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99Tc-MDP"结合"骨康灵"联合治疗骨质疏松模型的分析。方法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进行实验分析。购置实验兔49只,分为7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骨质疏松对照组)、C组("99Tc-MDP"治疗组)、D组("阿仑膦酸钠"治疗组)、E组("骨康灵"治疗组)、F组("99Tc-MDP"联合"骨康灵"治疗组)、G组("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康灵"治疗组)。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制作兔骨质疏松模型,2次/每周,连续6周,以后骨质疏松模型继续维持"DX"肌肉注射,但剂量改为一次/周,直至试验结束。分别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疗程为16周。疗效评判指标:病理细胞学、骨形态计量分析、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试验、X线摄片、CT摄片、核素骨骼显像ROI的比值、血清BALP、BGP检测。各治疗组试验数据统计结果与B组相比较,依次评判疗效为显效、有效和无效。统计方法: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所得数据采用x珋±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组间比较t检验。结果治疗16周后的下一周对各组受试动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A组与B组的骨形态计量(121.595±33.445和65.280±21.907)、骨密度(股骨头、L4分别为0.309±0.015、0.298±0.017和0.238±0.011、0.233±0.015)、骨生物力学(股骨头、L4分别为404.433±43.655、698.380±77.520和269.437±40.595、349.350±57.288)、核素骨骼显像(4.126±0.643和6.734±0.458)、BALP(9.000±2.828和42.833±12.714)、BGP(0.105±0.0147和0.176±0.0263),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值均〈0.01),病理细胞学显示B组实验兔骨小梁排列稀疏,存在较明显的骨小梁断裂现象,而A组骨小梁排列规则、正常。但X线摄片和CT摄片比较差异不显著。证明本次实验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成立。各治疗组与B组比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方差分析示:形态计

  • 标签: “99Tc-MDP” “骨康灵”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石家庄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固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ALP、骨钙素、尿NTX及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结果应用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12个月后患者骨密度较前升高(P〈0.01),尿NTX(T值4.499)及ALP(碱性磷酸酶)(T值9.833)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肠溶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不良反应少,且依从性好。

  • 标签: 阿仑膦酸钠肠溶片 绝经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研究杜仲及其盐制品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并探讨盐制对其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SD雌性大鼠分为伪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杜仲生品治疗组和杜仲盐制品治疗组,除假手术组施行假手术外,其余均行手术彻底摘除卵巢,术后4周开始杜仲生品及盐制品水提液灌胃给药(4.0g/kg?d),实验过程称体质量,连续给药12周后,颈动脉取血,测定血钙(S-Ca)、血磷(S-P)含量,ELISA试剂盒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雌二醇(E2)含量;动物处死后剥取完整子宫称重,采用HE染色法进行子宫病理学检查,剥离双侧股骨,双能X射线衍射法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HE染色法观察股骨骨小梁形态和成骨细胞数量,micro-CT扫描观察股骨骨小梁微体系结构。结果杜仲生品及盐制品能有效抑制去卵巢所致的大鼠体重增加,升高血清钙、雌二醇的含量,降低血磷、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含量。增加大鼠股骨骨密度,改善股骨骨小梁微体系结构,增加股骨骨小梁成骨细胞数量,且长期用药对子宫无明显刺激作用。结论杜仲生品及盐制品对于大鼠去卵巢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有良好治疗作用,且盐制品效果优于生品。

