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家庭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不像幼儿园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时间,而是结合家庭日常生活渗透的。这种渗透是家庭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一个特点。渗透不是机械灌输,不能牵强附会,应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接受教育,这就得讲究渗透的艺术。一、自然结合。妈妈买了一条鱼,正在煎鱼,孩子在一旁有趣地观望。这时妈妈可以边煎鱼边和孩子谈话:鱼为什么要长尾巴?鱼鳞有什么作用?鱼肚子里的泡泡是干什么

  • 标签: 家庭教育 教育时机 创造精神 早期教育 渗透艺术
  • 简介: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 标签: 佛教哲学 缘起性空 道谛 缘起论 修持 摩诃止观
  • 简介:西魏国(535-557)在佛教艺术发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西魏首都长安的佛教造像既有新风格,又有旧传统。如今能真正体现西魏佛教艺术最高成就的彩塑与壁画作品,就保存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中。西魏还开启了北周典型造像样式的先河。

  • 标签: 西魏 北周 长安 麦积山 莫高窟 造像
  • 简介:《红楼梦》以它宏大的包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典范。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动用了他思想宝库的全部知识储备。在《红楼梦》所熔铸的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知识中,宗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佛教“色空观念”和“因果报应观念”的民...

  • 标签: 《红楼梦》 曹雪芹 报应观念 佛教观念 民俗化 艺术表现
  • 简介:舍身饲虎本生是众多佛教本生故事题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随着中国汉传佛教的流行广泛分布,时代久远,数量众多.新疆、敦煌、麦积山等地的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者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学者,还有一些关于佛教故事的论著中涉及该本生故事,不乏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者,此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和评介.

  • 标签: 本生故事 舍身饲虎 研究述评
  • 简介:后弘期佛教的兴旺发达,给造型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一时画派林立、名家辈出,藏域画坛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局面,并最终形成了典型的西藏传统造型艺术风格。

  • 标签: 佛教 后弘期 造型艺术 艺术风格
  • 简介:一、概况《东南文化》1990年1~3期发表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先生文章,该文5万多字,分六章系统地研究了印度和中国佛教造像的起源,他认为,汉晋时期由中印度经长江流域至日本存在一个受秣菟罗造像风格影响而形成的早期佛教造像南方传播系统(简称为"南传系统")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先兴于南

  • 标签: 佛教造像 秣菟罗 汉晋时期 魂瓶 传播系统 早期佛教
  • 简介:弥勒据、等经中言:他是佛陀时代出生于印度天竺一个大婆罗门家庭,名阿逸多.他皈依释迦佛为弟子,因他聪慧超群,悟达至深,成为众大菩萨之首佛,称为"阿逸大士",与文殊菩萨并立,视为释迦佛的左右臂.弥勒先于佛入灭,上生弥勒净土--兜率天,享受种种乐事."兜率天"意思是妙足天,是"侯补佛"的乐园,经过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以后,弥勒下生人间成佛,广传佛法.佛经中言:释迦生母死后往生于此天,若皈依弥勒,并称念其名号者,死后往生于此天.由于、等经的传译弘传,弥勒信仰在中国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代,因受曹魏末佛教徒只重视寺庙图像的风气沿续影响,弥勒造像在此时期亦极其昌盛,弥勒是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故弥勒造像中出现菩萨、佛不同形象的造像,且造像形式多样化.这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特殊的造像题材.有关弥勒信仰及其造像艺术,曾有不少专家学者研论过,本人就现知有限的资料也谈点浅见的看法,以乞求教指正.

  • 标签: 佛陀 文殊菩萨 弥勒信仰 造像艺术 皈依 弟子
  • 简介:本文以地理学、传播学为理论支点,以“中原文化对敦煌艺术的影响”为切入点,试图以早期(主要是北魏和西魏时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为中原风格的代表,向敦煌(主要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涟漪渗透现象作为具体实例,从图象学视角考量中国飞天艺术的身体语言之间的发散与兼融,进而分析中国石窟艺术(飞天艺术)的总体风格及平均审美趣味。

  • 标签: 文化圈 四大石窟 解构身体语言 整合审美
  • 简介:摘要拜占廷圣像艺术是拜占廷艺术的典范,而后者又被认为是最能反映拜占廷文化的表现形式。历来对拜占廷圣像艺术的研究浩如烟海,对其艺术审美、宗教神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研究都少有遗漏。在此,笔者并不奢望有毫厘创见,仅对拜占廷圣像艺术艺术形式、特点和发展等方面加以简述,与读者共飨。

