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在动脉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寻找最佳护理模式。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动脉瘤 手术 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观察风险护理在动脉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6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动脉患者共87例,将患者住院号输入计算机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44例,采取风险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43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 将风险护理用于动脉患者手术治疗中,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有效预防手术风险,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风险护理干预 脑动脉瘤手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根据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首发症状的转移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深入检查,确立疾病原发病灶得到及早治疗。方法结合36例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过程进一步检查进行分析。结果转移在临床诊断中易与脑血管疾病、原发脑肿瘤相混淆,确定转移后应完善检查,寻找原发病灶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避免疾病的误诊误治发生。

  • 标签: 脑转移 原发病灶 误诊误治
  • 简介:转移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难点之一,既往治疗主要以全放疗为首选,但全放疗后疗效差以及明显影响治疗后长期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转移的治疗应根据不同预后行个体化治疗。目前基于RTOG研究的GradedPrognosticAssessment评分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对于GPA高的患者,建议采用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全放疗联合手术或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使用手术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于GPA低的患者,仍以全放疗为首选,部分患者可考虑采用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考虑到全放疗的功能损伤与海马结构照射有关,越来越多研究开始探索全放疗中保护海马的新策略。

  • 标签: 脑转移 肿瘤 综合治疗
  • 简介: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转移形成的研究有多种理论,如:转移肿瘤干细胞理论,“种子和土壤”学说。近年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对于肿瘤形成、增殖、侵袭及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转移的形成与其周围的微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肿瘤微环境与转移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转移瘤 微环境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病例男,20岁,河北省抚宁县人。因反复抽搐10年余,伴头痛半年。于1997年11月11日入院。患者缘于7年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吐白沫,呈角弓反张。每隔2~3个月发作一次,时轻时重,重时昏迷。曾诊断为“癫痫病”,给予“苯妥英钠”治疗渐失效。后加用巴比妥钠、卡马西平等药。

  • 标签: 隐球菌 苯妥英钠 脑膜刺激征 隐球菌脑膜炎 墨汁染色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舒适护理干预在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胶质患者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入组的90例胶质患者患者均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将其均分为两组,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情绪改善情况。结果: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DS以及SAS评分差异显著,且为观察组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胶质患者治疗中应用手术室舒适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手术室 微创手术 舒适护理 脑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手术、传统手术用于治疗老年胶质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接受神经导航手术,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记录两组老年胶质患者手术切除情况、不同时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100.00切除所占比例(78.26%)显著高于对照组(34.78%)(P<0.05);术后两组老年胶质患者NIHSS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显著降低,研究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更优(P<0.05)。结论应用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胶质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切除效果,有利于使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更优改善。

  • 标签: 脑胶质瘤 神经导航手术 传统手术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大型及巨大型桥小脑角(CPA)脑膜显微手术切除、操作要点及术后治疗.方法对25例大型及巨大型CPA脑膜采用扩大枕下入路实施手术,行肿瘤全切18例,大部分或部分切除7例.结果24例存活,死亡1例.经7月到6年随访,显示症状明显改善17例,保持术前状态3例,颅神经损害加重4例.肿瘤复发3例.结论经病变侧扩大枕下入路,改进操作方式及加强术后治疗,能比较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桥脑小脑角 脑膜瘤 显微手术 临床征象 病理类型
  • 简介:目的评价头皮直线形切口骨窗开颅术在转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应用头皮直线形切口骨窗开颅术治疗的32例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转移均获得全切,无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0~3.0h,术后5~7d切口拆线;术后未发生局部头皮坏死或积液等并发症,顺利接受和完成了术后的放化疗。术后生存5~48个月,平均12个月。结论头皮直线形切口骨窗开颅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心理负担轻等优点,是转移手术切口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脑转移瘤 直线切口 骨窗开颅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动脉手术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1年5月-202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实验探究对象,应用奇偶数分类的方式进行分组,均有24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分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低于参照组,对比P

  • 标签: 综合护理 脑动脉瘤 手术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镜小切口锁孔入路治疗转移手术方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2019年间连续收治的共72例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显微镜手术方式,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小切口锁孔入路方式,对照两组手术时间、出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应用KPS生存质量评分评估术后随访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8±0.6)h,平均出院时间为(6.3±1.7)d,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2);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9±1.3)h,平均出院时间为(9.6±1.5)d,并发症发生率为28%(9/32);两组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半年的KPS评分分别为91.1±3.6、78.8±6.2,对照组的分别为82.8±5.3、75.2±4.5,两组对比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不同(P<0.05)。结论神经内镜小切口锁孔治疗转移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出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短期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有明显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肿瘤转移,脑/外科学 神经内镜小切口锁孔入路 显微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胶质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对其应激反应影响的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74例胶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胶质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则实施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缓解,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患者于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少了应激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脑胶质瘤 围手术期 应激反应 溃疡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应用于胶质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0例胶质患者,将给予常规开颅肿瘤切除术治疗的25例设为A组,将给予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25例设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A组的80.00%,P<0.05;B组的ADL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且B组患者的2年生率84.00%明显高于A组的56.005,P<0.05,差异明显。结论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应用于胶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微创手术 脑胶质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行血管栓塞治疗时,对动脉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的体会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05月-2011年05月我院收治的急动脉病人40例,严密观测各阶段病情,并对其采取个体化护理措施。结果40例病例经救治护理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安全、创伤小、治愈率高的特点,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血管栓塞 脑动脉瘤 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