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带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选取的90例阴道分娩的新生儿,根据不同的断脐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断脐方式,观察组采用延迟断脐的方式,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带创面干燥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部脱落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创面干燥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脐周发红、脐部出血和脐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断脐能够缩短期待的脱落时间,使创面干燥良好,减少脐周发红、脐部出血和脐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延迟断脐 新生儿 脐带残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包埋技巧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10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予以荷包缝合包埋,观察组予以4针正向肌层缝合包埋,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院时间及并发症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4针正向肌层缝合包埋操作简单,更符合阑尾切除方法以及缝合习惯,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毕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残端包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针对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将钢板外置方案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评估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将实验时间段设置在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在该时段将我院中资料登记有效的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时,均采用锁定钢板外治方案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评估所有患者的骨折的稳定和愈合恢复状况。结果: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恢复状况良好,患者的愈合恢复时间为16~48周,患者恢复平均时间为26.8±3.4周。4名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局部软组织少量坏死并对其进行清创换药后愈合恢复状况良好,一名患者出现钉道感染,经换药后恢复。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骨折稳定,未见断裂或其他问题的情况。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对开放性胫骨骨折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外治方案进行临床治疗,可以有效促进骨折的稳定与愈合。锁定钢板外置应用于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效果良好,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骨折愈合状况。

  • 标签: 开放性胫骨骨折 钢板外置 骨折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悬吊疝囊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悬吊疝囊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方案,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均为成功,切口皆为甲级愈合,切口发红1例,切口麻木1例,局部疼痛2例,无感染情况;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5-65min,患者手术过程顺利且患者手术后伤口皆为甲级愈合;患者于术后7-8d进行拆线。结论悬吊疝囊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理想,且手术操作简单。

  • 标签: 悬吊疝囊残端 无张力修补 腹股沟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行荷包包埋的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本组施行的118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阑尾切除术后均行荷包包埋,观察治疗效果和总结体会。结果115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荷包包埋均成功完成。另外3例因盲肠壁严重充血水肿无法包埋,行阑尾根部结扎加贯穿缝合结扎。术后有一例发生腹腔感染,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腹腔下阑尾荷包包埋是安全可行的,技术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荷包包埋
  • 简介:摘要近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9.1%~35.3%[1],一段时期内部分外科医师更倾向于选择全胃切除术以避免术后反流发生[2]。近年来,随着胃上部癌发病率上升[3, 4, 5],功能保留手术的理念渐入人心[6],近胃切除术的应用指征呈放宽趋势[4,7],以管状胃、间置空肠及双通道手术为代表的旨在改善近胃切除术后反流的改良重建方式不断涌现。20世纪中叶,有学者实施了通过制作胃肌瓣隧道以重建贲门改善反流的动物实验[8],相关临床应用以日本学者上川康明教授报告的双肌瓣-食管胃吻合技术(Kamikawa法)最具影响力。该术式可明显降低术后呃逆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9],但其操作较为复杂,手术时间长,有一定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10],普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既往文献报道的腹腔镜下近胃切除、双肌瓣吻合总手术时间为205~404 min[11, 12, 13, 14, 15],吻合时间为100~149 min[16]。目前一些旨在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的尝试正在进行中[17]。我们团队基于隧道原理,在肌瓣吻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的食管胃“拱桥式”重建,以期降低操作难度并缩短手术时间,现将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腹腔镜下阑尾荷包缝合与单纯结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阑尾荷包缝合,对照组采取单纯结扎,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4.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单纯结扎法的手术时间、医疗费用明显少于腹腔镜下阑尾荷包缝合,并不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 标签: 腹腔镜下阑尾残端荷包缝合 单纯结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中利用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胆总管结石30例,肝内胆管结石并胆总管结石3例,胆总管扩张下端良性狭窄8例,壶腹部癌1例,9例阴性。结论术中经那个胆道镜胆道探查,是以可靠、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诊断率高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术中胆道镜 胆囊管残端 胆道探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延迟断脐新生儿脐带保留长度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100例。A组新生儿脐带保留1~3cm,B组新生儿脐带保留4~6cm。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渗血率、脐周皮肤红肿及擦伤率、脐肉芽肿发生率、脐炎发生率、脐带脱落时间有无显著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脐带渗血率、脐周皮肤红肿率、脐带脱落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脐周皮肤擦伤及脐炎。A组新生儿脐肉芽肿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延迟断脐新生儿脐带保留4~6cm较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延迟断脐 新生儿 脐带残端长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癌切除术后二指肠瘘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方法收集普外科的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瘘病人共29例进行分析。结果在经过全面高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治愈了28例病人,其治愈率高达96.6%,死亡1例。结论加强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瘘的护理工作能够提高病人的康复效率。