  • 标签: 杜仲 盐制品 去卵巢 骨质疏松 骨小梁 骨转换
  • 简介:目的:了解辽宁地区绝经后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有地域针对性地骨质疏松宣教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的绝经后妇女进行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osteoporosisknowledgetests,OKT)调查,并测定跟骨超声骨密度。结果267名受试者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平均得分(12.83±4.41)分,其中危险因素得分(5.14±2.73)分、运动知识得分(2.86±1.52)分、钙知识得分(4.87±1.62)分。年龄高、学历低、居住于乡镇、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者问卷得分较低。电视广播媒体为获取骨质疏松症知识的主要来源,多数受试者不重视专业骨质疏松宣教及骨密度筛查。坚持规律运动及补钙的人群比例较低。结论辽宁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知识匮乏,专业人员应加大宣教力度,开展定期宣教,建立骨质疏松防治计划手册,督导个体完成骨质疏松长期防治计划。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女性 知识问卷 防治
  • 简介:目的:探索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模型兔骨髓脂肪分数及脂肪细胞时序性变化的规律。方法20只20周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GIOP组,每组兔10只。分别于基线时(0周)、4、8、12周行腰3-4及股骨近端骨密度扫描及磁共振波谱检查,以获得骨密度(BMD)及骨髓脂肪分数(FF)。在第8周及12周各处死实验兔一半行骨髓脂肪细胞定量分析。结果第4周时,两组兔FF值有显著性差异,而组间BMD至第8周时才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于第4及12周时,GIOP组FF值较基线时分别增高35.9%、75.2%(P均<0.001)。于第8周及12周时GIOP组骨髓脂肪细胞密度较对照组分别增高57.1%、35.4%,而骨髓脂肪细胞直径分别降低13.3%、增高22.7%,骨髓脂肪细胞面积分别增高30.8%、53.8%。FF值与腰椎BMD、股骨近端BMD呈中度负相关(r分别为-0.598、-0.675,P均<0.05),而FF值与骨髓脂肪细胞面积呈高度正相关(r=0.874,P<0.001)。结论GIOP初期骨髓脂肪形成以小尺寸脂肪细胞堆积为主,而后期则以大尺寸脂肪细胞堆积为主。磁共振波谱是动态评估骨髓脂肪含量变化规律的方法之一。

  • 标签: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髓脂肪 磁共振波谱成像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益骨方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药理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妇产科就诊的住院及门诊明确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96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病例48人,对照组每天予以钙尔奇D及骨化三醇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补肾益骨方;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疼痛评估、骨密度检测、雌激素水平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观察其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总疼痛缓解率比对照组高,但两者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χ2=1.745,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疼痛缓解率进一步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4.37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照组治疗后3月各部位BMD均较治疗前略有增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6个月后BMD继续较前增高,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3、6月各部位BMD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01)。对照组治疗后E2逐渐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E2较前升高,3个月时升高不显(P>0.05),6个月时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3、6月BALP上升、TRACP-5b较前下降,对照组治疗后3、6月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观察组差异更显著(P<0.01,P<0.001)。结论在基础补充钙剂及骨化三醇胶囊的基础上联用补肾益骨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骨密度;其抗骨质疏松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性激素或者通过细胞因子水平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而降低骨转化和抑制骨吸收起作用。

  • 标签: 补肾益骨方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临床研究
  • 简介:近年文献提及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与骨及软骨组织中钙分布有联系。鳗鱼降钙素能提高骨质疏松病人骨密度亦有不少报告。为此本组采用益钙宁对同时伴有心瓣膜钙化或前列腺钙化的老年骨质疏松症作干预治疗。企望能推迟内脏器官异位钙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钙化 老年人 益钙宁 干预治疗 异位 老年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了解社区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下一步制定该人群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方法,对社区225名60岁及以上的女性进行入户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知识平均得分为16.40±9.19分,得分率为31.5%,得分32分及以上者6人,及格率仅为5.3%;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知识平均得分为16.60±9.51分,得分率为31.9%,得分32分及以上者8人,及格率为7.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文化程度及年龄是影响高、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相关知识的主要因素。结论重点加强教育程度低的老年女性及高龄女性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力度。

