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叶利饮上台以来,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有了突破性发展,其明显标志是叶利钦于今年6月对奖国进行了“首次正式国事访问”。这是他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二次美国之行(第一次是出席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时顺访美国),双方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和“决定美俄关系性质”(俄通社—塔斯社1992年6月14日语)的《美俄伙伴和友好关系宪章》、美俄关于削减战略核武器的《联合谅解协议》,以及有关双边合作的一系列文件、协定和多项联合声明。对此双方都宣传叶的这次访问“标志着两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根本变化”(叶利钦语),也“标志着(两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布什语)。但在当前甚至今后较长时期内,美俄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美强俄弱、力量对比不均衡的基础上,特别是由于它们所追求的各自具体“国家利益”和目标不尽相同,这将使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难测性。

  • 标签: 俄罗斯 叶利钦 俄美关系 战略核武器 美国国会 美俄关系
  • 简介:"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由于双方互有需要,俄美接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是,俄美之间的利益对立和观点分歧难以弥合,远未成为伙伴和朋友.执行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仍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既定方针.

  • 标签: 俄罗斯 美国 对外关系 "9.11"事件 俄美关系
  • 简介:2016年,中美关系大体上保持了稳定,两国元首的高层会晤对确保两国关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9月3日,奥巴马总统出席杭州G20峰会,进行了任内最后一次访华,与习近平主席进行第八次会晤,并发表《中美元首杭州会晤中方成果清单》。“清单”对奥巴马任期内中美关系进行了总结,也是下届美国总统任内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包括两国就全球经济治理达成共识;强调两军务实合作的重要性;加强网络安全合作;开展人文交流、疾病预防、全球卫生、粮食安全、人道救援等方面的合作。目前,两国交流机制正常运转,但在南海问题上美方加大介入力度,不顾中方反对在朝鲜半岛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等,成为地区安全的重大不稳定因素。

  • 标签: 中美关系 “萨德”导弹防御系统 南海争端
  • 简介:9.11事件后,美巴双方以反恐为契机。在多个领域拓展战略合作。但近来,美国和巴基斯坦之间频频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展望未来,关巴反恐合作将面临更多复杂因素。两国关系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 标签: 关巴关系 反恐联盟 未来走向
  • 简介:在2001年,世界上发生了4件大事,它们是:布什上台后,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9·11'事件爆发,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同意用10年左右的时间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4件大事正在或者将要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国与东盟关系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也将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生深刻的影响.

  • 标签: 中国 东盟 对外关系 2001年 “9.11”事件 国际恐怖主义
  • 简介:当前中日关系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中日两国失去共同战略目标,日正常国家化战略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发生碰撞。冷战后国际格局和中日国际及地区角色的变化使中日战略利益难以调和,致使两国间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是两国从冷战时的战略“伙伴”转为冷战后的战略对手。1972年中日建交直至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处于两极对峙态势,中日在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战略目标下,共同利益超过国家间矛盾,日本在靖国神社及钓鱼岛等诸多问题上表现克制,在对华经济援助上比较慷慨,中日友好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冷战后,苏联威胁消失,中国作为东亚政治大国,经济迅速发展;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因经济下滑略显颓势,政治大国化进程尤其受阻。两国都在向对方优势领域发展,担心对方的发展影响到自身利益,在争夺地区主导权方面甚至出现“两虎相争”局面。

  • 标签: 中日关系 对华经济援助 结构性矛盾 国际格局 世界格局 政治大国
  • 简介:2014年12月日本举行了安倍再度执政以来第二次大选,安倍领导的自公执政联盟在众议院选举中获胜,第三次安倍政权于2014年年末正式启动。安倍着眼于长期执政,未来将会继续沿着修宪扩军、摆脱“战后体制”、实现“正常国家化”的右倾道路前进,而“一盘散沙”的在野党难以对其进行有力牵制。大选后安倍在对华关系上频频曝出消极言行,中日关系乍暖还寒。中日两国领导入2014年11月举行的两年来第一次正式会晤所营造的关系解冻氛围遭遇打击,安倍今后能否继续坚持中日四点原则共识、能否真诚改善对华关系有待检验。日本同其他邻国关系方面的前景也依然不容乐观。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日本战败投降70周年,安倍拟于8月15日发表所谓“安倍谈话”,其内容和观点值得中国和国际社会予以关注。

  • 标签: 日本 安倍政权 中日关系 安倍谈话
  • 简介:进入21世纪后,中非关系的深化和加强开始逐步引起国际观察者的广泛关注。除赞美外,大量的批评和抨击也随之而来。与我国学术界以往侧重依赖国内文献、单方面回应、单独回应个案甚至回避国际社会的批评不同,本文大量使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献资料,在中非关系之外引入欧非、美非关系等横向对比,并采用将对象国归类分析的模式对"新殖民主义"的论调进行了正面回应。首先,笔者从宏观的经济、政治和安全三个方面将中非、西方与非洲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对比。其次,笔者进一步将对象国分为三类,并分别挑选代表性个案以分析中非关系对这些国家的具体影响。最后,笔者发现,西方所谓的"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存在故意夸大、缺乏横向对比等根本性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对非政策虽然面临不少挑战,但整体上极大地推动了非洲的发展进程。

