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佛教是关于人生解脱的宗教,其宗教理论中包含着浓郁的伦理思想,反映了与中国本土儒家伦理思想不同的价值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对人生的基本态度、观察和评价世界的道德理性、对待众生和万物的价值观念及其树立的理想人格,反映出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 标签: 佛教伦理 人生态度 道德理性 理想人格
  • 简介:罗尔斯在《万民法》中所提出的国际正义学说近来已经受到一些世界主义正义观的倡导者的严厉批评。借助于罗尔斯的政治本体论,可以表明这些批评者对罗尔斯的批评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是令人误解的,罗尔斯不仅对基本人权的实现持有一个普遍主义的承诺,而且其国际正义理论因为充分认识到了合理的多元主义的事实与分配正义的本质而在理论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实践上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 标签: 政治本体论 人民 社会的基本结构 分配正义
  • 简介: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体现现代性本质的一个核心问题。“德法次序”概念,可以将日常德治和法治关系的探讨,纳入到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哲学框架中来,实现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叙事。

  • 标签: 德法次序 道德 法律 德治 法治
  • 简介:本文通过论述秋瑾冲破传统婚姻关系的事例,探讨秋瑾有关男女平权、女性自立以及女权革命与社会政治革命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以期对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形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秋瑾 近代新型女性 男女平权
  • 简介:德治思想,即“运用道德的政治手段实现政治的最终道德目的”是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中最终的价值归依。以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为切入点,考察殷周之际德治思想的构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德治思想的构建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殷商的神本文化——人的价值主体的缺失;用初的敬德保民——人具有了独立的价值主体;西周的礼乐文化——人的类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殷周之际统治阶级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与礼治,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标签: 殷周 德治思想 主体意识 类意识
  • 简介:<正>孟子(约公元前371——289年),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从总体上说,他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他倡导先验的性善论,认为人人生下来都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端”,四种道德萌芽(见《孟子·公孙丑上》,以下仅注篇名)。并且认为这四种道德萌芽是天赋予人的,只要人们善于发挥理性自觉,扩充“四端”,

  • 标签: 孟子 道德思想 唯物主义 水火 道德观念 齐都
  • 简介:在章太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道家思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其于1910年发表的《齐物论释》和《国故论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故论衡》之《原道》篇更是对道家思想之整体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总结。在《原道》篇中,章太炎肯定了道家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阐发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传承性特点,明晰了道家和墨家观点的差距,明确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原道》 章太炎 道家思想
  • 简介:受弗兰克意义治疗学的启发,本文尝试将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运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儒、道、佛的意义治疗分别体现为:儒家侣导孝梯人伦、仁义为教,提出了人伦教化的落实,井强调主体的自觉性:“我,就在这里”。道家尊道贵德、慈俭虚静、自然无为,开启了自然天地的奥蕴,并点示了场域的和谐性:“我,归返天地”。佛教强调悲智双运、涅Pan寂静、缘起性空,深化了意识层次的分析,并廊清了意识的透明性:“我,当下空无”。

  • 标签: 儒家 释家 道家 心性道德 意义治疗 心理辅导
  • 简介: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道德,第一次依据社会主义初期的实践阐述社会主义市场伦理文化。在苏联社会主义初期实施新经济政策改革中,列宁尤为重视恢复和发展市场关系,要求学会经商、文明经商,把国民经济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结合的基础上,生产和分配坚持同个人利益结合的个人负责的价值原则,依法治市与文明治市相结合,市场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等重要市场伦理思想,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伦理建设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资源。

