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在干眼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眼症、减低药物不良反应为目的,探究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实施性。方法 文章研究时限: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研究对象:94例干眼症患者,均选自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结合病例信息随机分成两组,后将所得研究数据详细记录。结果 研究组患者眼症得到明显缓解,整体治疗有效性尤为突出,高达45/47(95.74%),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3/47(6.38%),较另一组各项数据,其指标间P<0.05,达到统计学标准。结论 针对干眼症患者,临床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方案,其疗效作用显著且药物副作用较低,使用安全性有保障,对患者眼症的改善、整体疗效的提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建议临床将此治疗方案推广于眼科疾病治疗中。

  • 标签: 玻璃酸钠滴眼液 干眼症 不良反应 临床效果 影响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87例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其病症浸润程度,分为观察组(301例,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患者)和对照组(86例,浸润性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密度相对均匀,异常血管征、空气支气管征检出人数更多,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患者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根据其检查结果,可有效鉴别诊断受检者具体病情,则医师可根据其检查结果,为其制定更能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以提升其整体的诊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进行观点的阐释和分析。方法 筛选2019.1-2021.1期间进入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后50例患者,通过一般抽样分组的方式,将所有入选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25例患者。在普通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上,采取的是一般常规护理方案,在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上,采取的是针对性护理方案。针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方案后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在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康复情况进行结果的比对和分析,了解患者在完成玻璃体切割后护理方案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结果 通过为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确保患者经过专业的临床护理,取得更为出色的临床护理效果,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在试验比对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经过针对性临床护理,相较于普通组患者有更为出色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比对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在为玻璃体切割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护理方案,能够确保患者在经过专业的护理后,有更为出色的临床护理效果。为此,在为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采取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案,能够充分确保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 标签: 玻璃体 切割术 患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肺部磨玻璃结节(GGN)当中应用CT诊断的有效性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入样本80例,均为GGN患者,选入样本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患者需要接受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总结患者术前CT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与特异度以及患者CT影像学特征。结果:GGN患者的CT诊断准确性为96.15%(75/78)、灵敏度为96.97%(64/66)、特异度为91.67%(11/12);分析患者CT影像学特征,良性GGN患者的影像学通常伴随着边界模糊、类圆形、椭圆形以及圆形形态等表现;恶性GGN患者的影像学则呈现出分叶征、毛刺征等表现。结论:CT对于GGN的诊断价值比较高,不但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能根据患者CT影像学征象鉴别良恶性GGN,值得推广。

  • 标签: CT 肺磨玻璃结节 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逐渐成为显微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眼科领域中微创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眼内排液、眼内填充术、视网膜切开等技术的推广出现使以往无法根治的眼病有了妥善的治疗,也为更多患者带去了复明的希望。而手术护理内容影响着患者康复效果,本次对相关护理进展进行总结,旨在整理合适的护理内容帮助患者改善预后,特此做综述如下。

  • 标签: 玻璃体 视网膜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干眼症患者实施玻璃酸钠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内就诊的60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玻璃酸钠滴眼液)和实验组(30例,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收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泪液分泌长度更长,干眼症状评分更低,泪液分泌试验评分更高,泪膜破裂时间更长,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可以有效缓解干眼症患者症状,改善炎症反应,促进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干眼症 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1/2018-01我院眼科收治的脉络膜脱离后PVR患者64例6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34眼)和观察组(32例32眼),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6mo,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及bF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wk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脉络膜脱离后PVR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降低血清VEGF水平及bFGF含量,提高患者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

