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佛教东传,丝路沿线的西域诸国,不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寺院,还修建和凿造了众多的佛教石窟,创作了绚丽的壁画和精美的造像。塔里木盆地周围留存至今的文化遗址,大部分都同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佛寺建筑废墟中的精美遗存,以及石窟寺群中的大量泥塑、雕刻和壁画,作为西域历史文化的见证和各族人民智慧才能的结晶,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昔日的灿烂情形。

  • 标签: 丝绸之路 佛教传播 犍陀罗艺术 石窟艺术 千佛洞
  • 简介:在世界化的过程中,由于佛教是一种跨越国界、民族、语言、习惯、审美的大面积推进的宗教,它因此也带来了艺术的多样性,统治者、供养人、寺庙住持等人的艺术品味、工匠的技艺水平、民族审美嗜好、风俗习惯等,都为不同时代的佛教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增添了特殊的因素。从印度的笈多王朝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人们跳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局限,创立了大乘佛教,并逐渐地成熟。

  • 标签: 笈多王朝 艺术品味 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 技艺水平 信仰佛教
  • 简介:舍身饲虎本生是众多佛教本生故事题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随着中国汉传佛教的流行广泛分布,时代久远,数量众多.新疆、敦煌、麦积山等地的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者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学者,还有一些关于佛教故事的论著中涉及该本生故事,不乏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者,此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和评介.

  • 标签: 本生故事 舍身饲虎 研究述评
  • 简介: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体制中,佛教文化遗产作为其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得以大力挖掘利用以来,其经济影响、文化影响与社会道德影响一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佛教文化遗产泛指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佛教文化遗产与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 利用策略 佛教 文化产业 艺术遗产 河北省
  • 简介:新媒体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可以给予观众更多参与空间,引发作品更多解读的可能,却因其目益增多的“科技元素”被质疑其艺术性。它也很容易使普通中国观众被其新奇的概念与炫目的科技元素所蒙蔽,将其误以为纯粹的“外来物”。其实,不管新媒体艺术掺杂了多少技术含量,对其利用的本质仍以观念为核心,只是不同的艺术家对现实世界采用了个人化的把握和表达方式。因此,秉承艺术形而上的特质,新媒体艺术仍有浓厚的哲学诉求。

  • 标签: 新媒体艺术 东方 早期 科技元素 艺术形式 技术含量
  • 简介:在甘肃现存的石窟中,水帘洞石窟群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佛教建筑以崖面直接造像、浮塑浅龛造像以及形式多样的浮塑塔,融多种文化于一体的艺术特征,对研究地域佛教美术以及佛教美术民族文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水帘洞石窟群 佛教建筑 艺术特征
  • 简介:戈特弗里德·本恩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提到本恩的名字,仍会令人感到陌生。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在希特勒执政时期与纳粹党徒的暧昧关系。基于此,他背负了种种骂名。

  • 标签: 早期诗歌 赏析 贝尔 青年 武器 艺术
  • 简介:瓦当的发明与使用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当最早发明于我国的秦朝.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瓦当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因而佛教瓦当开始流行.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瓦当的种类显得尤为丰富,例如依据纹样或当心的不同可将瓦当分成若干种类.我国历史上的佛教瓦当承载了独特的艺术美和人文精神.

  • 标签: 佛教 瓦当 当心 纹样 艺术美
  • 简介:印尼位于亚洲东南部,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阂家,素有“千岛之国”的美称。虽然印尼仅有1%的国民信仰佛教,但早在公元5世纪佛教就已经传人该地区。当年,东晋法显(?—约422)自斯里兰卡求法回国途中,就曾经停爪哇岛。至唐义净(635—713)途经这里时,大乘佛教已经普遍弘传。

  • 标签: 大乘佛教 印尼 斯里兰卡 法显 义净 普遍
  • 简介:佛教是山西最重要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它在山西的兴盛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而且呈现出熠熠生辉的亮点:山西佛教人才辈出;山西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五台山是山西佛教最亮的名片;梵宫宝刹遍布三晋。

