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针对视觉假体关键部件视网膜微电极阵列的结构特点和植入要求,我们设计制作了基于Parylene-C柔性直径为200μm的圆形视网膜金电极,用于视网膜表层刺激微电极,用三电极测试系统对微电极阵列进行体外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和眼内植入的柔韧性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微电极,在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的基础上,无论柔韧性还是电学特性均符合视网膜植入的要求,可用作动物实验的视网膜植入电极。

  • 标签: 视觉假体 视网膜微电极 电化学特性 电化学阻抗 表面形貌 柔韧性
  • 简介:目的探讨USB接口技术在多参数监护仪的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根据USB接口可即插即用并能提供一定电流的特点,应用高集成数据采集芯片ADμC812和数字技术,设计高性价比、小型、低功耗的监护参数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功能模块;采用USB转UART的单芯片桥接器技术CP2101,硬件实现USB,把所有检测模块的数据实时传送到PC主机。软件整体设计采用C++面向对象的编程及复用技术,充分利用MFC的框架,控制USB接口并从USB接收数据,利用PC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存储功能及良好的人机界面,实现监护参数的实时采集、连续显示及波形分析。结果多参数监护系统具有监护心电、呼吸、血氧饱和度和体温等生理参数的功能。测量模块集成了心电、血氧饱和度、呼吸、体温测量电路,实现了参数的数值采集、控制和通讯功能。模块小型低功耗设计,满足USB供电不大于500mA的要求,实现即插即用。用户程序自动识别测量模块、发出测量启动命令并接收USB接口传来的数据,测量数据以波形和数值的形式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形成监护功能。系统具有病人信息和监护参数设置功能,可存储监护数据,可打印心电、血氧饱和度、呼吸的波形和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率的趋势图,具有静态和动态回放、演示等功能。结论测量模块体积小,质量轻,非常便于携带,既适合医生出诊使用,也适用于手术室或重症监护。无需外接电源,插入计算机的USB接口,直接使用,实现了即插即用的功能。软件系统的可移植性,增加了监护仪应用的灵活性。由于监护系统具有数据存储与实时回放功能,所以也可用于临床分析与研究工作。

  • 标签: 监护 通用串行总线 接口 面向对象编程
  • 简介:目的测量并掌握一种用于C2前方重建的新型异形钛网设计相关的6组解剖学参数。方法取19具尸体的寰椎标本,男性11例,女性8例,直接测量:①寰椎前弓前后直径、②寰椎前弓高度、③寰椎前弓横径;取得37人颈椎正中矢状位层面CT影像,男性22例,女性15例,用软件测量:④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⑤C3椎体高度、⑥C3椎体前后直径,分析数据,包括男女性数据间的检验以及人口学参数和测量参数之间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19具尸体标本平均年龄57.58±14.77岁,尸长1635.53±83.12mm,37例CT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32±10.89岁,身高1685.97±59.54mm,体重70.65±7.01kg;参数①~⑥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7.34±1.23、10.92±1.51、15.30±1.07、27.33±1.97、13.23±1.31、16.44±1.09mm。尸体标本测量中男女性的尸长和参数①结果具有统计差异,尸长与参数①~③均呈线性相关性;而在CT测量中男女性在身高和参数④上的差异有统计意义,身高与参数④~⑥呈线性关联,体重仅与参数④具有相关性。结论男女性在寰椎前弓前后径和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参数上具有差异;获得了相关解剖学数据,其测量和分析结果对C2前方重建钛网的设计、修剪、制造及专利申请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解剖 CT测量 相关性分析 C2 钛网
  • 简介:目的建立10个肺癌相关基因的多重甲基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并运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选取19例肺癌患者病灶组织标本,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7.3岁。1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组织标本为男性,年龄52岁。通过质粒构建及甲基转移酶和亚硫酸盐修饰制备10个基因的甲基和非甲基标准品。通过选择甲基特异性引物来识别甲基模板,挑选10对甲基特异性引物并平均分成2组,经最佳聚合酶及最佳退火温度的选择,建立多重甲基特异性PCR体系,并应用于19例肺癌组织的检测,计算10个基因的甲基率。结果在成功构建10个基因的甲基和非甲基标准品的基础上,建立了它们的多重甲基特异性PCR检测方法。临床标本检测结果显示10个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率分别为p16INK4A92%,H-cadherin89%,E-cadherin和DAPK76%,TIMP-363%,RARβ50%,MGMT39%,RASSF1A21%,GSTP111%,hMLH10%。2次实验结果重复性较好。结论这种分2组多重甲基特异性PCR的方法能一次性检测10个基因甲基状态,可以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 标签: 甲基化 肺癌 多重甲基化特异性PCR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减少8.0kg以下婴幼患儿体外循环(ECC)预充量从而达到血液保护目的管理经验。方法选择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329例8.0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患儿,其中男性174例,女性155例;年龄1~18个月,平均年龄9.3个月。根据采用ECC管路不同分为常规组(A组166例)及改良组(B组163例)。A组常规采用婴儿型TerumoBabyRX05膜肺、1/4英寸管道(C管道)、改良超滤套包、婴儿型动脉微栓,总预充量约420mL;B组采用婴儿型TerumoBabyRX05膜肺、3/16英寸管道(D管道)、改良超滤套包、婴儿型动脉微栓,总预充量约300mL。两组婴幼患儿ECC术中红细胞比容(Hct)均保持在0.23~0.31。记录术中用血量、术后苏醒时间、引流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婴幼患儿均无术中死亡。B组术中用血量为(1.02±0.12)U,A组术中用血量为(1.51±0.15)U(P〈0.05);B组有18例患儿实现了无血液预充ECC手术。两组婴幼患儿在术后苏醒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婴幼患儿术后并发症均与ECC无直接关系。结论8.0kg以下婴幼患儿采用缩短ECC管路及管径方法是安全并具有可行性,达到科学用血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