  • 标签: 列宁 社会主义 市场伦理 文明经商 利益 责任
  • 简介:<正>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学》一书,以其透彻的实例、深邃的观察力,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家庭伦理的思想,给我们以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他提倡家庭中爱的启蒙和教育,坚决反对对人的冷漠无情和麻木不仁。他断定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个性,对人漠不关心会使心灵日趋空虚,必然导致道德堕落。在他的字里行间里,处处闪耀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对人的赞颂,体现着人道主义的巨大感化力量。他真挚地认为人的原则就是要以人的眼光来看待人,而心灵的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伦理思想 家庭教育 家庭成员 人道主义 心灵
  • 简介:青年马克思的价值思想十分丰富而且多变。这是因为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正是各种价值观念冲撞、反思并最终形成的一个阶段,再加上青年时代马克思便表现出的对知识和真理热切的渴望,使得他在这一时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价值思想 青年时期 青年时代 价值观念 真理
  • 简介:承继《易传》《中庸》圣人参天地的观点,荀子进一步提出君子可以总万物,从而丰富了儒家人与天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在荀子看来,君子有仁义、知通统类,从而能够总括、调理天地万物。君子总括万物的思想,涵摄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友爱的平等关系,从而可以兼容人与自然适度平衡、和谐发展,以达到彼此共生的人类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 标签: 总括 参天地 理物 贵全 不害伤 相有
  • 简介:"左派王学"是王阳明后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王阳明心学能够风靡大江南北,有赖于"左派王学"的传播、推广。"左派王学"进一步推动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张扬了个性。不过,一部分"左派王学"也逐渐突破了阳明心学的藩篱,滋生流弊。本文剖析"左派王学"伦理思想的特色,并揭示其对晚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 标签: “左派王学” 现成良知 狂禅 儒家伦理
  • 简介:管子之著作对法治思想的论述可谓卷帙浩繁,各种关于“道法”的追问亦由是而生。对管子之法伦理思想的探究,重现“缘法而致道”的法伦理图景,或许是理解管子之根基。“引道而入法”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根源,其规范性建构乃是管子为“以法治国”这一统治模式所设立的先决条件;“良法与民心”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要义,其道德性诉求乃是管子所推崇之“法制模式”的应然标准;“至道与宝用”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功效,其现实性作用乃是管子所宣扬的“国道盛行”之目标为君王臣民所带来的实然福祉;“严法与教化”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形式,其明晰性结构乃是管子推崇的“赏罚明晰”之理念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制度。

  • 标签: 管子 法治
  • 简介:<正>在任何一部社会学思想史或社会学理论教科书中,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EmileDurkheim,1858—1917)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提到杜尔克姆对社会学理论的杰出贡献,人们往往专注于这位“实证社会学先锋”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宗教社会学和社会劳动分工论,却很少有人对他的道德社会学学说进行系统的研究。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领域,从来没有一位社会学家象杜尔克姆那样,对困扰着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道德问题作过如此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对贯穿在其主要著作中的道德社会学思想作一客观和科学的评析,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两个文明建设有所启示。

  • 标签: 杜尔克姆 道德社会学 社会劳动分工 社会事实 道德规范 自杀论
  • 简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勤于著述,涉猎广博,其思想学说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实践性、批判性与前瞻性。学界已从不同的视角对黄宗羲的思想学说进行了研究,但鲜有学者研究其对阳明学派伦理思想的诠释与修正,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揭示黄宗羲对儒家心学伦理思想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 标签: 伦理思想 思想发展 阳明学派 黄宗羲 心学 诠释
  • 简介:继《宋代理学伦理学思想研究》《元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产生很好的反响后,陈谷嘉教授的新著《明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于2015年10月在湖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明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书稿完成于陈教授八十华诞之际,是承续前两部理学伦理思想研究专著,可谓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第三部曲",实为难得。

  • 标签: 理学伦理思想 陈谷嘉 宋代理学 湖南大学出版社 伦理学思想 明代理学
  • 简介: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环境。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中,对于友爱的研究占据重要篇幅。亚里士多德从个体德性生活视阈出发,从与城邦共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视角拓展了柏拉图的友爱概念,并且提出了友爱的三种性质,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这三种友爱为我们对友爱的理解与人际和谐的追求从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的境界和要求,它有利于我们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对于促进我们主动关爱他人、对家庭亲情关系的现代理解、社会交往中实现最大限度的“正义的回报”等方面有着极其有益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友爱 德性 人际交往 人际和谐
  • 简介:在西方伦理思想中,"勇"存在三个层面的意蕴:一是作为自然德性的勇;二是作为道德德性的勇;三是作为诸美德的一般核心要素的勇。作为自然德性的勇述说的是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特质以及行为方式;作为道德德性的勇,还具有理性与正义的内涵;勇不仅是一种特定的道德德性或德目,而且是道德心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由之成就各种道德德性的道德勇气,是弥合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断裂的一个桥梁。

  • 标签: 自然德性 道德德性 道德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