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及脂肪细胞因子Betatrophin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太原市中心医院的初诊T2DM患者18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内中膜正常组(81例)、内中膜增厚组(60例)、斑块形成组(39例)。比较三组体测指标、糖脂代谢指标、血糖波动情况及Betatrophin水平,分析CIMT与各指标的相关及其危险因素。结果斑块形成组、内中膜增厚组血糖波动幅度(AGE)的平均和最大值均显著大于内中膜正常组[(5.08±0.62)、(4.06±0.54)比(3.17±0.41)mmol/L和(5.20±0.72)、(4.26±0.54)比(3.34±0.59)mmol/L],且斑块形成组均显著大于内中膜增厚组(均P<0.05)。内中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Betatrophin水平均显著高于内中膜正常组[(423.35±76.24)和(490.68±97.84)比(358.29±92.27)ng/L](均P<0.05);斑块形成组臀围和三酰甘油均显著高于内中膜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103.5±6.3)比(97.6±7.0)、(99.5±7.4)cm和2.99(1.32,3.92)比1.70(1.21,2.39)、1.84(1.43,2.93)mmol/L](均P<0.05),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显著高于内中膜正常组[(94.0(86.0,102.0)比88.0(82.5,94.0)cm、(136.2±18.0)比(125.9±15.3) mmHg,10.16(8.43,13.23)比8.49(6.98,9.97)mmol/L、(6.31±0.90)比(4.99±0.99)mmol/L、4.90(3.50,7.13)比2.77(1.32,5.07)](均P<0.05)。CIMT与腰围、臀围、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OMA-IR、Betatrophin、平均AGE、最大AGE、血糖波动系数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呈负相关(P<0.05),且平均AGE、最大AGE、总胆固醇、三酰甘油、Betatrophin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CIMT密切相关,同时Betatrophin有望成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预测因子。

  • 标签: 糖尿病,2型 血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Betatrophin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急诊脑外伤患者中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与对患者心理波动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诊脑外伤患者中抽选87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52、6.087、3.117,P

  • 标签: 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 急诊脑外伤 心理波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强化方案对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以及安全。方法回顾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脆性糖尿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在胰岛素强化基础上联用沙格列汀,观察组在胰岛素强化基础上联用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随访1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及其波动情况、胰岛素用量、8-异构前列腺素F2α(8-PGF2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安全性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水平标准差[(1.8±0.5)mmol/L vs (6.5±1.4)mmol/L,t=7.235]、日间最大血糖波动幅度[(6.5±1.1)mmol/L vs (17.3±4.7)mmol/L,t=13.446]、餐后血糖波动幅度[(1.2±0.4)mmol/L vs (9.2±2.0)mmol/L,t=8.921]、四分位血糖波动范围[(3.7±1.1)mmol/L vs (12.4±4.2)mmol/L,t=7.003]、日间血糖[(1.5±0.4)mmol/L vs (4.6±0.8)mmol/L,t=4.537]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的8-PGF2α[(7.8±1.2)ng/L vs (13.6±2.3)ng/L,t=4.882]、hs-CRP[(5.2±1.3)mg/L vs (8.7±1.3)mg/L,t=4.406]、胰岛素使用量[(30.9±10.2)U/d vs (42.3±13.4)U/d,t=5.726]以及体重指数[(18.3±1.2)kg/m2 vs (21.0±2.3)kg/m2,t=4.135]亦显著降低(P<0.05);低血糖事件[16.3%(8/49) vs 36.7%(18/49),χ2=9.697]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0 vs 14.3%(7/49),χ2=7.268]显著降低(P<0.05)。结论脆性糖尿病患者于胰岛素强化基础上联用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方案治疗,可显著改善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幅度,同时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并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

  • 标签: 脆性糖尿病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 胰岛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强化方案对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以及安全。方法回顾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脆性糖尿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在胰岛素强化基础上联用沙格列汀,观察组在胰岛素强化基础上联用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随访1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及其波动情况、胰岛素用量、8-异构前列腺素F2α(8-PGF2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安全性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水平标准差[(1.8±0.5)mmol/L vs (6.5±1.4)mmol/L,t=7.235]、日间最大血糖波动幅度[(6.5±1.1)mmol/L vs (17.3±4.7)mmol/L,t=13.446]、餐后血糖波动幅度[(1.2±0.4)mmol/L vs (9.2±2.0)mmol/L,t=8.921]、四分位血糖波动范围[(3.7±1.1)mmol/L vs (12.4±4.2)mmol/L,t=7.003]、日间血糖[(1.5±0.4)mmol/L vs (4.6±0.8)mmol/L,t=4.537]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的8-PGF2α[(7.8±1.2)ng/L vs (13.6±2.3)ng/L,t=4.882]、hs-CRP[(5.2±1.3)mg/L vs (8.7±1.3)mg/L,t=4.406]、胰岛素使用量[(30.9±10.2)U/d vs (42.3±13.4)U/d,t=5.726]以及体重指数[(18.3±1.2)kg/m2 vs (21.0±2.3)kg/m2,t=4.135]亦显著降低(P<0.05);低血糖事件[16.3%(8/49) vs 36.7%(18/49),χ2=9.697]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0 vs 14.3%(7/49),χ2=7.268]显著降低(P<0.05)。结论脆性糖尿病患者于胰岛素强化基础上联用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方案治疗,可显著改善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幅度,同时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并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