  • 标签: 社区老年女性 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 知识
  • 简介:维生素K_2是一种与骨形成和骨吸收有关的药物,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本文着重论述维生素K_2对骨代谢的影响和维生素K_2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 标签: 维生素K_2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调查兰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其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GE-Lunar公司生产的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试1212例20~85岁受试者的L1-4及股骨上段(包括股骨颈,Wards区,及粗隆部位)的骨密度(BMD)值。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为1个年龄段。结果男女性骨密度峰值均出现于30~39岁组,且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渐降低,进入50~69岁组,女性的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尤以Wards区明显,50岁后骨质疏松发病率,男性为12.1%,女性为46.7%。结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同年龄组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 标签: 兰州地区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双能X线吸收仪
  • 简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由雌激素减少所致的骨质疏松,是危及中老年妇女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骨质疏松的一种常见类型。PMOP是以绝经早期高骨转换为特征,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小梁骨大量丢失。其结果是骨密度减低,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雌激素替代疗法(ERT)被认为是治疗PMOP的有效方法,但ERT长期应用的依从性较差,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对PMOP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先将中药防治PMOP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中医药防治 实验研究 雌激素替代疗法 PMOP 雌激素减少
  • 简介: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dablepediclescrew,EPS)在骨质疏松情况下的胸腰椎疾病经椎弓根固定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定期随访至少12个月的骨质疏松合并腰椎疾患行后路手术患者56例(随机、非盲),男25例,女31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61.3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3.5个月。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滑脱(按Meyerding分级):Ⅰ度7例,Ⅱ度6例,Ⅲ度3例,胸腰椎结核2期后路融合手术6例,压缩性骨折7例、翻修手术4例。术前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按照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的质量控制要求,采用美国GE公司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证实BMD平均下降2.7个标准差。手术方式均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患者被随机分组,采用EPS螺钉固定28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28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改良Prolo功能评分,重点通过X线、CT的影像学检查评估螺钉稳定性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5~24月随访,平均18月;EPS组术后1年有85.7%的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7%,在EPS组中1例患者在第2次手术取钉时出现断钉情况;CPS组术后1年仅有60.0%的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0%,未出现螺钉取出困难情况;术前、术后3个、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VAS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显示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同时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有16例(33.3%)、输血病例22例(45.8%),但两组之间并发症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腰椎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条件下采用EPS固定是稳定、有效的,EPS相比CPS可获得更强的固定能力,能有效地解决术后螺钉松动、脱落等问�

  • 标签: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我们对1990年1月至1996年1月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患者86例,分别按照同。治疗原则综合治疗一年。比较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X线片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86例(男57例,女29例),除外其它疾患:年龄65-80岁。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及24h尿钙、尿磷。然后综合治疗,方案为:(1)口服维丁钙每天3次,每次六片,古磷酸氧钙2700mg:(2)维生素D3,首次30万单位肌注,然后3个月、6个月各强化30万单位。(3)性激素治疗,男性口服甲基睾丸素5mg,隔日一次;

  • 标签: 诊断 治疗前后 老年骨质疏松症 生化指标 口服 综合治疗
  • 简介:高血压和骨质疏松是与年龄相关的老年人群常见共发病,两者具有一定的共同病因。高血压能够使患者的骨密度降低,从而增加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β受体阻滞剂是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能够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骨密度,从而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风险。本文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流行病学、高血压增加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及β受体阻滞剂通过影响骨代谢降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高血压 骨质疏松骨折 Β受体阻滞剂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密固达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特点,对比几种不良反应预防性用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密固达治疗280例骨质疏松症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对输液前使用地塞米松、乐松、泰诺预防抗过敏组与无药物预防组出现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0例预防用药组出现发热、肌肉酸痛、剧烈骨痛的概率明显低于100例非预防用药组,两组均未出现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密固达不良反应以发热、肌肉酸痛流感症状为主,预防用药可明显减少流感症状,而对心律失常、眼部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几种预防用药组之间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骨质疏松 密固达 预防性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D组)、伊贝沙坦治疗组(I组)。糖尿病大鼠模型经单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成。所有大鼠均给以普通饲料喂养,I组大鼠每天以伊贝沙坦15mg·kg^-1·d^-1灌胃,C组和D组大鼠每天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12周末,测体重及血糖,处死大鼠后取骨,应用显微镜观察骨组织显微结构和进行骨组织形态密度计量学分析,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BM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骨组织OPGmRNA及RANKLmRNA的表达。结果12周末,D组和I组大鼠骨组织光镜下均出现骨质疏松表现,I组骨质疏松程度比D组轻。骨组织定量分析显示,MTPT在D组及I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1),MTPS在D组及I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1)。I组与D组大鼠骨组织相比,MTPT显著增加及MTPS显著降低(P〈0.01)。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与C组大鼠比较,D组和I组大鼠骨组织BMD值显著降低(P〈0.01);而I组大鼠骨组织BMD值又较D组显著增加(P〈0.01)。骨组织RT-PCR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D组和I组大鼠骨组织中OPG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ANKL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I组大鼠骨组织中OPGmRNA的表达则明显高于D组(P〈0.01),而RANKLmRNA在I组和D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伊贝沙坦可使糖尿病大鼠骨组织降低的OPGmRNA表达水平得以部分恢复,上调0PG/RANKL比值,这可能与伊贝沙坦的改善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效应有关。

