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和改进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前护理策略,以缩短护理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质量。通过对院前护理流程的优化,旨在为AMI患者提供更迅速、更有效的医疗援助。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随机选择500例疑似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急救人员的培训、引入移动医疗技术和优化院前护理流程,对照研究前后患者的院前护理时间、到院后立即的干预时间以及30天内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引入改进后的院前护理策略,患者的平均院前护理时间从到达现场到达医院的时间显著缩短,从平均45分钟减少到30分钟(P<0.05)。同时,到院后即刻进行的介入治疗时间也有所减少,从平均90分钟减少到60分钟(P<0.01)。此外,接受改进院前护理策略的患者组30天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从15%降至9%(P<0.05)。结论:通过优化院前护理策略,包括提升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采用高效的移动医疗技术以及优化护理流程,可以显著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护理时间和到院后即刻干预时间,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短期死亡率。这一研究强调了院前护理在改善AMI患者预后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的院前急救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策略方向。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护理,生存率,移动医疗技术,护理优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护理方法为依据对 70例患者进行分组,使用常规护理的设为对照组,使用循证护理的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两者结果比较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循证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采用急诊急救护理,观察其效果情况。方法:本组研究中,观察时间开始于2021年3月,结束于2023年3月,将100例患者分为普通组(常规护理)和急救组(急诊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急救指标情况。结果:普通组和急救组急救指标对照中,普通组急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急救组,(t=16.376,p=0.011),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采用急诊急救护理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急救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以明确本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特点,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2至2022年12月因胸痛就诊于我院,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急性胸痛患者110例,男86例(78.2%),女24例(21.8%);患者年龄中位数为63岁,四分位数间距18岁;不同年龄段病例中,以>59~69岁人数所占比例最高(30.8%);在各年龄段中,男女患病例数的构成比不同,差异有显著性(χ =16.692,P<0.05);梗死部位以前壁梗死占比最高,达到38.9%;发病季节以冬季高发,以16:00-19:59就诊例数最多;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冬季高发,男性、老年患者占比最高,梗死部位以前壁占比最高,患者在16:00-19:59时间段为就诊高峰,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围产期心肌病一种发生在妇女分娩前、后,病因不明,以心肌病变为基本特征和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病变。国内发病率约占产妇的 0.023%。高龄、多产、多胎及有妊娠中毒史的产妇中发病率较高。本病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有的隐匿发展缓慢,有的来势凶猛发展迅速,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困难。通过对本病例的再度回顾及报道,使基层产科医护人员增加对该病的认识,并对临床上出现的呼吸、循环系统症状的产妇予足够的重视,避免由于对 PPCM的认识不足及对患者咳嗽、胸闷、心悸的表现仅局限于肺部感染来分析思考而忽略了左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咳嗽、胸闷,打破传统的思维,走出误区。护士在观察病情、倾听主诉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并进行认真思考、分析,不能把工作重心放在盲目执行医嘱上。通过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真正全面掌握每个病人的情况,从而保障病人的医疗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和影响。方法:采取随机的方法从我院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择 110例为对象,并根据给予的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患者 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 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 78.18%;观察组各临床指标显著优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急诊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强化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88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教育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强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心脏室壁瘤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病人心脏室壁瘤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施行强化健康教育可降低心脏室壁瘤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 强化教育 应用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阻塞,使血流中断,引起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的一种心血管急危重症,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积极缩小梗死范围,保护濒死心肌是抢救心肌梗死的关键。溶栓治疗可使冠脉再通,限制梗死范围,挽救濒死心肌,维持心肌功能,降低死亡率。而及时、准确、仔细、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是溶栓成功的基本保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AMI) 溶栓治疗 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死亡率 梗死范围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全病程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中选取82例。按照入院编号奇偶性分组:奇数编号41例进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偶数编号41例进入试验组(实施全病程管理)。比较急救治疗时间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接诊至抢救、急诊至PCI、住院天数均更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AMI患者进行全病程管理,能提高急诊抢救效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 标签: AMI 全病程管理 治疗时间 不良事件 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护理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4h进行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对照组在绝对卧床1周后,开始接受康复运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死亡、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死亡,并发症及生活自理能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4h,对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护理,是安全可行的,且能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康复运动 早期 安全性 住院时间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过程中运用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时间选自2020年6月-2021年10月,并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观察组(30例,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护理完成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医学病情指标。结果: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采血、总急救等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可以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造更为有利的急救条件,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路径 临床指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在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100例纳入观察对象,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前者应用常规护理和后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急诊等待时间以及救治时间而言,试验组均短于对照组,t=6.21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98例急性心肌梗死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9例)和观察组(n=4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对两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健康知识达标情况;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率失常发生率10.20%低于对照组30.61%,且观察组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总满意度97.96%高于对照组89.80%(P<0.05),结论: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效果显著,减少心率失常发生率的同时增加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循证护理 心律失常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在环上的后纵韧带组织向椎管内或腰椎间盘的后外侧突出,压迫附近的脊柱神经而致腰腿痛的一种临床病变,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心肌炎是指心肌的炎症性疾病,以心肌细胞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合并其他疾病时,需排除手术禁忌,进行高危因素的筛查,掌握其术后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极为重要。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心肌炎 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