  • 标签: “新殖民主义” 中国 非洲 不干涉内政
  • 简介: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为体互动的主要行为模式,存有领土主权争端的双边关系可以特指为瑕疵双边关系。根据逻辑演进方向的不同和学理论证的偏好差异,瑕疵双边关系有两种不同的分析进路,一是以"瑕疵"为导向,关系瑕疵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状态的排列组合构成了瑕疵指数体系,瑕疵指数决定瑕疵水平和瑕疵关系状态;二是以"双边关系"为导向,双边关系行为体的内外资源构成情境结构,情境结构决定关系样式和瑕疵关系变迁。通过比较分析,探视瑕疵双边关系差异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厘清国家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的行为逻辑,把握国家对外政策的演变规律。南海争端下的中菲双边关系与中马双边关系因各自不同的关系瑕疵指数和关系情境结构,在共同存有海洋领土主权纠纷的前提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双边关系逻辑和模式。

  • 标签: 瑕疵双边关系 瑕疵指数 情境结构 南海争端 中菲关系和中马关系
  • 简介:随着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前身)于1957年宣布独立,该国的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帷幕。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政府颁布一系列扶植马来人的政策,特别是197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马来人从乡村涌向城市,投身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以伊斯兰教为生活指引的马来家庭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发生了诸多改变。本研究通过对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47家低收入马来家庭的采访和调研,解析了马来家庭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造成的影响。

  • 标签: 城市化进程 马来家庭 家庭功能 影响
  • 简介:印度经济结构是一个包括生产力范畴的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关系范畴的经济关系结构和上层建筑范畴的经济制度结构的三维结构关系组合体。而印度经济关系结构处于其经济结构组合体的中间层,它是一个由印度产权关系、收益关系和交易关系构成的三维结构模式体系。为此,本文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产权关系中的财产所有制结构、收益关系中的收入分配与消费结构,以及交换关系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判研,以揭示印度经济关系结构的内在的、本质的特性,为深刻理解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内涵奠定认知条件。

  • 标签: 财产所有制结构 收入分配与消费结构 进出口商品结构
  • 简介: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乔木森前苏联解体后,中俄经贸关系曾一度发展很快。1991~1993年间,双方贸易额不断增加。1992年比1991年增长50%以上,1993年又比1992年增长了31%,达到76.8亿美元的高峰。但是,1994年却出现了滑坡,双方...

  • 标签: 中俄经贸 发展前景 中俄贸易 景乔 木森 中俄边境
  • 简介:长期以来,印度与日本的经济关系并不紧密。但冷战结束后,印日经济关系逐渐发展。近年来,印日经济关系出现迅速发展势头,表现出日本对印官方援助大幅度增加,日本对印投资和印日贸易虽有增长但数量不大的特点。本文在指出印日经济关系超常发展特色基础上,分析影响印日经济关系超常发展的经济因素、政治根源和安全考虑,论述印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及超常经济关系基础上印日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印日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印日政治关系发展有限,印日安全关系尚待观察。

  • 标签: 印度 日本 经济关系 超常发展 原因 前景
  • 简介:前言被回教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所包围的、以华人为中心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显示出惊人的经济发展姿态。该城市国家是致力于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电子电气、电子计算机、航空、生物工程等)与扩大第三产业(金融、证券、通讯、旅游等)为目的的国家。这种工业化和近代化越是稳健地向前发展,招致来自发达工业国的跨国公司和引进知识密集型的投资就越正规化。眼下,新加坡的处境是,它越来越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外

  • 标签: 新加坡华人 经济互补 日资企业 对日贸易 东盟国家 出口贸易
  • 简介:近年来,阿塞拜疆与以色列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均获得长足的发展,双边关系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交往密切,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究其原因,这很大程度上在于两国在政治上的相互倚重和经济上的彼此需要。阿以"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凸显了文明冲突的悖论,阿塞拜疆的特殊身份使其未来可以充当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和谈的某种桥梁,两国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一定冲击。不过,长远来看,以色列的"外围战略"和阿塞拜疆的"平衡外交"导致两国间的这种"战略合作关系"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变数和有限性。

  • 标签: 阿塞拜疆 以色列 战略合作
  • 简介:观察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与大国关系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把美国的兴衰作为观察的坐标,一些人就会认为国际战略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然而,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引起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变动及国际政治、经济版图深刻变化的,与其说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兴衰,不如说是世界第二大国的跌落或易位。

  • 标签: 国际战略格局 中日关系 超级大国 大国关系 国际政治 经济版图
  • 简介:莫迪自2014年5月就任印度总理至今,美国已经历了奥巴马和特朗普两位总统的交替。印美双边关系在这一段时间内,总体上保持着向前发展的趋势,不仅没有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干扰,而且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推进。从现实角度看,印美关系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印美两国领导人对发展双边关系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双方基于国家利益、民主价值观和地缘战略扩展等方面考虑。然而,不断拓展的印美关系势必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利益构成一定威胁,包括对南海的地缘安全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中国对印美之间稳步上升的双边关系以及不断强化的安全合作,应保持必要的关注和警惕,以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 标签: 莫迪政府 印美关系 发展现状 原因 影响
  • 简介:由10个中小国家组成的东盟,无论从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从经济、贸易规模来看,作为一个整体已相当于一个重要的大国,成为亚太地区的一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不断高涨的今天,东盟迎来了成立40年。回眸东盟成立的历史,它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在关注它的昨天和今天的同时,这里笔者也试图对今后10多年的东盟作一前瞻,尤其是它的一体化进程、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关系的前景。

  • 标签: 东盟 中国 经济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 一体化进程 国土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