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32例髁状突骨折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06~2010年5年间,对32例髁状突骨折的年龄、性别、病因、骨折部位、类型、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面型作为评价,进行分析,总结临床应用经验。结果髁状突骨折男性远高于女性,交通事故伤为主要致伤原因,主要治疗方法是坚固内固定术,采用可吸收螺钉或微型钛板内固定。结论髁状突骨折以颈部最多,髁突下骨折最少,坚强内固定技术效果确切,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 标签: 髁状突骨折 坚强内固定 微型钛板
  • 简介:下颌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是头颈部大剂量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以慢性坏死及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开口受限、咀嚼及语言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死暴露,严重者甚至造成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棘手的临床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下颌ORN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下颌ORN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与规范,对该疾病的处理仍以个人或单位经验作为治疗依据,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下颌ORN治疗后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下颌ORN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颌放射性骨坏死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7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下颌ORN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最终制订“下颌放射性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下颌骨 放射性骨坏死 专家共识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重建术后重建板断裂或松脱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间因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进行下颌重建的129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重建方式分为2组,其中78例患者采用移植修复,51例患者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10例患者术后1~30个月发生重建板断裂或松脱。其中,8例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另2例分别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瓣和髂骨肌瓣修复。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重建板断裂及松脱的发生率为7.75%,修复组和单纯重建板修复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应用重建板进行下颌重建。钛板发生断裂及松脱的可能性大于移植修复。同期行移植重建下颌,或在局部和全身疾病控制后尽早进行二期移植重建下颌,是预防此类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 标签: 下颌骨重建 内固定 骨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种不同的下颌处理方式(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下颌矩形切除术、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术式)在舌癌联合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并随访2016年1月-2017年12月的38例舌癌病例,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9例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B组15例行下颌矩形切除术和C组14例行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术式。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38例舌癌患者中,局部复发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远处转移2例,同侧下颌颊舌侧龈黏膜切口和保留的下颌均无肿瘤复发,C组患者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最好。结论下颌矩形切除术式优于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术式临床评价优于下颌矩形切除术。

  • 标签: 下颌骨切除 舌癌联合根治术 应用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性Ⅰ类与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Ⅰ类及性Ⅱ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性Ⅰ类组中双侧髁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 mm,右侧:(53.95±2.21) mm,P=0.004]、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 mm,右侧:(60.79±3.37) 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 mm,右侧:(48.84±2.54) 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 mm,右侧:(47.28±2.54) 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 mm,右侧:(57.97±4.96) mm,P=0.020];性Ⅱ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性Ⅰ类组:(1.39±2.88) mm,性Ⅱ类组:(-0.16±2.74) 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性Ⅰ类组:(0.96±1.95) mm,性Ⅱ类组:(-0.15±1.97) 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性Ⅰ类组:(0.97±2.14) mm,性Ⅱ类组:(-0.38±2.61) 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性Ⅰ类患者治疗前下颌的不对称较性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锥形束CT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 三维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临界下颌缺损块状移植愈合的影响。方法4只比格犬,于每侧下颌建立4个标准化临界缺损。利用半口对照设计将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珊瑚块(nHA/coral)和复合VEGF的nHA/coral植于缺损中,VEGF/nHA/coral组为实验组,nHA/coral组为对照组。3、8周后处死动物,通过Masson和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和组织生长情况;通过双荧光标记观察钙化组织新生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vWF免疫组化染色的新生血管密度和荧光标记的钙化新生面积比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3周时,Masson染色可见蓝染的胶原蛋白表达活跃,结构尚未成熟,与nHA/coral组相比,VEGF/nHA/coral组新生骨胶原纤维相对成熟整齐,局部可见陷窝、有钙盐沉积的骨细胞以及与伴行的血管系统。8周时,两组均可见蓝色的骨细胞和样组织以及成熟的性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而致密,新生骨胶原分布均明显增宽增多,有编织形成,红蓝相间。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别为(105 ± 31)和(146 ± 33)个/mm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两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均有显著增加至(269 ± 67)和(341 ± 71)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标记组织形态测量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钙化新生面积比分别为(0.79 ± 0.21)%和(1.08 ± 0.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两组的钙化新生面积比分别为增长至(4.25 ± 1.13)%和(5.21 ± 1.0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在愈合早期阶段显著提高血管新生和新生矿化程度。

  • 标签: 骨移植 组织工程 血管新生 荧光标记
  • 简介:目的:探讨恢复双侧下颌大范围缺损的解剖外形、重建患者咬合功能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病变累及双侧下颌、需进行(或已进行)节段性切除术的15例患者行术前CT扫描,提取扫描数据,采用CAD/CAM快速原型技术行数字化颅颌面三维重建和下颌实体模型打印。在实体模型上设计截区间和钛网外形,数控成型机冲压钛网,使预成钛网与缺损区下颌外形完全一致。切取腓骨肌皮瓣,血管化游离移植联合预成钛网植入完成下颌缺损的修复重建。结果:15例患者腓骨肌皮瓣全部存活,创口愈合良好,下颌解剖外形包括自然弧度、曲率和高度恢复满意,同期修复者手术前后容貌无明显变化。结论:CAD/CAM快速原型技术联合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双侧下颌大范围节段性缺损,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重建下颌的自然外形,维持患者容貌,也为种植体植入及咬合功能重建创造了良好条件。

