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抗菌药物耐药是治疗不动杆菌感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宫颈分泌物不动杆菌抗菌药物,119株不动杆菌耐药率(略) 

  • 标签: 不动杆菌 分泌物鲍曼 宫颈分泌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模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6家医院血流和脑脊液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98例住院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感染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不动杆菌(CSAB)组和碳青霉烯类耐药不动杆菌(CRAB)组;根据感染可能的来源,分为医院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侵袭性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儿中男56例、女42例,发病年龄8(2,24)月龄,62例(63%)来自农村。87例(89%)为血液感染,12例(12%)为脑膜炎(1例同时合并血流感染)。66例(67%)接受了侵袭性操作或手术,54 例(55%)接受了含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治疗。CRAB组24例、CSAB组74例。CRAB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CSAB组[4(1,9)比10(4,24)月龄,Z=-2.16,P=0.031],CRAB组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接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合并肺炎及发生不良预后的比例均高于CSAB组[6例(25%)比 4例(5%)、18例(75%)比36例(49%)、17例(71%)比 17例(23%)、6例(25%)比4例(5%),χ2=5.61、5.09、18.32、5.61,均P<0.05]。医院感染组77例、社区感染组21例。医院感染组患儿在院内感染高危病房住院的比例、住院时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种类、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地区居住(OR=8.42,95%CI 1.45~48.88)、先前机械通气(OR=12.62,95%CI 1.31~121.76)、先前的抗菌药物治疗(OR=4.90,95%CI 1.35~17.72)是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SAB菌株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0%(13/6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而CRAB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20/20)、头孢吡肟(23/23)、派拉西林(17/17)、美罗培南(23/23)和亚胺培南(24/24)耐药率均为1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高达42%~96%。结论我国儿童侵袭性不动杆菌感染多数为医院感染。侵袭性CRAB感染患儿预后更差,分离到的CRAB菌株耐药率高。农村地区居住、先前机械通气和先前抗菌药物治疗是侵袭性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院感防控和抗菌药物管理,降低不动杆菌的感染。

  • 标签: 鲍氏不动杆菌 侵袭性感染 碳青霉烯类耐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6年间某院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院内患病率和死亡率,最终节约社会成本。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分离鉴定不动杆菌,药敏试验采用MIC法。结果2014-2016年共检出不动杆菌658株,从痰液中分离616株,占93.62%,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病区;3年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诺氟沙星,为94.83%;3年耐药率均<20.00%的抗菌药物为米诺环素和多粘菌素B;耐药率增长幅度较大的药物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结论掌握不动杆菌耐药性分布和变迁情况,加大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 简介:摘要不动杆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若干预不及时,可增加院内感染率,为了改善预后,还需尽早实施抗生素干预,而为了保证用药选择的安全性,还需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 机制 抗生素 研究
  • 简介:患者女,75岁,家庭妇女。患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糖尿病6年。2012年2月29日因咳嗽、咯痰加重、伴憋喘,在当地医院治疗4d(具体用药不详),疗效欠佳,憋喘加重,于3月4日转入某三级医院ICU,给予美罗培南1g每8小时1次,甲强龙80mg/d等药物治疗20d,症状逐渐减轻后转当地某医院,又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溴索等药物治疗3d,患者憋喘又加重,痰量增多,痰液逐渐变为灰黄色黏性,于3月26日转入我院呼吸科病房。

