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常用的近视矫正方式有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以及屈光手术三种。框架眼镜安全廉价,可作为中低度近视且无屈光参差患者的首选,而高度近视或屈光参差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包括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软性角膜接触镜等)更易获得良好的双眼功能。在减少屈光参差对近视者双眼功能损害方面,屈光手术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76-80)

  • 标签: 近视 双眼视功能 近视矫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患者双眼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82例(164眼),年龄18~32(23.5±4.2)岁。术前等效球镜度(SE)为-8.38~-0.88(-4.75±1.69)D。根据双眼SE差值将患者分为2组:屈光参差组21例(42眼),双眼SE差值≥1.00 D;非屈光参差组61例(122眼),双眼SE差值<1.00 D。所有患者行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眼科检查及调节功能(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单、双眼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与聚散功能(远、近水平隐斜视,正、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和调节性集合/调节量)检测。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进行分析。结果:屈光参差组的调节功能中左眼调节灵敏度在术后1周较术前降低,术后1、3、6个月均较术前增加(F=2.552,P=0.045);聚散功能中近正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4.245,P=0.016;F=3.686,P=0.009)。非屈光参差组调节功能中术后各时间点正相对调节和调节幅度较术前均增加(F=16.118,P<0.001;F=14.839,P<0.001);聚散功能中远隐斜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2.898,P=0.029),远负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远正融像恢复点和近正融像破裂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7.310,P<0.001;F=5.131,P=0.001;F=8.184,P<0.001;F=10.919,P<0.001)。远正融像破裂点和近正融像恢复点术后逐渐下降,术后1、6个月相比术前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14,P<0.001;F=6.942,P<0.001)。近负融像恢复点术后1个月相比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6个月逐渐下降,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11,P=0.037)。屈光参差组和非屈光参差组右、左眼单眼调节灵敏度和双眼调节灵敏度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眼:F时间=0.555,P=0.655,F组别=4.639,P=0.034,F交互=0.555,P=0.655;左眼:F时间=2.611,P=0.048,F组别=5.709,P=0.019,F交互=1.287,P=0.279;双眼:F时间=2.256,P=0.086,F组别=4.314,P=0.041,F交互=0.847,P=0.465)。结论:近视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维持术前水平,证明角膜屈光手术对视功能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角膜屈光手术 视功能 调节 聚散
  • 简介:摘要前型线阵超声内镜以其独特的结构优势,突破了传统介入性超声内镜的局限。除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外,前型超声内镜在胃肠道及邻近器官病变的诊断、胰胆管引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介入性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扩大。本文就目前前型线阵超声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前视型线阵超声内镜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
  • 简介:摘要皮层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结构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改变和调整,具有结构可塑性。皮层神经元结构变化是皮层经验依赖的可塑性变化的基础。这些结构改变主要包括突触之间的连接发生变化、树突棘的消失或增加、树突棘的更替及大小的变化、突触后致密物以及神经元周围网络结构发生变化等。结构的变化与神经元内外分子及非神经元成分的活动密切相关,如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Ly-6/神经毒素样蛋白1、勿动蛋白、小胶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对视皮层功能和结构的可塑性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异常视觉经验以及丰富环境等外界干预因素对视皮层神经元结构可塑性均可产生调控作用,最终影响功能的发育或其损伤后恢复。相比于功能学研究,皮层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研究依赖于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高级成像技术,结果更为直观和有说服力。对视皮层结构可塑性的不断探索会增进我们对弱视等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的理解,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创新治疗手段奠定基础。本文就近年来皮层结构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皮层 神经元可塑性 突触 树突棘 关键期
  • 作者: 刘洪婷 张丰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10073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中心,南宁 5300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在大脑高级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具有立体感图像的过程中,双眼的视觉信息并不是均等的被处理,而是存在眼间竞争与抑制,由此产生了知觉优势,过强的知觉优势带来双眼的异常。借助双眼分和计算机生成的心理物理视觉测试程序,可以定量测定知觉优势强度,并通过光学矫正、遮盖或知觉学习实时调控知觉优势。知觉优势的相关基础理论也延伸应用到眼科临床诊疗尤其是斜弱视的诊疗中,并有望为解决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异常相关的临床问题提供新思路。现就知觉优势在眼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知觉优势 知觉学习 双眼视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及山莨菪碱球后注射对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于烟台业达医院就诊的复168例,按患者自行选择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采用静脉滴注血栓通及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试验组,96例,除以上治疗外,再行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及山莨菪碱。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试验组有效率为89.58%(86/96),高于对照组的70.83%(51/72)(χ2=9.612,P=0.002)。试验组眼球运动平均改善(1.48±0.32)mm,优于对照组的(1.13±0.22)mm(t=3.020,P=0.003)。两组患者斜视度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分离距离变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0,P=0.012)。结论地塞米松及山莨菪碱球后注射对复疗效优于单独全身用药。

