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认知偏好广泛存在于抑郁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中,但是以往的研究多是就单一过程中的偏好进行研究,忽略了整个过程中不同偏好间的相互影响。认知偏好联结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更加综合、宏观地研究不同的认知偏好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总结认知偏好联结理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试图出探明日后研究的前进方向。

  • 标签: 抑郁症 注意偏好 解释偏好 记忆偏好 认知偏好联结理论
  • 简介:德裔社会学家诺贝特.爱理雅斯的《文明化进程》是礼仪研究领域的名著。本文介绍了它的基本观点,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并在三种新的社会理论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了该理论和礼仪研究。爱理雅斯认为,西欧社会在中世纪末以后经历了一个”文明化”的过程,即人们更能够克制自我,言行举止更为谦恭有礼,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对暴力的垄断,二是社会相互依赖性的增强。这一理论在文明化进程的一般性、历史起源及真实性等三个方面都存在着缺陷。礼仪研究和三种新社会理论可以在如下的条件下相互增益:福柯式的权力重新获得主体,公民社会有必要关注非政治动机,而自我认同则可以突现其历史性和日常性的一面。

  • 标签: 礼仪文明 权力 公民社会 自我认同
  • 简介:主-谓数一致是言语产出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主-谓数一致产出中的分布性效应是指产出句子时,谓语数受中心名词概念数影响而出现的错误。早期的研究发现,词汇屈折变化越丰富的语言,分布性效应越大,并用最大化的理论观点进行解释;近期的研究发现,词汇屈折变化越丰富的语言,分布性效应越小,并用最小化的理论观点进行解释。今后的研究应采用更为直接的方法考察中心名词概念数对分布性效应的影响,进一步考察研究方法的差异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 标签: 主-谓数一致 分布性效应 屈折变化
  • 简介:在医疗活动中,医生和患者由于自身的人格品质经常会保持某些特定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对医患双方交往的效果和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拟从PAC人际交互作用理论出发,探讨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等心理状态在医患交往中的表现及特点,分析医患双方持有这些心理状态对医疗卫生活动顺利开展的影响,同时提出医患交往的最优模式,即适用于日常医疗活动的"AA-AA型"交往模式和适用于危急医疗活动的"PC-CP型"交往模式。本文建议医院管理者应用PAC人际交互作用理论对医生进行系统训练,强化医生PAC自我状态的识别能力,帮助医生调整自身交往状态,并鼓励医生引导患者采取成人自我状态,从而建立互信、合作、和谐的医患关系。

  • 标签: PAC人际交互作用理论 医患关系 交往模式
  • 简介:第一部分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答题指导: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4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 标签: 国家职业资格 心理咨询师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解析 试题
  • 简介:第一部分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答题指导:◆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 标签: 国家职业资格 心理咨询师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解析 试题
  • 简介: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在每类故事中又呈现领域内冲突和领域间冲突两种规则冲突类型,考察了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认识,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被预测对于习俗领域中的两个规则倾向会给予相同的理解.在个人领域中会倾向于接受其他制定者的规则。(2)教师被预测在领域间冲突规则中会对违规学生有较多负面看法。(3)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对冲突道义情境中心理理论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结论:中学生对于中学生自身及成人的认识和行为预测.因不同的道义情境领域和冲突规则而会有所不同。

  • 标签: 中学生 心理理论 道义情境 道义规则 冲突.
  • 简介:情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说谎行为。本文基于自我概念维持理论的视角,从个体内部状态(自我控制资源、宗教表征/道德观念启动)和外部因素(金钱奖励、人际因素)两方面介绍情境因素对说谎行为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自我觉察水平这一情境因素以及情境因素影响说谎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

  • 标签: 说谎行为 情境因素 自我概念维持理论
  • 简介:中国的心理学是从外国传来的,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没有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我们要以人性观作为建构中国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的历史经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才能保证中国心理学理论的顺利发展,最终建构、充实、发展起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心理学 理论体系
  • 简介: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很多,它涉及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体系、学科性质、发展理论、学派等等方面。本文将论述心理学的哲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心理的客观决定主观能动、意识活动统一等三个主要的问题。