  • 标签: CAD/CAM 快速原型技术 游离腓骨肌皮瓣 下颌骨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总结17例皮罗氏序列征患儿下颌牵引成术前后的护理经验。其护理要点包括:术前给予俯卧位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变体位后呼吸困难的症状仍未得到改善,通过放置鼻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来解决气道梗阻问题;选择合理喂养方式;做好术前检查。术后加强对牵引及疼痛的护理,合理喂养,做好出院指导。本组17例患儿呼吸窘迫和喂养困难情况在术后均得到改善,17例患儿中3例处于成稳定期,其余14例顺利取出牵引装置。

  • 标签: 皮罗氏序列征 患儿 下颌骨牵引 成骨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重症监护室2例Pierre-Robin序列征患儿行下颌牵引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在下颌体部近角处设计斜行截线,予以截断前后皮质,置入延长器,在截线两侧固定延长器,延长柄自耳垂下方引出,每天以0.8~1.0mm的牵张速率直至达到满意的牵引效果。术前护理重点为病情监测、体位及营养护理。术后护理主要侧重于延长器的护理、气管护理及营养护理。结果本组2例患儿舌后坠及呼吸困难得到明显的改善,牵引期间延长器柄固定妥当,未发生回旋,术后2周复查喉部CT提示内部牵引效果满意,咽腔开放,气道通畅。延长器置入口处伤口无感染。结论下颌牵引术能有效缓解呼吸困难,改善气道梗阻。

  • 标签: Pierre-Robin序列征 下颌骨截骨-延长器置入术 护理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25岁。2008-07-03经门诊以颅面纤维结构不良恶变为诊断收入院。主诉:右侧颅面部膨隆并进行性加重20余年。病史:患者出生后1年出现右侧颅面部骨质膨隆,随生长进行性加重,2岁时曾于我院就诊并诊断为右侧颅面纤维结构不良,但未手术治疗。18岁时左侧股骨

  • 标签: 纤维结构不良 下颌骨 纤维肉瘤
  • 简介: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下颌制备直径2cm的全层缺损,分别植入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和自体,处死前3周及1周进行四环素标记,术后2,8,12.24,48周处死动物。标本制备成6μm厚的不脱钙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动力学基本参数测定,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四环素内外标记带之间平均距离宽度及矿化沉积速率差异显著;而平均类骨质宽度及矿化延迟时间无显著差异。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植入后4周即出现矿化高峰,其成活动早于自体。认为此材料具有良好成作用,可替代自体修复颌缺损,并可免除患者二次手术供的痛苦,是一种经济实用,较为理想的缺损修复材料。

  • 标签: 胶原 羟基磷灰石 颌骨缺损 骨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体会护理干预在皮罗综合征患儿行下颌牵张成术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我进修三个月期间护理的皮罗综合征患儿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5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将组间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显示,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得到良好提高,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较少,患儿对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结论:对皮罗综合征患儿手术护理中开展综合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术后身体恢复。

  • 标签: 下颌骨牵张成骨术 皮罗综合征 术后护理 效果研究
  • 简介:【摘 要】目的:本文将就下颌成釉细胞瘤切除自体移植的护理方法及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一例下颌成釉细胞瘤切除自体移植患者,对其进行手术护理,分析护理要素。结果:经过集中护理,患者身体机能恢复状态良好,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对下颌成釉细胞瘤切除自体移植的护理方法及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通过多样性的护理方法,患者的身体机能恢复情况良好,有助于缩短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率,具有极佳的推广意义。

  • 标签: 手术护理 下颌骨成釉细胞瘤 自体骨骼移植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加颌间牵引法治疗下颌骨折的可靠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下颌骨折行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加颌间牵引法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咬合关系、伤口的愈合以及骨折的复位、愈合情况。结果43例患者创口均1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患者颌面部形态得到较好的恢复。咬合关系、咀嚼功能及张口度均恢复良好。结论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加颌间牵引法即联合固定法治疗下颌骨折效果可靠,是较为理想的下颌骨折治疗方法。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微型钛板 内固定术 颌间牵引 联合固定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6例下颌骨折患者采用单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口内切口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3个月复诊摄X线片,观察骨折线复位愈合情况与咬合关系。结果26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全部病例咬合关系正常。结论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折手术简便、创伤小,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疗效满意。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钛板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制穿颊器应用于下颌骨折坚固内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共60例,采用听诊器改制成为的简易穿颊器以及Medico微动力系统,经患者的颊部皮肤进行穿刺打孔,并以小型钛板内固定。结果术后1个月~6个月复查曲面断层片或螺旋CT三维重建,骨折线对位良好。口内组所有病例面部皮肤均无明显手术疤痕,无面瘫症状,无愈合不良。29例咬合关系完全恢复,1例术后轻度张口受限,经张口训练后基本恢复正常,无张口型改变。口外组面部皮肤均有不同长度的手术疤痕,7例面神经不同程度损伤,其中6例有好转。2例咬合不良,经颌间牵引1月后恢复。1例轻度张口受限。没有术后感染需切开引流或取出固定物的病例。结论自制穿颊器微创治疗下颌角部和升支骨折,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不留面部瘢痕、住院时间及用药时间短,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穿颊器 坚固内固定
  • 简介:成釉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内肿瘤,目前文献报告例数较少,因而该疾病的流行病学、治疗方式以及预后仍不清楚。作者报告成釉细胞癌1例,采用病灶及病灶周围2cm颌、软组织扩大切除方式,病理检查证实为成釉细胞癌,术后未行放疗或化疗。目前患者正随访中,无复发及远处转移迹象。

  • 标签: 成釉细胞癌 成釉细胞瘤 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