  • 标签: 复视 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山莨菪碱 效果,治疗
  • 作者: 周典 李晓柠 潘仑 武浩然 钟红 杨智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长沙 410000;湖南爱尔眼视光研究所,长沙 410000,湖南爱尔眼视光研究所,长沙 410000;湖北科技学院爱尔眼视光学院,咸宁 437000,湖南爱尔眼视光研究所,长沙 410000,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长沙 410000;湖南爱尔眼视光研究所,长沙 410000;湖北科技学院爱尔眼视光学院,咸宁 437000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云夹"(杭州镜之镜公司)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屈光状态患者进行习惯阅读距离测定。基于习惯阅读距离计算近附加值(ADD),与传统法ADD进行比较,评价"云夹"辅助老验配方法的有效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以爱尔眼光研究所名义向社会招募的28~60岁矫正视力正常的受检者181例。受检者经框架眼镜矫正后,通过传统方法测试ADD,并利用"云夹"客观监测习惯阅读距离,进一步计算"云夹"法ADD。以年龄40岁为界,将受试者分为老前组(<40岁)和老组(≥40岁);以等效球镜-0.50 D为界,将受试者分为近视组(屈光度<-0.50 D)和正视组(屈光度为-0.50~+0.50 D),采用析因设计分析年龄及屈光度对习惯阅读距离的影响,应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评价传统法ADD与"云夹"法ADD的一致性。结果:在所有受检者中,老组习惯阅读距离大于老前组[(0.37±0.06)m vs. (0.38±0.06)m,F=5.51,P=0.02],习惯阅读距离不受屈光状态影响(F=1.48,P=0.23);"云夹"法ADD与传统法A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5),且呈现高度相关性(r=0.74,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方法的平均偏差仅为-0.08 D。结论:习惯阅读距离受老状态影响,"云夹"法ADD与传统法ADD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云夹"辅助老验配是一种客观、准确的个性化老验配方法。

  • 标签: 老视 近附加 "云夹"
  • 简介:摘要现今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等已得到大量证实,也为越来越多的屈光不正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矫正选择,然而术后早期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近距离工作困难、近模糊等疲劳症状。这一症状虽发生率不高且持续时间较短,但仍有可能影响患者术后的视觉舒适度,且对于手术矫正效果较好的患者而言,疲劳症状可能是影响其视觉质量主要因素之一。现笔者就屈光手术后疲劳发病现状、发病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疲劳 屈光手术 调节 视功能 干眼
  • 简介:摘要鼻咽解剖位置深在,病变种类繁多,CT及MRI是鼻咽病变治疗前主要评估手段。不同鼻咽病变影像表现不同,但也存在较多重叠,临床工作中需从病变位置、形态、边界、信号及密度特征、强化方式、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有无骨质破坏或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鼻咽镜及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从而提升诊断准确性。笔者系统总结鼻咽病变影像诊断思路,并归纳分析鼻咽病变的影像诊断要点,在治疗前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从而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支持证据。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鼻咽病变 影像特点 诊断思路
  • 作者: 庄雪楠 曹丹 姚婕 陈若瑜 陈业胜 王子诚 张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5000 汕头大学医学院 515041,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5000,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5000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0,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500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周边视网膜病变的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1~ 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R患者265例38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8例211只眼,女性117例177只眼;平均年龄(58.4±12.3)岁。采用英国欧堡Daytona行超广角眼底成像(UWF)检查。应用Photoshop软件模拟标准7方位(S7F)区域,并作为中央视网膜区域1~ 7;周边视网膜区域3~ 7(P3~ P7)分别为中央视网膜区域3~ 7相邻的周边视网膜区域。将DR分为周边病变为主型(PPL)及中央病变为主型(PCL)。PPL定义为至少有1个周边视网膜区域的病变较其相邻的中央区域更严重。对不同DR分期患眼各视网膜区域中PPL构成比差异进行χ2检验。结果388只眼中,PPL 200只眼(51.5%,200/388)。不同分期DR患眼PPL构成比比较:轻度非增生型DR(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及增生型DR分别为32(36.8%,32/87)、89(55.3%,89/161)、42(51.9%,42/81)、37(62.6%,37/59)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0,P=0.010)。PPL在DR患眼中各视网膜区域分布状况比较:PPL 200只眼中,区域3、4、5、6、7分别有87、101、78、67、38只眼。PPL在DR患眼中各视网膜区域分布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40,P<0.001)。结论DR患眼中PPL占51.5%,且DR分期越严重,PPL占比越高;颞侧视网膜周边部病变最常见。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周边视网膜病变 超广角眼底照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PC的患者218例,对其超声图像行回顾性分析,初步将其超声表现归纳为6型,并简要归纳其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超声表现阴性者22例,实性占位型、结节伴导管扩张型、囊实性占位型、导管内异常回声型、单纯导管扩张型及非导管样片状低回声或结构紊乱型分别为79例(36.2%)、33例(15.1%)、29例(13.3%)、30例(13.8%)、20例(9.2%)及5例(2.3%),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9%、24.2%、75.9%、20%、0及0。结论乳腺SPC超声表现多样化,囊实性表现可作为提示乳腺SPC的一项特征。