  • 标签: 心理学研究 自然科学基础 哲学基础 主观能动 意识
  • 简介:医患互动产生的资源交换过程,既能满足医患双方作为交换主体的需要,又是彼此展示自身值得被信任的途径。交换资源的透明度、协商过程、持续性影响医患信任的建立。医方公开记录、说明医疗方案和结果、通俗化表达医学术语,以及患方表明意愿、偏好、对医疗信息的反馈,这些方式通过提升医患资源的透明度,有助于双方判断资源交换过程的风险,为医患之间共同商讨并选择医疗方案的协商交换过程,提供风险排除信任建立的基础。另外,人情或关系资源的持续性互惠交换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相信彼此不会损害对方的利益,所以,医患双方若产生持续性的资源交换效果,同样可以证明自己值得被信任。

  • 标签: 社会交换 医患信任 透明度 协商交换 互惠交换
  • 简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自组织的相关理论被逐步介绍到国内时,清华大学的吴彤教授等学者就对这些自组织理论的功能进行了划分:耗散结构理论是解决自组织出现的条件环境问题的,协同学基本上是解决自组织的动力学问题的,突变论则从数学抽象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途径问题,超循环理论解决了自组织的结合形式问题,分形和混沌理论,则被认为是从时序空间序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复杂性和图景问题。^[1]

  • 标签: 自组织理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 耗散结构理论 动力学问题 超循环理论
  • 简介:社会资本缺失是医患信任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信任指存在于社会资本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医患信任是医患双方的角色认知及在此基础上良好的人际互动。角色认知中影响人际信任的两个因素是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体现在医患关系中,角色特质认知包括医生能力特质和患者个性特征,角色关系认知包括关系横向上的亲疏程度关系纵向上的阶层高低,这些因素对医患信任的影响十分显著。从社会资本理论的个体层次-关系维度,医患关系双方的角色认知与人际互动的一致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的存量,而信任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促进医患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 标签: 医患信任 社会资本 角色认知 人际互动 特质认知 关系认知
  • 简介:本文用情感控制理论来分析教师(教授)在中国和美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中国教师和美国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反映在他们分别通过不同的行为来证实他们作为教师的角色身份。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教师行为的情感反应体现了中美文化中关于教师的不同角色期望。

  • 标签: 教师 角色差异 中国 美国 情感控制理论 教育方式
  • 简介:组织公正感的研究近些年在美国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公司管理的实践。而在中国,组织公正感理论还鲜为人知。本文试图对组织公正感理论的内容及其研究成果作一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组织公正感理论

  • 标签: 组织公正感 程序公正 人力资源管理
  • 简介:埃里克森的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沃尔夫的"渐成论"和以米德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观点。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宗教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分别提出了每一阶段个体面对的问题、心理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积极解决形成的宗教人格美德以及消极应对导致的不良后果。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健康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强调塑造宗教美德,这种积极引导的思路符合当代宗教心理健康运动发展方向;正视宗教危机防范,这种辩证思维体现了当代宗教心理健康运动的方法论取向。

  • 标签: 埃里克森 宗教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健康思想
  • 简介:认知神经心理学为探讨语言心理表征和加工理论提供了新途径,使得人们对心理词典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细化.研究表明词汇不同性质的信息在表征上相互独立,词典系统至少包括语义系统、语音输入词典语音输出词典、字形输入词典字形输出词典等模块.本文着重介绍了这一词典系统及其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

  • 标签: 词汇表征 词汇加工 认知神经心理学 语音 字形
  • 简介:目前,在心理诊断和治疗实践中,如对服刑罪犯等相关人群异常心理的诊疗矫治(矫正并医治),现有心理咨询师职业大典相关内容的规范及标准界定,远远满足不了实际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需要。实践表明,一名合格乃至出色的心理咨询师,不仅应当具备诊断心理正常心理异常的基本技能,更需学会规范处理并诊疗矫治心理异常中确诊的神经症,以及各类非发作期或服药康复期的精神病性疾病。然而,我国2005年修订的心理咨询师技能鉴定规范系列中,对心理异常患者的心理咨询治疗规范内容仍是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咨询治疗范围的发展空间,甚至阻滞了职业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异常患者咨询治疗矫治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根据本人六年来百余起心理咨询诊疗矫治的个案,结合笔者对心理异常患者,如强迫症、抑郁症、厌学症、同性恋、各类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诸多临床心理疾病诊疗实践,特在此探讨心理咨询师规范诊疗矫治心理异常患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并研究相关内容的风险防范和注意事项。同时,对难产25年的《精神卫生法》征求意见草案,笔者从立法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了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独家观点。从而,对心理异常罪犯诊疗矫治工作实践,从心理咨询诊疗矫治方法和理论上提供一些有益思考和创新,以供同仁商榷。

  • 标签: 心理异常 诊疗矫治 理论调整 疗法创新 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