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稽留流产的相关因素。方法: 于 2017年 7月至 2019年 10月这一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 140例稽留流产患者作为观察,并选取同期收治的 115例单活胎但要求终止妊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借助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予以调查与收集,并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在剖宫产史方面所占比例的比较没有显著区别( P>0.05);观察组在存在辐射暴露、烟草暴露、饮酒方面所占比例均比对照组高( P<0.05);观察组在存在体育锻炼、补充叶酸以及通风换气方面所占比例比对照组低( P<0.05);通过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筛选,将其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存在饮酒、烟草暴露以及辐射暴露为发病的危险因素,通风换气、补充叶酸以及体育锻炼是发病的保护因素,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影响稽留流产的因素较多,育龄期女性由于强化孕期检查与健康指导,并加强体育锻炼与补充叶酸等措施,可对稽留流产的出现有效预防。

  • 标签: 稽留流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人群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肥胖和高血压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肥胖高血压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因此,加强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真探讨了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以期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 标签: 肥胖 肥胖高血压 发病机制 探讨
  • 简介:背景现代神经影像学方法可以检测到越来越多的大脑半球白质改变,后者与老龄化相关,并能够促进特殊认知功能缺损的发生。这些脑白质异常(有时称为脑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支持脑白质疏松的病因与特殊类型脑缺血有关的假说的现有证据进行评价,强调脑缺血性损害可导致局限于脑白质的选择性结构改变。综述概要本文是对关于脑白质动脉循环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以及脑白质疏松发开门见病机制的论文(大多数为近10年内发表)进行的评论分析。结论有相当多的线索支持某些类型的脑白质疏松可能是脑缺血性损伤的结果的假说。与老龄化和卒中危险因素相关的脑实质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性改变、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的变化以及大脑半球白质独特的动脉供血状态似乎均参与脑白质疏松的形成。根据我们对现有资料的解释,最有可能造成这种脑白质改变的缺血性损伤类型包括以局部脑血流量适度降低(导致不完全性梗死)为特征的短暂性复发事件。这种假说能够在适当的实验模型中检测。

  • 标签: 脑缺血 小血管病 脑白质疏松 白质脑病 白质
  • 简介:慢性心衰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受损而产生的疾病。现今,中老年人群慢性心衰的发病越来越多,已经成为老年常见的疾病。这可能是由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而这些疾病正是慢性心衰的最常见病因。一、慢性心衰有哪些症状慢性心衰患者通常有心脏结构的改变,主要是心室腔的扩张或心室壁的增厚。患者常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

  • 标签: 慢性心衰患者 中老年人群 多发病 心脏结构 功能受损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鼻息肉是与多种病理状态相关的炎症过程的最终结果,这表明多种病因,多种途径,多种介质参与此病理过程。现已证明参与鼻息肉病病理过程的炎症化学介质多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肤Y(NPY),P物质,细胞间粘附因子(如ICAM-1,其中VCAM-1的上调中TNFa起关键性作用),血管通透性因子(VEGF,血管通透性作用强于组织胺50000倍,鼻息肉病组织中VEGF表达显著强于鼻甲,提示VEGF在鼻息肉病的组织水肿发生机制亦具有重要意义),血管活性肠肽,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合成酶,干扰素-γ,干细胞因子等。最早报道的炎性介质,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Y,P物质等,均具有局部组织的血管活性及致痉作用。