  • 标签: 超声检查 实性乳头状癌 乳腺 囊实性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临床医生开始重视对IPMN的研究。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及指南,对IPMN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及组织学特征、肿瘤起源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随访做一综述,目的在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以期指导今后的临床诊疗。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能够同时缩小、缩短肥大乳头的新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美莱医疗美容医院收治的哺乳后乳头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在乳头非勃起状态下,根据患者要求和术前交流确定术后乳头的大小,分别于乳头两侧对称边缘设计2个楔形切除组织,确定新乳头直径,于乳头顶部设计对偶的2个翼形皮瓣,确定新乳头的高度。局麻后切去多余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对应点拉拢缝合。术后观察患者乳头外观,用棉签轻触乳头评估乳头感觉和勃起功能。结果共对22例患者采用该方法进行乳头缩小缩短,患者年龄24~35岁,均为生育哺乳后的女性患者。术后所有患者未发生切口不愈合或感染等并发症,乳头血运和感觉良好,乳头形态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9个月,乳头感觉和勃起功能达到术前水平,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楔形切除联合翼形皮瓣法乳头缩小缩短术能够同时将乳头直径和高度矫正至理想的大小,且不会影响乳头感觉和勃起功能,手术设计简单、操作容易,效果满意。

  • 标签: 乳头 外科皮瓣 乳头肥大
  • 简介:摘要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各亚型中80%为经典型,表现为一种惰性的病理生理过程。还有约20%为高侵袭性亚型,易出现被膜外侵犯、局部邻近组织受累、颈侧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等;其中鞋钉亚型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高侵袭性亚型,发病率极低,约占PTC的1%,本文介绍1例晚期复发PTC鞋钉亚型(hobnail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HVPTC),患者老年女性,诊断为PTC并行根治性切除后仍多次复发,并出现脑转移,回顾多次手术后的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HVPTC。目前我院随访30个月,带瘤生存中。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咽旁间隙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双原发恶性肿瘤的病例。患者女,54岁,因“发现左侧耳前肿物半年”入院。入院后完善穿刺活检诊断为:左侧咽旁间隙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双原发恶性肿瘤,其咽旁间隙PEComa已侵犯左侧下颌骨,经过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肿瘤科定期复查,现患者术后1年,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7例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7例患者均行手术及术后放射性碘、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随访至今均未发现复发。我们认为对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除+颈部淋巴结清扫结合术后放射性碘、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及长期密切随访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移植术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较低,本文介绍了一例肝移植术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经过及预后情况,并探讨了肝移植术后甲状腺癌的发生及发展、围手术期管理及预后,以期进一步完善此类患者的综合管理,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甲状腺 乳头状癌 肝移植术后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的1 679例I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头溢液是I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IP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进行比较,乳头溢液在单发组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性溢液、单孔、单侧乳头溢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纤维乳管内镜(FDS)诊断符合率为88.66%。对FDS下病变位置进行了比较,发现单发组在总乳管及Ⅰ~Ⅱ级导管更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单发组未见癌变,多发性组4例癌变。多发组同侧复发率、对侧发生率均高于单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性溢液、单孔溢液、单乳溢液以及病变主要位于总乳管及Ⅰ~Ⅱ级乳管均为IP的常见临床特征;FDS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IP中具有优势。因为IP有复发和癌变的可能,术后应积极随访。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头溢液 乳头状瘤 纤维乳管内视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