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日益巨大,在知识分子尚是我国工人阶级中的小部分的今天,如何认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政治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对我国现今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的看法,我们党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是否具有深厚的执政基础和合法性.本文从开掘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出发,逻辑地推导出市场经济机制是现今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从而得出,在当今中国,推动和完善市场经济,就是推动生产力,这种推动力量就是先进生产力.由此在新情况下坚持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老话"中发掘了新意,开拓了新境界;并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实事求是地肯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这场巨大变革中的作用.

  • 标签: 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先进生产力 工人阶级 农民 社会发展规律
  • 简介: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探索,是李达经济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李达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为主线,以帝国主义侵入为标志,围绕着帝国主义侵入前即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的性质、帝国主义侵入后中国近代经济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等问题展开论述,清晰地勾画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态,正确地评估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李达在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探索过程中,有力地驳斥了托陈取消派、新生命派、动力派的错误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坚持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研究方法和广义经济学的立场,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

  • 标签: 李达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化
  • 简介:经济特区在40年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新生事物,它经历了各种压力和阻力。每次风浪关头,邓小平都站出来给特区信心,推动经济特区坚定前行。

  • 标签: 经济特区 邓小平 改革开放 新生事物
  • 简介: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和国内日益复杂的阶级斗争,如何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如何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如何夺取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胜利?这些问题成为了毛泽东思考的主题。针对这些困难,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结合解放区的革命实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经济哲学,有力地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经济状况,为最终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其革命战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时期 经济哲学
  • 简介: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正确地指出:“从古至今,经济民族主义对国家权力和独立性的奋斗目标始终是压倒一切的。只要国家体系存在,经济民族主义就会对国际关系施加重要影响。”即使在全球化进程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加快的世纪之交,虽然国家的作...

  • 标签: 经济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全球化进程 后发展国家 跨国公司 文化民族主义
  • 简介:以科技促发展──邓小平科技发展观简论李东,王妍“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①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他一贯坚持的以科技促发展的伟大思想。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的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呢?发展与科学技术是怎样一种关系?认真研究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

  • 标签: 科技发展观 科学技术 《邓小平文选》 促发展 邓小平同志 科技体制
  • 简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一大批学者从理论上积极探索,为我们的实践道路扫清了障碍。刘诗白作为我国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者之一,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先驱之一,他还为推进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改革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 标签: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 简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这一论述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发展观对于合理正确应用科学技术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

  • 标签: 科学技术 科学发展观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 简介: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党和国家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发布为标志,实践着“两个基本方略”,即以加强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方略”和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方略”。前者是应对知识化的全球竞争新挑战的科学抉择,后者是追求发展的知识化与人民化相统一的科学抉择。两个基本方略的统一,蕴涵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的实践创新。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科技发展观 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普及
  • 简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决定人的发展向度和发展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引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又分别从人的劳动及潜能的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以及“每一个人”的发展等多重向度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包含着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本意蕴,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发展宗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南。

  • 标签: 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价值指向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用西方经济学进行解释,因此能否结合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平台上形成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作为理论经济

  • 标签: 经济改革 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 西方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经济发展
  • 简介:1998年习近平同志撰文指出“高度资本化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继而详细阐述了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这一观点的理论贡献在于: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过程中,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成就”并体现“中国特色”,批判当前中国的发展成就是在“西方话语”指导下取得的错误认识;深入澄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继承经典马克思理论对西方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驳斥市场经济“中性论”等错误观点;最终,基于近30年的发展实践,总结“中国话语”为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的理论贡献。

  • 标签: 资本 市场经济 中国话语
  • 简介:发展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极为重要的新课题。作为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高等学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应切实加强对知识经济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培养能够担当得起21世纪社会重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一、知识经济带给高校人才...

  • 标签: 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生产 自学能力
  • 简介:成渝铁路经济带是以成渝铁路干线为发展轴线,以铁路沿线主要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以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撑而形成的具有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的带状经济发展区域。成渝铁路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邓小平领导兴建成渝铁路奠定的坚实基础,得益于西南铁路建设发展提供的强大保障,得益于国家实施西部战略规划带来的重要机遇。探析邓小平成渝铁路经济带的战略思想,对打造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发挥铁路干线对沿线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成渝铁路经济带跨越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成渝铁路经济带 增长极 铁路梦
  • 简介:西方经济学者论如何矫正市场失灵胡代光众所周知,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学说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没有市场失灵的假定前提条件下的。然而,当存在垄断、外部效应、公共品、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时,“看不见的手”的显著的效率特性就会被破坏,即市场并不总会达到其完美理...

  • 标签: 市场失灵论 公共品 西方经济学 负外部效应 信息不对称 资源配置
  • 简介: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经济复兴”概念。中国经济复兴思想导源于丰富多彩的近代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同时受到国际冷战格局下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强烈影响。中国经济复兴构想的核心是要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经济复兴构想并非追求历史辉煌的简单重现,而是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价值意蕴。同时,这一意蕴潜藏着政治理想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诉求,双重目标相互缠绕的思想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经济复兴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