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杂剧分为十二科,其第十二科“神头鬼面”下,有五字注脚:“即神佛杂剧”。“神头鬼面”与“神佛杂剧”之间的联系,却未明示。而罗锦堂先生把元杂剧分为八类,其中把佛教杂剧划人神怪剧。笔者认为,所谓佛教杂剧,是以佛教文化为铺垫,以宣传佛教思想义理为戏剧主旨的杂剧。在中国历代戏曲学家中,要么将佛教杂剧与道教杂剧混为一谈,要么浅尝辄止,对佛教杂剧的研究并未深入。因此佛教杂剧在传统的戏剧分类中成为不被人关注的一环。

  • 标签: 佛教文化 元杂剧 《太和正音谱》 佛教思想 神佛 戏剧
  • 简介:杂剧于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受到南戏及传奇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渐趋昆曲化或传奇化;同样地,后期的传奇受到杂剧的影响后也出现j’杂剧化倾向。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渐趋一致,难以区分。本文试从体制方面(包括剧本规模的长短、声腔系统的使用、宫调的安排运用以及脚色演唱的分工这四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相同点,并从内在结构的繁简及脚色行当的名目这两方面来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

  • 标签: 杂剧 昆曲化 传奇 杂剧化
  • 简介:前些时候,上海的“赵志刚艺术工作室”推出了新作:“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其最大卖点是,由越剧、沪剧、锡剧、京剧、川剧等5个不同剧种的“梅花奖”获奖演员同台演出,各唱各个剧种的腔调。这恐怕可称作“杂剧”吧。

  • 标签: 杂剧 获奖演员 工作室 赵志刚 梅花奖 剧种
  • 简介:“折”,是杂剧文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一般都会说,元杂剧是“四折一楔子”,每折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然而“折”的意义与用法,最初并非如此。在杂剧的不同发展阶段,剧本中“折”的划分与使用也不尽相同。一、“折"的来源与出现“折”在杂剧中的使用,最早见于元刊《古今杂剧》,但其曲一套并不标一折,标“折”的地方,通例如张国宾《薛仁贵》开场:

  • 标签: “折” 元杂剧 演变 古今杂剧 薛仁贵 曲子
  • 简介:陕西韩城宋墓壁画杂剧演出图,展现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戏剧演出场面,图中所绘可能为《辍耕录》“诸杂大小院本”中《闹巡铺》之类的剧目。场面中一位脚色的姿态十分特殊,当为“外色”。“外色”是宋金杂剧中的一个重要脚色。其脚色特征和戏剧功能为“剧外人而与剧中人呈答、呈打”。“呈答”起着贯穿剧情、沟通演员与观众的作用。

  • 标签: 杂剧 宋墓 壁画 韩城 戏剧演出 《辍耕录》
  • 简介:《货郎旦》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作品,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因为它本身保留了一些深刻的金代印记,而且将"像生""货郎儿"两种民间艺术融入到杂剧表演中,形式上也有别于其他杂剧作品.因此,它应该是早期的杂剧作品,是杂剧酝酿时期的很真实的历史遗存.

  • 标签: 货郎旦 辩正 北杂剧 早期创作
  • 简介:袁祖光(1875—1930?)~①,字瞿园、骥孙,号晓村、暖初氏~②,安徽太湖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①,曾做吏部主事,人进士馆,赴日本考察政治。袁祖光性情潇洒,被称为"有乾嘉老辈风趣""和而不流,介而有守",是"今日诗家射雕手"。~②袁祖光现存剧作有《瞿园杂剧》《瞿园杂剧续编》各5种,又有《瞿园诗草》8卷、《绿天霜雪移诗话》8卷。徐凌霄《(瞿园杂剧〉述评》称袁氏剧作:"代表庚子以后,一个时期,一般的骚人逸客,伤时忧国,愤世嫉俗的作风。"~③其文未涉及《瞿园杂剧续编》,所以并不是一种全面观照。左鹏军认为袁祖光的剧作"寄托了

  • 标签: 袁祖光 射雕手 进士馆 光绪二十九年 骚人逸客 诗草
  • 简介: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很早就被中国文学所关注和反映。这里要谈的是元杂剧中的“梦”现象及其作用。《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重排版)和《元曲选外编》(同上1959年版)所收162种杂剧中,涉及到“梦”的就有38种(其中《元曲选》23种,《外编》15种),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弱。在这些杂剧中,写“梦”的文字少则几句,多则一折、两折,甚至三折,如《薛仁贵》、《黄梁梦》、《竹叶舟》等,梦的过程和内容已成为

  • 标签: 元杂剧 “梦” 精神活动 悲剧艺术 《元曲选》 社会人生
  • 简介:青木正儿在论及"元代杂剧之改进"时曾尤为注意元杂剧旦色的发达:"促进旦色如此其发达者,无非因较昔日以歌舞、滑稽、杂剧为主之金宋杂剧院本,渐进一步,把捉古今社会之事件而写人情机微之新杂剧,发展时所连带发生之现象。"~①然则元杂剧的旦色在元代何以如此"发达"~②?除了其"把捉古今社会之事件而写人情机微"外,青木正儿没有更深入地考述。千百年来,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旦行已逐渐发展成

  • 标签: 元杂剧 青木正儿 旦行 菲勒斯中心主义 戏曲舞台 男权文化
  • 简介:以歌舞敷演故事的成熟戏曲形式之一——北杂剧在金代是否出现?元杂剧为何异军突起,一经出现便光芒四射,高度成熟?这些疑问在戏曲史研究领域一直是引人遐思但又难有定论的。近年来,徐朔方先生多次撰文指出,现存的一百六十余种'元杂剧'剧本,有一部分乃金代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王实甫《西厢记》。徐先生进而提出'金元杂剧'说,以为现在研究界所称的'元杂剧',应以'金元杂