  • 标签: 鼻息肉 病因 机制
  • 简介:摘要:在耳鼻喉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耳鸣,很多患者受到了耳鸣的影响,从而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患者会产生抑郁的情绪,甚至有自杀的想法,所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重视耳鸣患者的治疗。目前在对耳鸣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在分析和阐述耳鸣机制时,大多是站在大方面因素的角度去考虑。在此背景下,文章站在多个角度和方面,并且综合了国内外的研究,对耳鸣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耳鼻喉科 耳鸣 相关机制 研究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近视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成为了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少户外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有研究结果显示,周边离焦、形觉剥夺、视网膜神经介质以及炎症反应等在近视的发病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本文参考近年来学界有关近视发病机理的各种基础实验以及临床试验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近视 发病机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肌少症是一种全身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的症状,肌少症是指一种患者出现的身体机能紊乱,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高达70%的晚期肝脏疾病病人存在肌萎缩,且与疾病的预后及转归密切相关。但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营养、运动等干预手段,临床上仍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现就其发生机理进行综述,以期找出防治措施,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慢性肝病 肌肉减少症 发病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20-50岁的男性患者,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一个难题。目前,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疾病特点仍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总体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近年来生物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应用到了股骨头坏死的研究中,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对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究 临床治疗 研究进展
  • 作者: 朱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四川省峨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乐山614000)【中图分类号】R47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73-01日常生活中人们只听说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但是多数人不知道消化性溃疡的存在。其实消化性溃疡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总称。这类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饮食、环境、区域等因素都会诱发该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确认患有该病的时候需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让病情及早得到控制。1什么是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主要包括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也包含了发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Meckeld的溃疡,因为溃疡的形成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有时候大家还会看到一些对溃疡的其他描述,如巨大溃疡指直径大于2.5cm的胃溃疡和直径大于2cm的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对吻溃疡指在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后壁或胃腔相对称部位同时出现溃疡;球后溃疡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环形皱襞远端的溃疡。故这种病属于一种多发疾病。2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2.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许多毒性因子,包括空泡毒素、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尿素酶、脂多糖、脂酶和磷脂酶A等,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侵袭,产生过多的胃酸,对组织造成一定的破坏,这就会引发溃疡,并让溃疡容易复发。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愈合。2.2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方面的变化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时候和地理环境具有较深的关联,英国和美国大部分人患的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这种溃疡比胃溃疡发病率高。但是,日本刚刚相反,胃溃疡的发生概率相对来说会比较高。气候季节变化对于此病来说也是重要的起因,该病通常在秋末春初的时候会出现。2.3饮食部分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物理或者化学的损害,酒精对于消化性溃疡究竟有无作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大多人认为酒癖人员容易患有此病。如果人体缺乏大量的营养,暴饮暴食同样会诱发胃溃疡方面的疾病。2.4胆汁反流由于胃动力学出现异常、胃胆道手术、胆囊疾病等多方面原因可造成十二指肠中的胆汁逆流进入胃中,称为胆汁反流。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汁酸,胆汁酸和胃多种蛋白酶共同作用下,让胃黏膜的组织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削弱胃黏膜中存在的保护机制,对胃部组织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下文主要介绍了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问题。子宫肌瘤是女性中年期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多年的研究,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也终于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子宫肌瘤的发病原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文简单的介绍了遗传学、激素分泌、细胞活动、微量元素这四个方面对于子宫肌瘤发病率的影响。具体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才能找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找出更加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还给患者一份健康。

  • 标签: 子宫肌瘤 发病机制 研究
  • 简介: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严重者会出现脑炎、肺炎等并发症。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麻疹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从各受体介导麻疹病毒感染、病毒入血与播散、免疫抑制与终身免疫,以及麻疹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等方面,对麻疹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麻疹发病的认识。

  • 标签: 麻疹 麻疹病毒 受体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的发病原因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瘢痕疙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纤维细胞外因素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糖代谢变化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与其相关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被认为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文就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外因素、细胞糖代谢、细胞信号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瘢痕疙瘩 发病机制 炎症 糖代谢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通对社区高血压病发病、治疗、控制情况的调查分析,评估高血压病的患病、知晓及控制情况,旨在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减少高血压病的并发症。方法应用现场调查,结合本单位职工体检结果,分析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定期随访、督导、健康教育等方式综合干预,分析干预效果。结论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管理和控制,是社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质量控制是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的重要措施。

  • 标签: 社区 高血压病综合干预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