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是针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提供的一种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它旨在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却不主张对学生加以指导;它的目的是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却不主张乱开"药方"、滥施"治疗";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却不主张"好为人师"、"诲人不倦";它需要辅导教师具有同感和同理心,却不主张纠缠细节问题、同情安慰;它要引导当事人走出心理困境,却不主张替学生出谋划策、包办代替.总之,学生心理咨询意在使人成长,而这种成长应该是主动的,由内向外的.

  • 标签: 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
  • 简介:一、小组心理辅导的提出基层学校的心理辅导站的常规工作有两大项: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针对大部分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用性较高、涉及面较广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而个别辅导针对的是个体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性较强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借用的形式有师生对话和心理咨询两种。这两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可以大大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 标签: 学生发展 小组心理 辅导
  • 简介:女性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不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别,经验的不足等原因也会引起心理的失衡。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模仿性和暗示性较强,他们喜欢效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希望自己有老师一样的品行,成为老师那样的人。

  • 标签: 女性青年教师 心理健康 中小学 自我调适 个性心理品质
  • 简介:幼小衔接顺利与否将关系到听障儿童未来的发展。要想让听障儿童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不仅要在学业上做好衔接,更重要的是关注听障儿童心理成长,帮助他们顺利的渡过语言关、规则关和心理品质关。

  • 标签: 听障儿童 幼小衔接 心理衔接
  • 简介:作为班主任,偶尔会收到学生的一些“来信”,除了一些反映班级问题的报告类信件之外,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求助信了。应该说,有效处理好学生的咨询求助类信件,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信任、升华师生情感,使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本质效应;相反,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对于学生的来信咨询求助我们必须做好一些准备,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下面笔者以一则住宿生的生活困惑焦虑案例介绍为例,谈谈处理学生的“求助信”的一些实践经验。

  • 标签: 求助信 宿舍生活 咨询
  • 简介:小学阶段是儿童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是培养心理素质、奠定人格基础的关键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注重"幼小衔接",抓好学习适应;培养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丰富活动内容,促进个体社会化.

  • 标签: 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适应性 行为习惯 人格塑造 个体社会化
  • 简介:心理服务工作者从广义的角度是指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心理发展为任务的相关专业性工作人员。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心理卫生教学、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从狭义的角度主要指心理咨询工作者。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素质需求 学校 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服务 心理适应
  • 简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它像一般活动课程一样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特性。但它又与一般的活动课程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把心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 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教育内容 青少年学生
  • 简介: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他们用消极、冷漠、敌对的态度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有害的,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 标签: 学生逆反心理 矫正 心理现象 心理品质 中学生 消极
  • 简介: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该不该开课?能不能开课?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教育部在中明确指出,"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知识的传授和心理理论的教育".如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容易出现学科化倾向,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这些都有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持支持意见的人则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不仅切实可行、成效显著,而且符合教育部的意见精神.

  • 标签: 开设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课
  • 简介: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以人的生活为基础而展开的,教育本身即构成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育话题。虽然我们不可能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当作教育过程来处理,但“教育作为生活的过程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页)我们必须把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来关注。“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7页)。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化 学生 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