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古希腊著名的七哲之一泰勒斯非常贫穷,因为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思考哲学问题上了。于是人们就此指责说,他的贫穷说明了哲学的无用。为了反驳这种看法,有一年冬天,泰勒斯运用他的知识预见到了明年橄榄将要大丰收,就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做押金,把所有橄榄榨油机都事

  • 标签: 泰勒斯 哲学家 古希腊 哲学问题 榨油机 橄榄
  • 简介:<正>17绝望的反抗憎,这一与爱相生相克的激情,必然导致非平和的行为,导致对既成局面的反抗。由于人的境遇是绝望的,所以,反抗这境遇也就成了绝望的反抗,他在致赵其文的信中说:“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

  • 标签: 鲁迅 反抗者 哲学 现实主义 克尔凯郭尔 表现主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大多针对现实问题的领域哲学研究,哲学的问题主要说来是理论问题,哲学研究应当以问题为先导

  • 标签: 哲学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问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18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历史哲学和文学的历史本质观,正是历史哲学意义上的文学的历史本质观,历史哲学意义上的文学的最广义的历史的本质

  • 标签: 历史哲学 哲学眼光 文学本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网络给人的快乐甚至不是爱尔维修说的,就像爱尔维修和卢梭在前面例子中说的,这种幸福状态不但与得到欲望的对象无关

  • 标签: 后现代哲学 技术后现代 网络技术
  • 简介:一、模糊逻辑的研究对象欲弄清模糊逻辑的研究对象首先必须得清楚逻辑的研究对象,因为模糊逻辑只不过是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只要搞清楚了逻辑的研究对象,那么模糊逻辑的研究对象也就容易理解了。那么到底什么是逻辑的研究对象呢?对这个问题有着各式各样的回答。“关于逻辑的对象,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 标签: 模糊逻辑 学思 分支学科 经典逻辑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最危险的哲学来自德国最奇怪的幻想来自内心世界不均平我们却要求草木平等要狮子热爱羚羊,以吃草的方式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国模式"的讨论日益热烈,本文试图探讨这一模式背后独特的哲学基础,作者称之为"矫正型国家哲学"。作者分析了这一"矫正型国家哲学"的形成过程及有效作用,并探讨了"中国模式"未来的可能走向。其实,西方现有的现代模式本身也并非既定的,而是一种长期摸索、试错、纠正、创新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而且本身还在变化之中。这样看来,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也应该具有历史眼光,可以再宽容、心平气和一些,不应简单地否定或盲目地炒作。

  • 标签: 中国模式 哲学中国 国家哲学
  • 简介:我今天讲演,只写了提纲,并不刻意准备,更不想作大报告。只想把留在自己记忆中的最难忘的要点,把化入我血脉深处的李泽厚哲学“颗粒”先跟大家讲,以后有时间再慢慢把它提升、严谨化。我认为李泽厚的哲学体系由六个板块组成。这六个板块包括纯粹哲学、历史哲学、伦理哲学、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哲学

  • 标签: 哲学体系 李泽厚 纯粹哲学 历史哲学 伦理哲学 文化哲学
  • 简介:如何确定《蒹葭》的内涵,几千年来解诗者难以定论。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切入,认为《蒹葭》虽可云"最得风人深致",但主人公追逐的坚韧与结果的渺茫更得后现代主义哲学之过程哲学的精髓。此诗与其说是恒定了一个终极意义,倒不如说是作者为我们创造一个诗意的过程。质言之,此诗的意义就在于过程的构建。

  • 标签: 《蒹葭》 怀特海 过程哲学 诗意 终极意义
  • 简介:对主体性哲学的全面分析和批判──读《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黄楠森谷方同志的新作《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本对主体性哲学的全面的分析和批判的专著,说它全面,因为它不仅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本身的各个方面,而且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在文化哲...

  • 标签: 主体性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问题 社会性 主客合一 全面分析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儒家义理的核心是情感和理性,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和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如果只是简单地重新以情感或理性作为内在普遍性原则

  • 标签: 儒家哲学 哲学课题 理性情感
  • 简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开放,高考作文逐步引导学生放眼社会,关注现实。命题多角度考查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作文题目也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和思辨性。

  • 标签: 高考作文 窗口 哲学 引导学生 作文题目 思辨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