  • 标签: 糖尿病大鼠 骨质疏松 伊贝沙坦 骨保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 简介: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期为2年。175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87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口服元素钙500mg(碳酸钙)和阿法骨化醇1W后给予密固达(唑来膦酸,5mg/100mL)静脉输液,并通过骨密度仪记录治疗前后骨密度及肾功能的变化、骨折事件发生及不良反应。对照组88人,口服骨化醇及钙剂。结果输注唑来膦酸后患者髋关节及腰椎24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疼痛较前明显缓解,肾功能无损害,连续输注患者无一例腰椎骨折发生,输注后2d内不良反应以低热、关节痛、肌痛、流感样症状等,1例出现房颤。结论唑来膦酸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安全有效,能够降低骨折的风险,其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研究,不良反应包括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增加。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唑来膦酸
  • 简介:目的研究杜仲黄酮类3种药物成分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将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槲皮素组、山奈酚组和芦丁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雌激素组与3个药物组分别给予雌激素及对应药物。12w后测定大鼠体重及子宫重量,并测定骨形成及代谢相关血液学、尿液指标,Micro-CT分析骨相关参数及骨小梁形态。结果相同药物浓度下,山奈酚、芦丁、槲皮素3种药物成分均可降低尿液中钙、磷的丢失,同时增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山奈酚的作用优于芦丁和槲皮素。山奈酚、芦丁和槲皮素均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骨微结构,增加骨密度,尤其是山奈酚,但均不能使骨小梁结构完全恢复。结论杜仲黄酮类3种药物成分中,山奈酚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最佳,芦丁次之,槲皮素最弱。

  • 标签: 杜仲黄酮 槲皮素 山奈酚 芦丁 骨质疏松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骨质疏松性与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患者相关代谢指标及其关系。方法回顾从2003年01月至2011年06月期间在我院介入血管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14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与111例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相关代谢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统计内容为:性别、年龄、椎体骨折数、手术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清总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次数、血清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与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患者在骨代谢及脂代谢方面存在差异,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找出骨折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 生化指标 脂代谢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营养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骨外科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20例,调查老年人的膳食营养摄入情况,测定骨密度,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营养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6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60岁~70岁组患骨质疏松症患者10例,占22.7%,71岁~80岁组患骨质疏松症患者16例,占30.8%,81岁~90岁组患骨质疏松症患者12例,占50.0%,经卡方检验,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χ2=6.526,P〈0.05),即随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增长的趋势。老年人骨质正常与骨质异常膳食摄入情况比较:与女性组相比,男性在钙、VitC、蛋白质的摄入量方面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性别健康组比,骨质正常组在钙、VitC、蛋白质的摄入量方面高于骨质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增长的趋势,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营养与骨密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应注重老年人的膳食营养。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膳食营养 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