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乡村旅游集中了许多社会问题,乡村旅游经营者追求目标多维性是表现之一。采用开办起始、正式经营和家庭相关三组变量,构建乡村旅游经营者多维目标体系。通过一手和二手数据,对中国、澳大利亚两国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水准导致中、澳两国乡村旅游经营者多维目标的差异性。了解不同国家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目标和动机异同,有利于认识各国乡村旅游发展方式的差异性。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 标签: 乡村旅游 经营者动机 多维目标 比较
  • 简介:塑料作为最通用、最受欢迎的食品接触材料,其卫生安全状况目前正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在一定条件下能向食品中迁移、溶出,导致食品污染,不仅直接影响着食品的风味,而且对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健康隐患[1]。

  • 标签: 气-质联用技术 塑料食品袋
  • 简介:目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以改进小儿24h尿蛋白定量标本的采集质量.方法分析40例小儿24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小儿24h尿蛋白定量标本合格率显著提高,并提升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提高了小儿24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质量,有效保证了临床检验、诊断的顺利进行.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24h尿蛋白 标本采集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定量组织成像技术测量肺叶切除术前、术后右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参数,监测右心功能变化。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20例左肺叶切除患者术前2-7天及术后7-15天的右室壁局域心肌长轴运动参数。比较术前、术后的参数变化。结果右心室局部心肌在右室游离壁上的速度参数均有显著变化。结论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右室壁收缩力增强,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以作为右室长轴收缩功能监测的手段之一。

  • 标签:
  • 简介:在分析背景水体透明度和其光谱曲线数据相关性的基础上,结合悬浮泥沙浓度,利用我国2010年10月14日HJ-1A/B星CCD数据,分析确立了渤海湾海域表层水体及次表层水体透明度遥感定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渤海湾海域,HJ-1卫星ccD数据0.63—0.69txm波段和透明度的相关性最好,而且单波段建立的估算模型要优于其他特征波段的组合,检验平均相对误差17.8%,表明了模型稳定而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能够较好的反演渤海湾海域海水透明度。

  • 标签: HJ-1 透明度 渤海湾 遥感
  • 简介:目的测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分析骨量变化相关因素,指导治疗。方法选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6例为实验组,26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登记一般资料及病程、ESR、CRP、BASFI及HLA-B27等指标,应用定量CT测定腰1-5椎体BMD,进行两组间BMD比较及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组腰椎皮质骨及松质骨B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69.1±39.8VS308.2±49.3mg/mL,140.8±18.6vs190.1±15.7mg/mL,P〈0.01),实验组腰椎松质骨BMD丢失百分率显著高于皮质骨(25.9%±10.3%vs12.7%±13.2%,P〈0.01),实验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45.5%和39.4%。病程及骶髂关节破坏程度与骨密度负相关,身高、体重、BMI、BASFI、ESR和/或CRP是否升高及HLA-B27阳性与否均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BMD显著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高,应早期评估BMD,及时应用生物制剂等防治骨量丢失。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骨密度 定量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核磁共振内标法定量分析丁二酰化天然多糖的羧基含量方法。方法基于天然多糖核磁共振氢谱主要集中在化学位移δ3~6ppm之间,而在低场δ7~10ppm范围内没有任何干扰,因此我们通过引入在低场δ7~10ppm有信号的吡啶为内标,以吡啶对位上H(δ8ppm)的积分面积为1,与丁二酰化天然多糖的丁二酰基的积分面积进行比较,计算出定量样品中丁二酰基的含量,进而推导出引入羧基含量。同时进行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测试该方法的实用性,并与气相色谱法进行对比。结果应用核磁共振内标法能够成功测出丁二酰化肝素和丁二酰化葡聚糖中引入羧基的含量。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稳定和灵敏的检出能力,与气相色谱法测定的结果基本相符,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度高,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定量方法。

  • 标签: 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氢谱 内标法 丁二酰化天然多糖 羧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化学发光定量检测乙肝五项指标与定性检测结果的差异及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92份血标本分别采用ELISA法定性检测和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结果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出9种和12种乙肝五项指标模式,电化学发光法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ELISA法(P均<0.05)。结论电化学发光定量检测乙肝五项指标敏感性高于定性法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适合用于HBV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及临床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