  • 标签: 谈金元 金元杂剧
  • 简介:关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孙楷第、冯沅君、胡忌、周妙中、郑骞如、胡仲实、徐扶明、曾永义等学者皆曾论及。近来解玉峰《元曲杂剧“题目正名”推考》一文,则再从各元刊、明刊、明抄的元杂剧版本,及元明的杂剧文献目录中,巨细靡遗地考察“题目正名”的异同,推测“题目正名”恐非出于剧作家之手,或由杂剧艺人(班社或书坊商)创造,且与杂剧结尾的“断词”有关。虽然解氏的臆测与推论过程稍有不足.且因包罗所有元明抄刊杂剧,故于分析时难以精确定焦,但其直觉的眼光颇有见地。前贤讨论题目正名的形式时,往往以元刊本之外的明代选本(尤其是《元曲选》)为主要分析对象;但未将自元至明的杂剧版本演变脉络纳入考量,导致分析结果顾此失彼,因现象纷呈而不易厘清本来面目。事实上,若单纯锁定元刊杂剧观察,附佐以时代相近的文献推敲,似较能排除明代杂剧选本复杂因素的干扰,找出较为接近元代杂剧的现象。因此,本文将锁定《元刊杂剧三十种》为探究目标,希冀在诸先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观察元杂剧《题目正名》的发展与演变。

  • 标签: 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曲选》 文献目录 演变脉络 讨论题目
  • 简介:100年前,王国维为完成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宋元戏曲史》,在先期完成了《曲录》(1908),《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和《唐宋大曲考》(1909),《录曲余谈》(1910)等成果的基础上,于1911年撰成《古剧角色考》和《曲调源流表》,为完成《宋元戏曲史》做了深厚的文献累积和较全面的准备工作。但今

  • 标签: 伎艺 《宋元戏曲史》 杂扮 说唱诸宫调 院幺 副末
  • 简介:契约在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普及。入元以后,蒙古统治者占据着王权,虽蒙古族的人数无法和汉人相比,却给"中原封建的社会生产关系带来了许多落后的因素……又有诸色目人在商业高利贷活动中的物

  • 标签: 元杂剧 定契约 文书 合同 法律效力 元代
  • 简介:明初剧坛虽大抵保留着元杂剧的余势,然而由于南曲戏文的影响,在体制规律上已经逐渐产生了变革。其中周宪王朱有燉的《诚斋杂剧》三十一种,在元明杂剧史中"居于转变的关键与枢纽",能在继承元杂剧的基础上而又有所突破,是故历来学者多也给予极高的评价,如吴梅赞誉宪王"其气魄才

  • 标签: 元杂剧 元明杂剧 诚斋 艺术手法 牡丹园 曲江池
  • 作者: 庞广雷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4-14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4期
  • 机构:摘要:中国古典戏剧讽刺艺术源远流长。明杂剧的讽刺剧作无论是讽刺作品的数量、取材范围、讽刺的深广度,还是讽刺手法应用的广泛性、多样性,都达到了古典戏剧讽刺艺术前所未有的高度。剧作家在杂剧的创作中表达了自己的感伤情绪,对当时相互倾轧、黑暗腐朽的官场及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 简介:<正>关汉卿是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他的剧本都是用当时元大都流行语言来写的。其作品中的台词,尤其是宾白,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大都人的口语面貌。因此,关汉卿杂剧的语言可以说是元大都口语的代表。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看,元大都的语言是现代北京话的直接源头,所以,撇开文学价值不谈,仅从语

  • 标签: 关汉卿 元大都 金线池 谢天香 哭存孝 感天动地窦娥冤
  • 简介:朱有燉以有明宗室贵胄,生当承平之世,雅善吟咏.有诗文集《诚斋录》《诚斋新录》《梅花百咏》《玉堂春百咏》《牡丹百咏》《元宫词》传世,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虽残缺不全,然今存散曲作品之多,仍为明人翘楚。

  • 标签: 朱有燉 版本 杂剧 诗文集 散曲 宫词
  • 简介:<正>翻开中国历史,从先秦开始,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商人,其中有品行与才智俱佳的贤人,如弦高、子贡、范蠡;有富可敌国、买国的巨贾,如田常、吕不韦;有腰缠万贯的大工商业者,如猗顿、郭纵、卓氏、孔氏……中国文学史中,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唐传奇到宋话本,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人物形象足可排列成一个夺人眼目的画廊。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一使人眼花缭乱的人物画廊中,商人形象的塑造却显得较为单薄。偶尔闪现出的商人身影,只是零星散存于史传、

  • 标签: 元杂剧 人物画廊 唐传奇 东堂老 唐诗宋词 中国文学史
  • 简介:中国戏曲起源很早,但真正达到成熟程度,是在元朝。因此,一般多称元代为我国戏曲的形成时期。戏曲在元代最兴盛的应该算用北曲演唱的杂剧戏。当时的中原地区

  • 标签: 戏曲起源 戏曲家 李开先 不伏老 沈德符 顾曲杂言
  • 简介:以往发现的北宋戏曲文物多见于河南,山西而不见于陕西,因此,韩城盘乐村北宋墓杂剧壁画的发现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就杂剧壁画本身而言,其所展示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数最多、场面最大、色彩最艳、表演最生动、画面最完整的有乐队伴奏的宋杂剧演出图景,对于进一步研究北宋杂剧的演出结构、脚色行当、音乐伴奏、表演及其剧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十二人的伴奏乐队中,筚篥色的多员配置,

  • 标签: 戏曲文物 宋杂剧 壁画 演出 宋墓 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