  • 标签: 山西 佛教 亮点
  • 简介:身体是人类的自然构造,符号是人类的人工制造,而宗教经验中的超验对象可以通过物质或符号来表达。文章以藏传佛教中的传统器物八吉祥为例,通过八吉祥与身体隐喻、身体符号化和身体唯物主义的书写,探讨宗教艺术的最初通感来源即宗教艺术本体论,最后通过器物艺术落脚宗教的达成。

  • 标签: 符号 身体 藏传佛教 艺术本体论
  • 简介:《宋代佛教史》是五台山研究会会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闫孟祥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十三章,第一章、宋代佛教的基本历史背景;第二章、宋朝的佛教管理;第三章、佛教在宋朝的基础地位.

  • 标签: 佛教史 宋代 略评 研究成果 宋史研究 河北大学
  • 简介: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依附、冲突、适应和融合后,到隋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佛教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佛教这一过程,既可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可看作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和完善。佛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从模糊走向确立,理想世界由彼岸走向此在,社会化人格由外在压抑走向内在自由。

  • 标签: 佛教 道教 儒家 中国化
  • 简介:佛教东渐,汉译佛典渐次形成。佛经文学独特的题材和奇异的艺术想象力,对当时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作为精怪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从佛教中汲取了灵感,使此时的精怪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较前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作者从佛教观念及佛经故事题材等方面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切入考察,以见梵汉交融互汇给小说创作带来的变化。

  • 标签: 隋唐五代 精怪 小说 佛教
  • 简介:“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提出近百年来,成为主导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的新方向和中国佛教现代化的新道路。1981年,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佛教常识答问》,第五章的最后部分为“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这是大陆佛教在“文革”后对“人间佛教”的最早倡导。

  • 标签: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圆教 佛教现代化 人生佛教 佛教常识
  • 简介:寺院是藏传佛教僧尼集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开展宗教教育、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自古以来,藏传佛教就比较重视对僧尼言行的规制,尤其重视寺院集体生活中个人言行的规制。藏传佛教寺院的行为规范包括戒律、仪轨、寺规和国法。其中,戒律和仪轨是对宗教行为的规制;对世俗生活的规制则采用僧规或寺规,辅之于国法。无论是针对个人宗教行为的戒律和仪轨,还是面向集体生活的寺规或僧规,无疑都是宗教行业自治、自律的基本手段,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 标签: 藏传佛教 寺院 集体生活 自律
  • 简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哈佛大学和福格艺术博物馆组成的首批及第二批考察队曾对泾河流域公元六世纪魏晋时期和隋朝的五处一大佛寺、水帘洞、西王母宫、王家沟、罗汉洞没有记载的遗址进行考察、研究、拍照,本文详细记录了考察的内容,为我们全面了解这一地区的佛教石窟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 标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考察 公元六世纪 泾河流域
  • 简介: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是"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的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空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的无中心,突显了自然伦理的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众生之间的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的道德关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仁慈与自然的统一、学理与实践的统一,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佛教 自然伦理 非暴力 慈悲 众生平等 无情有性
  • 简介:藏传佛教具有严格尊崇教证传承(lung-rgyun),依循完善的道次第来进行学修、追求证悟的传统。教证传承与实修次第的有机结合,是藏传佛教的生命力所在。修行者如果没有得到教证(lung-dng-rtogs-p)教理经典传授和修行证悟指导的清净传承,就不可能获得对佛理的准确理解,次第圆满的闻思修也就无从谈起。使清净传承代代相续加持绵延不断的稳固链条是上师善知识。因此,在各教派的修行次第中,依止上师善知识这一条,永远放在首位。可见,对佛法修行者来说,获得清净的正法传承,依止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本文尝试探讨教证清净传承与具德上师善知识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藏传佛教 上师善知识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