  • 标签: 定量检测 乙肝五项指标 临床意义
  • 简介:以永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永定河流域1957-2010年降水、实际蒸发和气温实测资料进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SWAT模型,验证了还原径流的必要性,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永定河流域径流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60、70年代为永定河流域的丰水期,80年代至今为枯水期.永定河流域80年代后的实测径流资料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需进行径流还原后才能保证径流资料的一致性.气候变化是80年代后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其贡献量约占总减少量的65.4%,人类活动的贡献量占34.6%,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 标签: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径流量 定量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浓度HBsAg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与乙型病毒肝炎标志物(HBVM)含量之间关系,探讨高浓度HBsAg患者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HBsAg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对三组的HBVDNA和HBsAg进行定量检测,对三组指标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患者HBVDNA阳性率12.9%,B组患者HBVDNA阳性率39.4%,A组患者HBVDNA阳性率,C组患者HBVDNA阳性率81.3%;3组间HBVDNA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HBsAg水平可进行HBVDNA水平估测,HBsAg定量可用于乙肝治疗效果监测的参考。

  • 标签: HBsAg HBV DNA
  • 简介:研究任何事物一般从定性科手,通过定性我们便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但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事物,还需要定量。比如,通过定性,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好坏,但这里面可能有不同的程度:有较好、很好、最好,较坏、很坏、最坏等等。从精确的表达程度上看,定量显得很重要。

  • 标签: “爱” 书写 空洞 作文 事物
  • 简介:由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大学/辉瑞定量药理学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承办,并获得国际定量药理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Pharmacometrics,ISoP)、定量药理学与系统药理学杂志(ClinicalPharmacology&Therapeutics:Pharmacometrics&SystemsPharmacology,CPT:

  • 标签: 北京大学药学院 中国药理学会 国际 国家重点实验室 定量药理学 会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被动凝集半定量检测法在早期肺炎支原因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被动凝集半定量检测法检测182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血清中肺炎支原体并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结果182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血清中阴性70例;(140)阳性56例,(180)阳性32例,(1160)阳性23例,(≥1320)阳性7例;阳性共112例,总阳性率为61.54%。其中第一次检测为抗体阳性、低滴度(140)的患者中有23例与一周后随访再次检测,有5例为阳性,且滴度均为了160以上。结论被动凝集法试验结果为(≥1160)高效价滴度时及虽第一次检测为阴性或低滴度阳性但一周后滴度有四倍以上升高的,可为早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依据。

  • 标签: 被动凝集法 早期感染 抗肺炎支原体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内毒素定量测定对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对临床可疑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患者同时采取血标本及无热源污染血标本各一份,分别作细菌培养和血内毒素定量测定。血内毒素测定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测定,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革兰氏阴性菌生长组血内毒素含量(105.56±147.4pg/ml)与无细菌生长组(8.89±12.86pg/ml)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7.059,P<0.001)。以20.0pg/ml作为血内毒素定量测定判断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cutoff值,其准确率84%、灵敏度81.08%、特异度85%。结论血浆内毒素对于早期判断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有一定意义,有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时对症处理。

  • 标签: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测定方法
  •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自拟小柴胡加减汤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的影响。方法将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40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HBsAg定量、HBVDNA载量的变化。结果(1)治疗6个月后,两组HBsAg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sAg定量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个月后,两组HBVDNA定量分级情况、HBVDNA定量阳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HBVDNA定量分级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加减汤联合拉米夫定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郁脾虚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柴胡中柴胡皂苷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本文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的新方法进行。采用WatersAcquityUPLC系统,使用ACQUITYUPLCBEHC18(50mm×2.1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监测。结果柴胡样品的色谱图谱峰与柴胡皂苷a的谱峰一致,确证了其存在性;通过色谱峰保留信息、PDA数据及一级、二级质谱数据对柴胡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测定计算。结论采用新方法实现柴胡皂苷a成分的在线分离分析检测,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对柴胡中柴胡皂苷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标签: 药物分析 UPLC-PDA-TOFMS 柴胡皂苷a 定性定量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h、6h、24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6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可存活区
  • 简介:应用AM1法几何全优化计算获得47个靛红衍生物的电子结构、几何结构和分子性质的各种参数,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化合物对急性单核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的预测模型.模型复相关系数(R。)、留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cv2)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51,0.825和0.347,用预测集样本进行了外部预测,所得外部预测集交互检验系数Qext^2为0.725,表明所建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和较强的预测能力,模型外推有效.模型结果表明:疏水参数logP越大,ELUMO越负,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越大.对模型应用域(AD)进行了表征,所建模型可以应用于应用域内靛红衍生物对U937抑制活性的预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靛红衍生物 U937 AM1 定量构效关系 应用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化法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与HBV-DNA水平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之间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FQ-PCR)及ELISA三种方法同时检测173清标本,并对其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对比分析。结果173例患者血清HBsAg含量与HBV-DNA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能较准确、快速地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DNA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