  • 标签: 拜占廷艺术 圣像艺术 马赛克镶嵌画
  • 简介:本文从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意象的选取、生动的抒情方式等四个方面,来论述丁玲早期小说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以期指出丁玲小说在当时出现的历史价值,及她在艺术方面对"五四"新文学独特的贡献。

  • 标签: 丁玲 早期小说 艺术特色
  • 简介:在五台山最好的季节8月21日-9月21日期间,举办了"五台山第二届佛教文化节暨佛教艺术大展".其活动内容有开幕式及文艺表演;佛教艺术长廊:五台山书画碑贴大展、五台山国际摄影大展、印度驻华参赞佛教摄影大展、五台山佛教文物大展、五台山佛教书画艺术现场笔会暨大展、五台山佛教餐饮大展、五台山佛教用品及旅游纪念品大展、释迦牟尼生平堆锦艺术大展、法界源流图、大悲咒堆锦艺术大展;五台山高僧名尼和海内外著名高僧、学者的讲学、和平论坛和学术文化交流;五台山碧山寺的2005尊文殊圣像开光法会、白云寺的祈福世界和平、和谐、和睦法会、各寺庙的地藏菩萨圣诞日法会等佛事活动;"五台山杯"僧俗围棋国际邀请赛、"全民健身"公益活动、晋剧演出、忻州市地方文艺专场演出等佛教文体活动和招商引资、闭幕式等丰富多彩的别具特色的大型活动.其特点是:

  • 标签: 佛教艺术 五台山 文化节 第二届 学术文化交流 “全民健身”
  • 简介: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体制中,佛教文化遗产作为其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得以大力挖掘利用以来,其经济影响、文化影响与社会道德影响一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佛教文化遗产泛指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佛教文化遗产与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 利用策略 佛教 文化产业 艺术遗产 河北省
  • 简介:摘 要: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石窟的建造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宗教与艺术紧密相连,宗教为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艺术代替着宗教以另一种形式流传至今,二者相辅相成。石窟作为佛教的载体,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它的兴建更是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云冈石窟今天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这批造型艺术中,见出当时社会各阶级的风俗习惯,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文献上所没有的可视证实。同时云冈石窟承载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民间艺术样式,风格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突出。今天,云冈石窟不仅为我们研究传统的石刻艺术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可能,而且对当代艺术创作形式与思维的启迪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

  • 标签: 石窟 佛造像 风格
  • 简介:桑吉大塔是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建筑的代表,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的大塔,南、北、东、西四座塔门以浮雕方式创著本生故事及佛传故事,具有印度本生佛教风格和宗教象征,充满装饰性和故事性的复杂构图,犹如一部刻在石块上的立体史书。

  • 标签: 宰屠波 阿育王 本生故事 佛教故事 塔门
  • 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张亚莎教授曾长期在西藏工作并进行实地艺术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以西藏山南的扎塘寺壁画、艾旺寺雕塑为主的"萨玛达类型"的寺院佛教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从而勾勒出后弘期初期"萨玛达类型"的演变轨迹、艺术渊源,并衔接前弘期与后弘期初期的艺术发展史。该著作图片众多,且多为彩色,边读边看,给人一种栩栩如生,自己处在满壁画的佛堂里的感觉,还有作者的犀利眼光、独特的思考能力、大胆的推理等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本论文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 标签: 西藏 佛教艺术 观点
  • 简介:西藏传统绘塑大师门拉顿珠所著《如来佛身量明析宝论》和藏族学者杜玛格西·丹增彭措所著《彩绘工序明鉴》两部艺术理论著作,由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罗秉芬副教授译成汉文,并结集为《西藏佛教彩绘彩塑艺术》一书。

  • 标签: 新书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社 简介 彩绘 西藏
  • 简介:早期佛教造像南方传播系统中日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11月26日在南京艺术学院拉开帷幕。50余位国内外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这是南京艺术学院有史以来主持的第一次国际范围的研讨会。会期三天,共收到论文30余篇。"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是南艺、北大,南博和日本龙谷大学联合研究课题,主要就佛教造像的南方传播系统、中国佛教造像的源流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对于中国南方早期佛教及其造像,曾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就印度、中国、日本等整个南方传播系统的研究尚属刚刚开始。有认为"这是继北方‘丝绸之路’后又一世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新热点";"对佛教艺术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联合研究的初步成果表明:佛教造像先兴于南方,后盛于北方,且在公元三世纪前后即存在一条由中印度经长江流域至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

  • 标签: 佛教造像 传播系统 早期佛教 佛教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