  • 标签: 体外循环 新生儿 小婴儿 心脏直视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模型样机研制和流体力学特性测试.探索以叶轮式血泵为结构基础的新型可完全植入的全人工心脏。方法全人工心脏模型样机分为左心泵和右心泵2个基本单位。2血泵均采用叶轮泵.共同设置在球形外壳中。2半球形外壳由高分子材料经激光快速成型制成.球形腔内设置固定左右心泵后对合为球形外壳.表面由医用聚氨酯橡胶涂层,直径55mm,总质量150g左右。在体外模拟循环台上对左心泵和右心泵的流体力学特性进行测试.主要观测指标为泵的转速、输出压力、流量、能耗和效率。模拟循环装置由模拟左右心房、血泵、阻力调节器、流量计串联组成,采用30%甘油水溶液作为循环介质。通过调节阻力测定特定泵转速下压力和流量。结果体外模拟测试表明全人工心脏模型样机可满足血液动力学基本要求,左心泵在9000-13000r/min转速条件下可以达到5-7L/min流量和13.3kPa(100mmHg)的压力输出,右心泵在约1/2左心泵转速和4.00kPa(30mmHg)后负荷下达到相似流量.可分别满足体、肺循环的要求。在该工作负荷条件下,2血泵的总效率约为14%。结论轴流泵作为人工心脏的血泵单位.流体力学特性可达到全人工心脏的基本要求.

  • 标签: 心脏辅助装置 人工心脏 轴流泵 心功能衰竭
  • 简介:目的改良设计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降低股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方法本课题组于2007年逐步改进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的设计,于2008年申请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21例,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术中应用获得专利的带有限深套管的髓内钉钉尾扩孔器,所有21例手术都顺利完成,手术时间缩短至45~55min,平均为48min。随访5~2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6个月。无一例在术中及随访期间发生因钉尾扩孔不理想及髓内钉位置偏移而导致的术中医源性骨折、髓内钉钉插入困难、术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新型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装置的改良可以提高手术效率,使手术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交锁髓内钉 髓内钉 扩孔器 实用新型专利
  • 简介:目的研究在抗血管生成因子——内皮抑制素(ES)作用下,血管正常窗口期肿瘤血管渗透率变化对血液灌注的影响。方法数值模拟在ES作用下肿瘤血管正常期过程中的血液灌注。设血液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肿瘤内间质流动遵循Darcy定律,管内流量用扩展的Poiseuille定律,跨壁流量采用Starling定律,以肿瘤血管渗透率表征血管正常期肿瘤血管的变化。用差分迭代法数值计算肿瘤血液灌注组织间质压强。结果在ES作用下出现的"血管正常窗口期",肿瘤毛细血管渗透率将下降,肿瘤组织间质高压降低,在肿瘤血管渗透率和正常血管一致时,肿瘤组织间质压强明显下降,压强梯度上升。此后肿瘤毛细血管渗透率上升,肿瘤组织间质压强又增高,压力梯度下降。结论ES不仅抑制了肿瘤血管生成,而且随肿瘤血管渗透率的变化,在"血管正常窗口期"改善了肿瘤血液动力学环境,有利于其他治疗肿瘤药物的输运。抗肿瘤血管生成与其他方法联合可望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肿瘤 抗血管生成因子 内皮抑制素 血管正常化窗口期 渗透率 血液灌注
  • 简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以呼吸受限和反复暂停为主要症状,目前最佳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家用睡眠呼吸机对用户上气道施加持续的正压通气(CPAP)。但呼吸机面罩若设计不当,可能导致局部“高浓度”CO2的反复吸入,长期对用户的健康不利。本研究以全脸式呼吸机面罩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分析面罩内CO2的残留状况及流场特征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呼气末时刻鼻孔附近CO2的残留浓度约为3%,且会被反复吸入,长期将影响用户健康;若将排气孔设计在面罩前端,鼻孔附近CO2的残留浓度将降低到2%,即CO2的反复吸入量减少33.3%。本研究为家用睡眠呼吸机面罩基于空气动力学的个体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 持续正压通气 呼吸机面罩 计算流体动力学 CO2残留浓度
  • 简介:针对儿童多生理参数检测及情绪分析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种处理多维生理参数的嵌入式系统,所处理的数据主要为心电信号、皮肤电阻以及体表温度。本系统旨在通过对这三个前端数据的特征提取,为后端分类器判别情绪提供数据基础。

  • 标签: 多维生理参数 心电 体温 皮肤电阻 特征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