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9 个结果
  • 简介:课程是决定国家教育成功的因素之一。本文从分析中印两个国家的课程改革入手,探讨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澄清两国课程目标内涵,分析两国课程结构调整,深究两国课程评价体系,并尝试客观地看待其课程内容评价、考试方式和学习时间的联系,从而发现两国课程改革的基本异同和发展的四个共同特征。

  • 标签: 课程比较 印尼课程 中国课程 课程改革 学制
  • 简介: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又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就是手捧着这小小的文本成长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有什么样的年轻人,也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未来。[1]正是教科书,确定了什么才是值得传承下去的精华文化。百年中国教科书的发展过程,是有目的地选择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教科书通过确立文化标准,成为引领青少年儿童的重要导向。如今,

  • 标签: 优秀文化 教科书 中国 青少年儿童 目的地选择 文化标准
  • 简介:选择中国学术职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出发,采取历史分析方法,探讨中国社会制度下学术职业的特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学术职业的变化。通过分析发现:(1)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分别具有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的法人属性。随之,公立高校教师和民办高校教师分别享受事业单位成员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员的福利待遇,前者明显地高于后者,阻碍了人员在两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流动;(2)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人事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员聘用方面,逐渐从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将工资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扩大绩效工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3)高校组织形态由过去受政府控制较多的“单位”逐渐向具有办学自主权的“组织”转变,学术职业也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 标签: 学术职业 转型社会 制度视角
  • 简介:预算管理强调根据实际工作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着眼于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有广泛的实用性。它不仅能够全面有效的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绩效,而且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蕴含丰富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

  • 标签: 中国石油 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 简介:杜威教育思想被引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审视、反思中国语境下杜威教育思想传播过程中的误读甚至曲解,对真正回归杜威教育思想本身、深化中国教育变革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以“实用主义”、“儿童中心”和“从做中学”为例,初步澄清杜威思想的内涵,分析了各种现实中的误读,并得出几点启示。

  • 标签: 杜威 实用主义 儿童中心 从做中学
  • 简介:近代中国,由于私立大学产生原因各异以及董事会与校长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师生共同管理制、校长负责制、董事会聘任下的校长管理制、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虚拟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主导下的校长管理制、委员会制等多种管理体制。师生共同管理制的核心是民主管理;校长负责制的学校不设董事会;在董事会聘任下的校长管理制中,校长只行使“管理”职能,不“代表”学校对社会和政府负责;在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中,校长实际权力很大;在虚拟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中,董事会有名无实;在董事会主导下的校长管理制中,校长由董事会聘任并执行董事会决议,校长的权力受到董事会种种限制;委员会制是学校在特殊情况下实行的临时管理体制。

  • 标签: 近代中国 私立大学 管理体制
  • 作者: 王贵宝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6-16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6期
  • 机构: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强调厚重传统,又要借鉴日新的理论,同时面临课时压缩的现实。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近五年,我尝试在授课中增加学生专题讲解环节:首先,在总体上对学生提出格式要求,进行文献检索和写作方法指导;其次,每次安排任务时再给出若干选题参考。从学生学习成绩和反馈意见来看,效果显著。
  • 简介:教育是一种服务,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专业人才的特殊服务。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架构之后,高等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为我们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世界是令人瞩目的。

  • 标签: WTO 中国 高等教育 战略调整 合作办学 教育服务
  • 简介:宋伟、韩梦洁在《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近代高等学堂在创办初期的地域布局相对来说是比较均衡的,京师、陕西、河南、江苏等地区稍微多一点,但并不突出。1911年前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就已经偏向于沿海地区,后来随着大学向北京、上海等地的集中,

  • 标签: 中国高等教育 地域 近代 非均衡 《史学月刊》 沿海地区
  • 简介:安心与张建锋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十九世纪末,我国以日本为范例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师范教育制度,但是其发展一波三折,仅关于高师教育是否独立设置,就曾发生过四次大的论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师教育理念的变迁。从育才兴国教育思想的“学堂必有师”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高师合并”,

  • 标签: 高师教育 回顾与反思 近代中国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理念论 师范教育制度
  • 简介: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努力挖掘我国道德教育传统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对于构建我国新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提升道德教育实效具有重大借鉴价值。

  • 标签: 道德教育 传统教育 中国 现代价值 理论体系 实效性
  • 简介:基于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高等教育效率和生产率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均值为0.8146,年均增长率为1.29%,技术进步指数是我国高等教育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东中西部TFP值分别为0.8605、0.8167和0.7611,呈阶梯式下降,区域性差异明显。因此,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应加大各地区间的协同效应,加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弱势省份资源投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改善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

  • 标签: 高等教育 全要素生产率 效率 Hicks-Moorsteen指数
  • 简介: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主线与分期尚未形成共识,这严重影响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近代教育史研究应该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作为研究的新视角。据此,近代教育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862—1903年教育现代化起步与初步发展时期、1904—1927年教育现代化的制度化发展时期、1927—1949年教育现代化深入探索与路径分化时期,形成了新式教育的形式化、制度化、本土化的三次超越。这与建国以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相衔接,使其演变路径更加清晰,为当前教育现代化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支撑。

  • 标签: 中国近代教育史 教育现代化 主线 分期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大教育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为理论支点,以建党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基本背景,以各时期教育建设的现实问题为实践空间,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在最高思维层次上的理性总结,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九十年的探索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三十年。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前为第一个三十年,我们党致力于创立与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第二个三十年,我们党致力于创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为第三个三十年,我们党致力于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教育发展历程,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教育积极应对新阶段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教育理论发展脉络 教育实践探索历程 经验与启示
  • 简介: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来到中国的。清末民初,"赫尔巴特"有相对统一的译名后,国人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有了学术派别的认识。国人认识赫尔巴特主要不是经由《教育世界》及教育世界社的引介,而是通过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学侧重强调赫尔巴特的地位,对其观点则褒贬不一;教育史的介绍相对系统,大都按照"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教育目的(五道念)——教育方法(管理、训育、教授)"的结构描摹赫尔巴特的学说。经历学习和积累后,国人逐渐接受并开始研究赫尔巴特的学说,但总体不脱教育史教科书的范围。从德国到中国,赫尔巴特教育学历经多次转化,最终浓缩在教科书中呈现给中国的面相只是"简笔画"。受"钱塘观潮"心态的影响,以及语言史料所限,国人亦满足于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简笔画状态。

  • 标签: 清末民初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教育学 赫尔巴特学派
  • 简介:中国象棋在经宋代时期定型与广泛传播以后,就从上层统治者的“专利”转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众娱乐游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象棋教育活动也随之繁荣起来,其教育文化活动经历了由统治者垄断到逐步平民化的过程,即由上层统治阶级的娱乐活动项目逐渐过渡到文人雅士之间的研究对弈,再到平民阶层的普及扩展。

  • 标签: 宋代 中国象棋 象棋待诏 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