  • 标签: 脆性糖尿病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 胰岛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当中,分别应用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实施治疗,关于其临床疗效,及对动态心电图波动的影响如何,实施具体的观察,以此为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自2018年3月到2020年12月,80例在我院实施诊治的抑郁症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措施相应为,观察组:应用文拉法辛实施治疗;对照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实施治疗,将试验数据进行比对与统计分析。结果 两个试验组的HMAD评分,经过对比,治疗后观察组(11.06±3.98/分)与对照组(10.58±4.10/分),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心率均得到了改善,观察组患者(150.98±8.67次/min)更高于对照组患者(145.12±7.57次/mi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研究结果可得,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当中,应用文拉法辛或是艾司西酞普兰,其临床疗效并无差异,都能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病征。但文拉法辛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化,具有一定的优越,更加适合被推广、应用。

  • 标签: 文拉法辛 艾司西酞普兰 治疗 抑郁症 动态心电图波动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内分泌科1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改善血糖波动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48岁女性,因“血糖升高1 d”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以胰岛素泵降糖治疗,期间血糖波动幅度较大。改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较前改善,血糖平稳达标。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尚有部分残存的胰岛功能,及早应用胰岛素对于保护胰岛β细胞十分必要。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显著改善血糖波动,平稳降糖,适用于初发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较大患者。

  • 标签: 糖尿病,2型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血糖波动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长病程、胰岛功能较差、血糖波动较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为优化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女,62岁。主因“多尿、口干、多饮、多食25年,血糖波动1个月余”入院。患者以往采用胰岛素(4次/d)降糖治疗,其中诺和锐早18 U、午18 U、晚18 U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睡前18 U皮下注射,入院1个月前出现血糖波动升高,空腹血糖为10~12 mmol/L,餐后2 h血糖11~15 mmol/L,半个月前加用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100 mg(1次/d)治疗,监测血糖无明显改善而入院治疗。患者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代谢紊乱,脂肪肝。入院后改为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早9 U、午7 U皮下注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22 U每晚餐前皮下注射)联合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100 mg(1次/d)降糖治疗,血糖控制满意。3个月后门诊复查空腹血糖为6.7 mmol/L,餐后2 h血糖为7.0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因此,对于长病程、胰岛功能不佳、血糖波动较大的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以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提高患者依从

  • 标签: 糖尿病,2型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 瞬感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12月T2DM患者94例,随机抽样分成研究组(47例,IG+ SGLP治疗)和对照组(47例,IG +MFM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MAGE、MODD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