  • 标签: 替加环素 鲍曼不动杆菌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不动杆菌是目前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动杆菌特殊的基因结构导致其对多种临床抗生素产生高度耐药性,使其感染时可供选择的药物受限,且临床疗效相对较差。因而,现阶段必须明确不动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选择合理有效的抗生素,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主要是耐药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药物“外排泵”的形成、外膜结构及蛋白数量的改变以及整合子的结构和基因改变。临床医师应当明确不动杆菌对于各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及时掌握本地区的不动杆菌流行特点及耐药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并注意对患者痰液实施复检,以控制耐药菌株的感染率。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机制 演变探讨
  • 简介:目的研究2012—2013年广东中山市中医院分离出的耐碳青霉烯类不动杆菌(CRAB)引起医院感染的特点以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美国BD公司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和药敏系统鉴定仪对所分离的72株CRAB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2株CRAB分离自痰液(46株,63.9%)、伤口分泌物(19株,26.4%)、中段尿(5株,6.9%)和血液(2株,2.8%);药敏试验显示,CRAB对多黏菌素和米诺环素敏感性最高,耐药率低于7.3%。结论加强CRAB的耐药监测,应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CRAB的流行。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感染的疗效,总结用药经验。方法2013年2月~2015年8月,医院各科室共诊断确诊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感染50例,采用替加环素治疗26例纳入替加环素组,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24例纳入对照组。结果替加环素总有效率76.9%、28日存活率88.5%高于对照组50.0%、62.5%,新发器官衰竭率11.5%低于对照组37.5%,替加环素组ICU停留时间(37.8±17.5)d,低于对照组(48.0±25.4)d,2周后替加环素组、对照组,血CRP水平低于治疗前、替加环素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感染的疗效较好,相较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可降低并发症、死亡风险。

  • 标签: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替加环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病房中耐药不动杆菌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外科感染重症患者共120例,将患者按照有无分离出不动杆菌以及耐药性特点分为实验组(泛耐药不动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普通不动杆菌感染组),实验组(n=60)患者与对照组(n=60)均予以侵入性器械与抗生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侵入性器械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病死率。结果实验组侵入性器械使用时间、抗生素应用率、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基础疾病、抗生素、侵入性器械是引起外科重症病房中耐药不动杆菌产生的危险因素。加强监测与隔离可以避免危险因素、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医学大力推广。

  • 标签: 外科重症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调查我院神经外科一起由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方法 采用查阅病历和现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该科2020 年2月6日-2月14日连续3例患者痰液标本中培养出不动杆菌耐药率基本相同。采集医疗环境标本,从医生办公室和护士工作站的电脑键盘、保洁员手、工作服、病房床头柜表面分离出1 株目标菌。病区经严格消毒后,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均合格。结论 环境污染是此次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应重视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消毒,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暴发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妇幼保健医院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我们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290株不动杆菌进行了鉴定。讨论不动杆菌检出标本以痰液为主,主要分布于各ICU,对多种常见抗生素耐药率有升高趋势。提示临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防止耐药率进一步增长。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Isolation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drug sensitivity statu
  • 简介:近年来不动杆菌已成为多重耐药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病菌之一,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由于该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体皮肤,极易在重症监护病房发生感染。我科2005~2006年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达48.1%[1],为控制不动杆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我科于2007年1月开始加强对不动杆菌的监测及预防,收到较好的效果,使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不动杆菌感染率下降至29.7%现将监测和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科重症监护室不动杆菌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本科重症监护室2011年5月~2012年5月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感染不动杆菌21例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有18例患者除首次痰培养有不动杆菌生长外,根据药敏治疗1~2周后再行痰培养,结果未见不动杆菌生长。结论应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以预防不动杆菌感染。

  • 标签:
  • 简介:摘要不动杆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由于各种原因使其感染率和耐药率不断上升,泛不动杆菌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就其流行病学的特点、耐药特征、临床抗感染的对策进行综述。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抗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8—2020年海南省儋州市某医院多重耐药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性及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2020年儋州市某医院583例不动杆菌(AB)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药敏结果分为MDRAB组(245例)和非MDRAB组(338例),分析MDRAB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药敏结果显示,MDRAB对多黏菌素(93.88%)的敏感率较高,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为1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1.583,95%CI: 1.164~2.175)、使用切口引流管(OR=2.158,95%CI: 1.372~3.806)、支气管镜检(OR=2.638,95%CI: 1.575~4.117)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3.416,95%CI: 2.635~6.903)是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该院MDRAB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且耐药率较高,糖尿病史、使用引流管、支气管镜检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鲍氏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危险因素 抗菌药物 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