿关带饰研究部分,对“钩子困带”多有提及。①然而对“钩子困带”的造型、材质、工艺和使用方法,前辈学者们并未深入研究,因此目前对“钩子困带”的理解多局限在概念理解层面。

  • 标签: 古今杂剧 脉望馆 穿关 校本 宫廷杂剧 概念理解
  • 简介:在元代杂剧中,水浒戏堪称是一个较为热门的母题。元代水浒杂剧究竟有多少种,一直众说纷纭。然而确定名目的,可以数出22种。1其中全本留存的,根据傅惜华先生所编《水浒戏曲集》,则有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李致远《大妇小妻还牢末》、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6种(下文简

  • 标签: 杂剧创作 双献功 同乐院燕青博鱼 还牢末 高文秀 康进之
  • 简介:著名的山西省洪赵县道觉乡(现为洪洞县广胜寺镇)明应王殿元代杂剧壁画,在我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距今已有670多年的彩色壁画,犹如剧照般形象清晰地描绘出元杂剧的表演规制,戏班、阵容、领衔主演、角色行当、剧目、服装、化装脸谱、砌末道具、乐队编制、伴奏方位及戏曲舞台形制、结构等。其上方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横额,历来也是令戏曲史学界所注

  • 标签: 元杂剧 明应王殿 散乐 壁画 太行山地区 戏曲史学
  • 简介:<正>左鹏军先生《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②(以下简称"左著")一书是近年来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著,为该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或由于疏忽,或由于文献占有不全,该著在文献使用与考辨方面尚存在部分瑕疵以及有待补正的空间。笔者曾在《戏曲研究》2013年第86辑发表《〈晚清民国传

  • 标签: 戏曲研究 商补 新桃花扇 深度研究 孙为霆 王时
  • 简介:连台本戏《三国志大全》《全家锦囊》中收有一种较为奇特的作品,这就是列为《续编》第二卷的《精选续编赛全家锦三国志大全二卷》(卷首全题,卷末尾题作《续编全家

  • 标签: 三国志传 元杂剧 南杂剧 说唱词话 貂蝉 大全
  • 简介:一、图像有关情况叙略2015年元旦前后,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从洛阳市文物市场收购来一份纪年为北宋宣和二年(1120)的杂剧做场图拓片(图1)。经我们查阅资料初步探研,判定该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不亚于两百余年后即纪年为元泰定元年(1324)的山西洪洞水神庙忠都秀杂剧做场图。第一,该图是迄今为止纪年最早,且唯一纪年精确

  • 标签: 场图 宣和 忠都秀 中国戏剧史 华夏文化 艺术博物馆
  • 简介: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鬼怪形象十分多见。它应该归类于民间信仰的范畴,或者说,它属于信仰民俗的范围。它是人类早期思维的结晶,却不但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反而由简陋单纯变得复杂厚重、多姿多彩。我们知道,鬼魂信仰和鬼灵崇拜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而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看,鬼魂信仰在原始的"泛生信

  • 标签: 元明杂剧 盆儿鬼 生金阁 正末 魂旦 信仰民俗
  • 简介:通过对《刘智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的宫调曲牌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当时诸宫调的宫调数量和宫调之间的衔接特点。并且这两部作品的宫调特点和元杂剧宫调有直接联系:仙吕宫和中吕宫原本是“仙吕调”和“中吕调”;仙吕调至双调的调关系在元杂剧音乐中是主要的调框架(第一折至四折)。仙吕调的普遍运用、以及它以“上”字为主音的特点,后来演变为“工尺七调”的小工调。

  • 标签: 《刘智远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 宫调 元杂剧 北曲
  • 简介:<正>辛未深秋赴渝参会,重庆音协安排去大足石窟,同行者皆是音乐界同行。石窟中“六师外道”群像(见图像)的生动传神,素为游览者喜爱,尤其是那“吹笛女”,称得上是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这实际上是宋杂剧中“五花爨弄”表演形式的物态遗存。

  • 标签: 大足石窟 外道 大足石刻 宋代杂剧 佛教 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