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念珠菌血症常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甚或呈现血小板减少症。本文就目前有关念珠菌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文献作一综述。发生念珠菌血症时,血小板可通过纤连蛋白等黏附于念珠菌,激活后释放α颗粒中多种抗真菌物质,引起细胞膜破坏和崩解,封闭和或延迟真菌芽管产生和菌丝延长,有效地抑制真菌早期阶段生长。而念珠菌依靠自身结构成份和代谢产物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念珠菌扩散。因此,血小板抗念珠菌免疫损耗是念珠菌血症出现血小板减少现象的内在机制,早期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42a和PAC1,将有助于念珠菌血症的早期诊疗。

  • 标签: 念珠菌血症 血小板减少症 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共计9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用药史等,并进行相关检验指标的检测,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结果:经过分析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以女性居多,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常见的病史包括贫血、感染等。部分患者有长期使用NSAIDs、抗凝药物等药史。血小板计数普遍降低,凝血功能异常,炎症指标升高。平时工作中我单位在地域环境特殊,大部分血小板减少患者(回族)有一种共同的生活习惯,即在饭食中必需饮用浓茶。此外,还发现一些患者有其他疾病史、药物使用史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在回族聚居地区,饮用浓茶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关联。对于长期使用NSAIDs、抗凝药物等药物的患者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临床检验 结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慢性肾衰竭患者TPO水平、TPO与肾功能及血小板的关系。方法将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实验组,应用酶标仪测定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TPO水平,同时应用血细胞测定仪和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检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等。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降低(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TPO治疗后两周内,血小板明显上升(P<0.01),慢性肾衰竭患者TPO水平与血小板呈正相关,TPO水平与血尿素氮、肌酐呈负相关。结论TPO治疗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具有好的疗效,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促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70例,比对组:应用白介素-11治疗;测试组:在比对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升血小板胶囊。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指标互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测试组血小板指标高于比对组,(P<0.05)。测试组治疗有效性97.14%高于比对组的74.29%,(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就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围绕我院收治的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11月止于2022年11月,对其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结果:治疗落实后,患者病情好转,血小板抑制程度较轻,0级占比较大,血小板值呈良好趋势。结论:在消化道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中,升血小板胶囊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升血小板胶囊 消化道肿瘤 化疗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结核病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结核病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升血小板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骨髓巨核细胞数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结核病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升血小板胶囊 结核病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PAT)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的鉴别,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法。方法对在成都市青羊区妇幼保健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生时期、处理方法、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AT一般发生在妊娠中晚期。血小板计数多大于50×109/l,多在产后一周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PCITP多发生在孕前和妊娠早期,血小板减小程度较重,PCITP组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较PAT组均有显著差异,血小板小于50×109/l,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可输血小板。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ATP和PCITP各有其特点,不同病因可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视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处理。

  • 标签: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摘要外周血中出现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及泪滴样红细胞是骨髓纤维化患者常见的表现。小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大小近似于大血小板,全血自动分析仪易将其误判为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现报道1例骨髓纤维化转化急性白血病的老年患者,起病时血小板明显减低,化疗后短期内血常规提示血小板数值恢复,与临床预期不符。最终通过复查血涂片以及后续的荧光染色法验证,证实为假性血小板增多,避免了误导后续诊疗。

  • 标签: 骨髓纤维化 红细胞碎片 假性血小板增多
  • 简介:患者,男,26岁。从事皮包、皮鞋、皮制品加工及室内装修工作,因头昏、头痛,全身不适,精神不振,来我院门诊就医。对患者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检查RBC:1.06×10^12/L,WBC:8.6×10^9/L,HGB:80g/L,PLT:1132×10^9/L。由于血小板过高,为防止仪器检测有误,另取血用血球计数仪反复检测5次,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大。

  • 标签: 红细胞 脆性增加 血小板增多 病例报告 脉冲幅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27岁,70kg,因“妊娠41周、阴道少量出血”入院待产。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产检:腹部膨隆,腹壁紧,妊娠线新,子宫底高32cm,可触及胎体,胎动存在,胎位:LOA。先露部:固定。胎心率140次/分。腰围:103cm,外阴呈已婚未产型。外测量:棘间径24.5cm,嵴间径25cm,骶耻外径20cm,坐骨结节间径9cm。急查血常规三次提示:血小板27×10^9/L、39×10^9/、41×10^9/L,血凝四项正常。

  • 标签: 剖宫产 血小板减少症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慢性肝病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出血和凝血系统异常,血小板减少是慢性肝病常见并发症,而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往往面临较多的侵入性检查或手术,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传统血小板输注是主要的临床干预措施,随着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获批,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现行管理标准可能面临改变。综述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目前主要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措施,并基于这些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局限性,提出相应的临床管理改进策略。

  • 标签: 慢性肝病 血小板减少症 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对6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由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50例(73.5%),重度子痫前期引起10例(14.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6例(8.8%),合并肝脏疾病1例(1.5%),RH血型不合1例(1.5%)。对血小板<50×109者用强的松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类型。有合并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术前血小板仍<50×109/l可输注浓缩血小板

  • 标签: 妊娠合并血小板 病因 治疗
  • 简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类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罕见疾病。近几十年来,尽管该疾病的分子发病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异常表达的基因,然而,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诊断也较为困难。本文结合文献和我们的实践经验,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学的特点作一综述,以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断。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治疗方法、妊娠方式以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7月到2015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孕妇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症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根据孕妇血小板减少程度确定是否给予特殊治疗以及制定具体治疗方案。结论.多种病症可导致孕妇发生血小板减少,以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将为常见。孕妇血小板计数大于50x109/L且无产科指征应尽量采用阴道分娩;血小板计数小于50x109/L建议采用剖宫产,并于术前给予特殊治疗。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和效果。方法总结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所有产妇均未发生产后出血和严重感染,新生儿未出现一例颅内出血。结论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产后出血和严重感染的发生,保证母婴的安全。

  • 标签: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对15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孕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12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5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PIH)12例,肝病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例,病毒感染3例,剖宫产93例,占59.2%,阴道分娩64例,占(40.8)%,PAT和PIH患者产后42d血小板较产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新生儿1例血小板为96×109/L,2例出现头皮血肿,其余血小板均正常.产后42d共有136例患者血小板恢复正常,8例ITP、1例SLE、1例肝病患者3个月后血小板仍未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以PAT最常见,孕期注意观察及给予相应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