  • 标签: 胃切除术 十二指肠残端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结肠手术中运用经阑尾回肠插管造口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结肠手术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病例数为18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方式,观察组接受经阑尾回肠插管造口术。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肠瘘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均未发生肠瘘,对照组中发生3例肠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实施结肠手术过程中,运用经阑尾回肠插管造口术能够有效的减少肠瘘发生,降低并发症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回肠插管造口术 阑尾残端 肠瘘 结肠手术 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机械性缝合在预防肺切除术后支气管瘘的应用价值。方法106例肺切除术患者中,42例采用全层间断缝合法、64例采用一次性国产支气管闭合器缝合法进行支气管的闭合。结果全层间断结节缝合法处理支气管42例,术后发生支气管瘘2例,发生率为4.8%;一次性国产支气管闭合器处理支气管64例,术后未发生支气管瘘。结论肺切除术中选择一次性国产支气管闭合器缝合法可明显降低术后支气管瘘的发生率,充分显示机械性缝合的优越性。

  • 标签: 缝合 机械性 肺切除术 支气管残端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瘘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医院进行胃癌切除术治疗后出现十二指肠瘘的2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0例患者进行我院新实施的全面干预护理方法,作为观察组,同时研究之前进行胃癌切除术治疗后出现十二指肠瘘的20例患者资料,行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引流液体量、治疗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相对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短,观察组22-31(22.32±3.17)d,对照组31-62(37.45±24.26)d,观察组20例患者1例死亡,治愈率为95%,对照组患者3例死亡,治愈率为85%,引流液量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3-35(12.37±7.99)ml,对照组19-48(34.43±14.20)ml。并发症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下降,观察组5%,对照组10%,以上观察指标都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对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瘘进行细心、体贴、全面干预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癌切除术 全面干预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瘘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医院进行胃癌切除术治疗后出现十二指肠瘘的2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0例患者进行我院新实施的全面干预护理方法,作为观察组,同时研究之前进行胃癌切除术治疗后出现十二指肠瘘的20例患者资料,行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引流液体量、治疗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相对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短,观察组22-31(22.32±3.17)d,对照组31-62(37.45±24.26)d,观察组20例患者1例死亡,治愈率为95%,对照组患者3例死亡,治愈率为85%,引流液量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3-35(12.37±7.99)ml,对照组19-48(34.43±14.20)ml。并发症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下降,观察组5%,对照组10%,以上观察指标都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对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瘘进行细心、体贴、全面干预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癌切除术 全面干预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几种阑尾处理的方式。方法选取2014年03月~2017年03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阑尾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4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观察A组患者给予直接缝扎处理,对观察B组患者给予套扎线套扎处理,对观察C组患者给予“威克夹”结扎处理,对观察D组患者给予钛夹结扎处理,对比并分析四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D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花费、远期效果与观察A组、观察B组、观察C组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对患者的阑尾端给予直接缝扎处理、套扎线套扎处理、“威克夹”结扎处理均为比较可靠的选择。

  • 标签: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阑尾残端 处理方式
  • 简介:舟骨近因全部被关节软骨覆盖,所以仅能通过舟骨内血管网获得血供,舟骨近骨折后影响其血供,石膏外固定疗效不确切,骨折愈合时间长,骨折不愈合率高。2001年9月~2005年9月,我们采用背侧切开复位、Mini-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近骨折和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12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螺钉内固定治疗 骨折不愈合 HERBERT螺钉 近端骨折 疗效评价 舟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外展截骨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03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股骨颈骨折不愈合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0.0±3.0)岁。术前已经过1~2次手术治疗15例;因多发创伤后漏诊2例;经长期牵引、外固定保守治疗后骨折仍不愈合2例。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15例。记录患儿骨折分型、治疗经过、术中操作、术后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并对手术前后股骨颈干角、Pauwel角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19例患儿经股骨近外展截骨治疗后均达到骨折愈合。合并骨质缺损4例,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治疗。术后愈合时间为(8.2±2.4)个月。本组术前颈干角和Pauwel角分别为110.3°±18.8°和56.4°±12.0°,术后颈干角和Pauwel角分别为142.3°±12.6°和25.3°±5.9°,组间比较,颈干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检验显示,年龄(外展截骨手术时)与骨折不愈合无显著相关,而Garden分型和Delbet分型均与骨折不愈合相关(P=0.039和0.001)。术后发生下肢机械轴外移5例,1例采用股骨远端外侧骺阻滞治疗,其余4例观察;内固定断裂1例,再次手术治疗;切口浅表感染1例,换药后愈合。双下肢不等长15例,未行进一步治疗。股骨近骨骺早闭8例、股骨颈短颈畸形4例、继发股骨头骺滑脱2例,随访至股骨近骨骺闭合未进一步加重,未行进一步治疗。继发髋臼发育不良2例,目前随访观察中。结论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治疗困难,并发症多。股骨近外展截骨可以改变骨折线应力方向,增加骨折压应力,有效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 不愈合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上,产妇阴道分娩后,影响其会阴侧切伤口愈合的因素,并提出对应的护理方法。方法:从2019年6月~2020年6月中,选择110例阴道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将其按照电脑抽选的方式分组,每组55人。在常规组中,产妇实施了常规化的护理措施,研究组则进行了综合化护理,最终从产妇会阴出现的侧切伤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疼痛分数为(1.03±0.79),低于常规组数据(3.54±1.32)。(P<0.05)。且出现阴道炎、感染及心理因素,是影响切口愈合的主要因素。结论:针对阴道分娩后,出现会阴侧切伤口的产妇,需对其实施综合性护理,从而改善其疼痛,此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护理 阴道分娩 会阴侧切口 愈合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