  • 标签: 血糖控制不佳 2型糖尿病 沙格列汀 甘精胰岛素 治疗效果
  • 作者: 刘向阳 郭航 郭俊 于珮 陈莉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 国家卫健委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134,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 国家卫健委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134,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 国家卫健委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13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监测透析治疗合并糖尿病肾脏病(DKD)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收集2020年6至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规律血液透析的合并DKD的T2DM患者。患者佩戴FGM并自我监测指尖血糖,记录患者透析前、中、后4 h血糖值、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糖变异度等指标。应用Parkes误差网格对FGM组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组的血糖进行一致评价。透析前后血糖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透析日与非透析日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arkes误差网格显示,落入A区血糖值占73.4%(1 420/1 935),落入B区的血糖值占26.4%(510/1 935),落入A区和B区的血糖值合计占99.7%(1 930/1 935),FGM确定为临床准确。患者透析前、后4 h血糖高于非透析日对应时间点血糖,透析期间4 h血糖低于非透析日对应时间点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日较非透析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GM可以作为透析治疗合并DKD的T2DM患者血糖监测的一种选择,患者透析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增大。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肾脏病 血液透析 自我血糖监测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 简介:摘要28岁女性患者,低热,胸闷气促,胸背部剧烈疼痛10天。肺部CT检查示左侧包裹液气胸伴局部肺不张。胸部超声检查示左侧少量胸腔积液。2020年6月行全麻下胸腔镜探查术,见左侧少许清亮胸腔积液,左下肺膈面一大小约6 cm×8cm肿物,凸向胸腔,包膜完整,蒂部与左下肺组织相连。切除肿物及部分左下肺组织,病理检查示孤立纤维肿瘤伴囊变。免疫组化检查示STAT6(+),CD99(部分+)。术后胸闷症状消失,恢复良好。胸腔内孤立纤维肿瘤可起源于胸膜或肺组织,多数病变为良性,诊断依赖于标本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损伤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某院182例患者行ICU手术,分为压力损伤组(22例)和非压力损伤(160例)。分析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手术时间>1h、存在术中体位移动、存在局部潮湿、受压皮肤状况异常为ICU手术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因素均有一定的对术中发生压力损伤的预测评估价值。结论:手术时间过长、术中体位移动、局部潮湿、受压皮肤状况异常是发生术中压力损伤的影响因素,应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 标签: ICU手术术中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分析预防护理在ICU器械压力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7—2019年6月期间接收的52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n=26)和试验组(n=26)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预防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压力损伤发生率、愈合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压力扭伤发生率为3.85%(1/2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08%(6/26)(P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ICU器械性 压力性 损伤 应用
  • 简介: 摘要:目的:研究预防护理在ICU器械压力损伤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ICU病房2019年10月份-2020年10月份收治的患者中选取72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针对3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护理,从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总发生率指标予以分析。结果:患者伤处愈合时间(3.56±1.23)d,护理满意度23例(63.89%);ICU器械压力损伤发生率12例(33.34%);观察组患者伤处愈合时间(2.04±0.74)d,护理满意度35例(97.22%);ICU器械压力损伤发生率3例(8.3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防护理的应用可降低ICU机械压力损伤的发生率,理应作为ICU护理首选方法予以重视。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ICU 器械性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俱增,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其中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是导致肝癌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随着对病毒性肝炎的有效防治,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迅速增长,非酒精脂肪肝病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原因,因此对非酒精脂肪肝病患者进行肝癌筛查刻不容缓。现综述概括总结了非酒精脂肪肝病及其相关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因素,以及筛查监测手段,进而探讨肝癌筛查的必要及可行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细胞癌 筛查 监测 诊断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究预防护理在预防重症监护室(ICU)器械相关压力损伤(MDRPI)中的临床效果。借助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这一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ICU器械压力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4患者按照住院时间登记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所采用的方法为预防护理,在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患者MDRPI的概率,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试验结束后将对照组与实验组中的MDRPI发生率进行计算,得知对照组MDRPI发生率为16.65%,实验组MDRPI发生率为4.76%,因此该结果足以说明实验组MDRPI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此外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对护理满意度更高,本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ICU 器械相关性 压力性损伤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获得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aTTP)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aTTP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5例aTTP患儿,占同期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的5/11,其中男2例、女3例,发病年龄8.9(0.8~14.5)岁。5例患儿均存在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仅1例存在经典五联征,3例患儿伴神经系统症状,3例有发热,而肾功能损伤相对少见(1例)。5例患儿均存在重度血小板减低[7(4~14)×109/L]及血红蛋白下降[70(58~100)g/L];血生化检查示3例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5例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升高,1例尿素氮升高。骨髓穿刺提示巨核细胞数目不低。ADAMTS13活性检查均为0,4例ADAMTS13抑制物阳性,1例为阴性。5例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且在疾病早期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例患儿接受血浆置换。5例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为开始治疗后的19(9~29)d。1例患儿在治疗9个月后出现复发,再次予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病情稳定,随访3年以上确诊为系统红斑狼疮。截至2020年12月1日,随访24(16~57)个月,5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未次随访血小板计数为159(125~269)×109/L。结论儿童aTTP患者较为少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及微血管病溶血为主,血浆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检测有助于aTTP的诊断。血浆置换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该病需长期随诊监测。

  • 标签: 儿童 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医理论,并依据经络循行的规律,选用穴位进行穴位注射治疗中枢顽固呃逆,达到气机循行协调有序的目的。方法:选择我科2018年06月至2020年06月收治的符合诊断为中枢顽固呃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采用穴位注射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常规干预的对照组对呃逆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针对护理联合穴位注射对中枢顽固呃逆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联合 穴位注射 中枢性顽固性呃逆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提供一套猜想,解释暗物质、暗能量现象。即暗物质、暗能量显现为界作用所致,其中,界作用主要分为界洽作用、界突作用两种。界洽作用表现为相互吸引,界突作用表现为相互排斥,且分别为产生暗物质、暗能量现象的根源。同时,本文对界作用的根源,也提供了一定的阐述。

  • 标签: 暗物质,暗能量,界性作用,性质
  • 简介:摘要阴囊发生的孤立纤维肿瘤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西藏地区藏族人阴囊的巨大孤立纤维肿瘤病例,该病例肿瘤生长了10年,体积巨大,形态学表现具有迷惑,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才得以明确诊断。本文总结此类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点,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