  • 标签: 康柏西普 脉络膜脱离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25G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CV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个组,其中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手术(PPV)组24眼,仅予以PPV治疗;PPV+抗VEGF组12眼,先行PPV并于术后1周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2个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观察玻璃体再出血和黄斑区瘢痕形成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术眼治疗前后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552,P=0.006;F时间=31.775,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BCVA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PV+抗VEGF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BCVA均优于相应时间点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术眼治疗前后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797,P=0.041;F时间=295.764,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CR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CRT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时PPV+抗VEGF组术眼CRT低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个组间术眼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V组发生眼压升高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眼,发生率分别为8.33%和4.17%。PPV+抗VEGF组发生白内障加重2眼。PPV组和PPV+抗VEGF组玻璃体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67%(4/24)和8.33%(1/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6)。PPV组和PPV+抗VEGF组黄斑区瘢痕形成率分别为4.17%(1/24)和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PCV合并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可改善视力,降低CRT,且短期内效果逐渐增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进一步增强PPV的术后效果,更好地改善视力及视网膜解剖结构。

  • 标签: 微创玻璃体手术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积血 抗VEGF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DR者134例(134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67例(67眼),A组术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曲安奈德,B组玻切术毕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术后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再次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F=653.53,P<0.001),术后1个月及2个月,A组视力(BCVA,LogMAR)为0.79±0.29及0.69±0.23,优于B组的0.92±0.31及0.80±0.33 (t=0.69、6.03,P=0.011、0.033),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57,P=0.284)。术后1个月及2个月A组CMT为(290.91±78.52)μm及(263.25±58.87)μm,均低于B组的(321.74±83.92)μm及(288.88±80.97)μm (t=4.33、9.72,P=0.030、0.038)。术后3个月两组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3,P=0.649)。术后3个月内,A组未观察到玻璃体积血,B组观察到3例玻璃体积血。结论玻璃体切除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可以较快提高视力,降低CMT,并无再次出血等并发症。

  • 标签: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增生性 康柏西普 积血,玻璃体 玻璃体切除术 厚度,中心区,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23G玻璃体切除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90例(90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

  • 标签: 23G 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割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引起的感染性眼内炎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外伤性眼内炎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从术前,术中,术后对8例外伤引起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进行了精心的护理。结果这8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均有效,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一例患者伤眼视力达0.3,无一例眼球摘除。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配合积极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能有效控制炎症,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

  • 标签: 眼内炎 玻璃体切除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无玻璃体腔灌注下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55例(55眼)。将患者按白内障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7例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B组28例行传统超声乳化术。所有患者术中均未放置玻璃体腔灌注,均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术中超声乳化时间及释放能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D)、眼压。结果术中超声乳化时间及释放能量:A组低于B组;术后随访A组视力优于B组,CED高于B组(均P<0.05);两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玻璃体腔灌注下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较传统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视力更好、角膜内皮损伤更小。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白内障 灌注,玻璃体腔 激光,飞秒 乳化手术,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整体护理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眼内炎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8-20198月收治的眼内炎患者82例,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手术治疗,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和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整体护理)收集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高于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手术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一定在应用价值。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整体护理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 眼内炎
  • 作者: 刘菊 王怡 高萌 刘丽梅 刘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现在北京电力医院眼科 10007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IVTA)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iERM患者49例4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24例24眼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25例25眼,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眼仅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和黄斑前膜剥除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术眼术中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2 mg。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眼压,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测手术前后术眼黄斑中心厚度(CMT)和黄斑区容积;评估术后1、3和12个月BCVA、CMT和黄斑容积变化量。结果术后1个月、1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眼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术眼CMT值分别为(432.46±66.68)μm和(378.38±42.31)μm,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CMT值分别为(433.20±52.71)μm和(383.00±47.58)μm,均低于术前的(487.58±93.84)μm和(517.64±92.05)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1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黄斑容积分别为(11.68±1.11)mm3、(10.68±0.91)mm3,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黄斑容积分别为(11.66±0.66)mm3、(10.36±0.57)mm3,小于术前的(12.86±2.24)mm3和(13.06±1.42)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后1、3和12个月与术前BCVA、CMT和黄斑容积的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术后3眼眼压升高,占12.5%,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治疗iERM是安全、有效的,可改善术眼BCVA、CMT和黄斑容积,但联合IVTA对术后黄斑区功能恢复并无促进作用。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腔注射 曲安奈德 黄斑区 光相干断层扫描 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