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老年骨折患者不断增多,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却一直没有定论。虽然骨折的治疗原则在于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骨骼质量及骨折类型的特殊性,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医疗水平、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提高,老年骨折的治疗理念日趋成熟、多样,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等。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老年骨折的认识,总结临床经验,本文对老年骨折的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据骨折分型、移位情况,采用适合的手术入路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5例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盆正位、特殊位、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骨折分型、移位情况。根据骨折分型选择手术入路,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选择Kocher-Langenbeck手术入路治疗17例,髂腹股沟手术入路6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手术时间平均(2.5±0.8)h,平均住院时间(7.8±1.4)d,术后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骨折复位效果按照Matta放射评估标准评估解剖复位16例,满意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复位满意率96%,优16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5%。结论根据骨折分型、移位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时机,采用正确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固定,是手术治疗骨折的关键。

  • 标签: 髋臼骨折 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影响骨折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40名骨折患者,随机将这14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的70名患者进行保守治疗,而对观察组的70名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复位质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对照组的70名患者中复位质量非常好的有30例,良好的患者有14例,治疗效果较差的有26例;观察组的70名患者中复位质量非常好的有62例,良好的有3例,较差的有5例,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复位质量、患者的年龄、手术时机是影响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髋臼骨折 手术治疗 影响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65-01
  • 简介:摘要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其生理作用为连接躯干和下肢。是人体力学传导、维持正常活动的重要结构,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发生骨折后对其做出迅速明确的分型诊断及相应处理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骨折分型方法复杂多样,许多传统分型方法存在难以理解、不能直观反映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和不能决定治疗、指示预后等不足。笔者重点对传统骨折分型方法进行梳理,对近二十年新提出的分型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客观阐述其优缺点,以期能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骨折的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 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骨折22例,手术入路采用Kocher—Langenbeck切口8例,Smith—Petersen切口4例,髂腹股沟切口6例,扩大的Smith—Petersen切口2例,前后联合切口2例。结果22例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ri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5例,良3例,差4例,复位优良率为81.8%(18/22),根据MerledAubigne的临床评定标准:解剖复位者疗效优良率为13/15,复位良者2/3,复位差者1/4。结论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临床手术疗效的关键,正确选择切口、正确放置钢板和置入螺钉,是提高复位质量的关键。

  • 标签: 髋臼 骨折 内固定器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陶瓷头对陶瓷和陶瓷头对聚乙烯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6例,分别按照髋关节置换术方式不同分成陶瓷-陶瓷组76例,陶瓷-聚乙烯组8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Harris评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2~58个月,随访平均时间(26.35±579)个月;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任何感染、脱位、神经损伤以及骨折等不良并发症;陶瓷-陶瓷组患者Harris术前、末次随访评分分别为(41.28±3.50)分、(90.86±3.67)分,陶瓷-聚乙烯组患者Harris评分术前、末次随访分别为(41.35±3.58)分、(88.89±3.36)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无法获得统计意义,P<0.05。结论陶瓷头对陶瓷和陶瓷头对聚乙烯髋关节置换术均能获得良好治疗效果,而且差异不明显,但远期预后需进一步研究、随访。

  • 标签: 陶瓷头对陶瓷髋臼 陶瓷头对聚乙烯髋臼 髋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1998~2005年间共收治45位年龄超过60岁的骨折患者,其中2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距受伤时间不到2周,平均7d。术后常规给予抗凝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按康复计划进行恢复性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本组随访1.5~7年,平均4年;最后随访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组Harris评分为69~84分,平均79分,优良率为57%,伴有较高的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股骨头骨坏死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5~90分,平均84分,优良率为80%,仅有杯轻度移动(〈4mm),无假体松动、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骨折可以取得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更好的稳定性,术后恢复快、功能质量高,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髋臼 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骨折的流行病谱也发生了改变,老年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升高。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上应遵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但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的改变及骨折的固有特点,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技术上的进步使得老年骨折的治疗具备多种选择,个性化治疗需求日益突出。为提高骨科医师对老年骨折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老年骨折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和总结。

  • 标签: 髋臼 骨折 治疗 老年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明显移位骨折的手术适应症、手术入路、内固定材料。方法对30例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0例患者获得6个月至36个月随访,优18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0%。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明显移位的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骨折 重建钢板 内固定
  • 简介:骨折是累及关节面的创伤,既往大都是采取传统的保守治疗.随着近代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此类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疗效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 标签: 髋臼骨折 切开 复位 内固定 CT X线片
  • 简介:摘要近年来老年骨折患者不断增多,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骨骼质量及骨折类型的特殊性,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骨折的治疗原则在于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目前经皮螺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方法均被用于老年骨折的治疗,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就老年骨折的特点和手术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骨折手术治疗的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索第二髋关节与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观察周围旋转和周旋转联合转子间外翻截骨治疗发育不良15例15,术前、后X线片影像变化。A组发育不良15例15,测量马蹄角,计算平均值计算术前、后角度差平均值。B组正常10例10马蹄角做对照。结果髋部截骨术使马蹄角与头赘相关节-启动第二髋关节。马蹄角均值:A组术前30.80±3.93°,术后19.27±1.58°,术前、后角度差11.53±3.74°。B组20.00±1.77°。A组术后与B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A组术前与A组术后和B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圆形股骨头、马蹄角〉23°,行周围前外侧12°旋转截骨术椭圆形股骨头、马蹄角﹤23°,行转子间外翻30°截骨术椭圆形股骨头、马蹄角〉23°,行联合截骨术。

  • 标签: 第二髋关节 截骨术 髋臼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盆及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骨盆及骨折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31例骨折按AO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选用适当的手术入路。结果骨盆及骨折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及早期的功能煅练,无畸形愈合,术后随访8~24个月,效果满意。结论对骨折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手术方法可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横形伴后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组9例横形伴后壁骨折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21~63岁,平均32.4岁,术前常规摄髋关节前后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片,CT平扫和三维重建,并在模型上标出骨折线的走向。采用Kocher—Lan—genbeck切口显露后柱及后壁,先复位横形骨折部份,用螺丝钉和钢丝固定,再复位后壁骨折块,用重建钢板固定。术后功能锻炼。结果本组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8个月,平均25月。按Matta标准,在3个Judt位x线上骨折解剖复位者7例,满意复位者2例,不满意复位者0例。术后疗效评价按美国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标准,本组优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螺丝钉纲丝维持和稳定已复位的横形骨折块位置,以便用重建钢板固定,手术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术前好的影像学资料和充分的准备对手术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 标签: 髋臼 骨折 内固定器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Judet—Letournel分型系统在不同横行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共13例横行骨折患者,其中B1.1型2例,B1.2型4例,B1.3型7例;修正因子a1有4例,a2有2例,aL3有5例,a4有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的有3例,Koeher—Langenbeek入路有6例,前后联合入路有4例。术后通过Matta’s标准评分评价影像学结果,用改良Merled’Aubigne评分评估临床结果。结果平均32个月随访证实本组患者所有的骨折达到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7.3周。解剖学复位7例,复位欠佳4例,复位差2例。修正因子a1/a2患者中解剖学复位83.3%,修正因子a3/a4患者为28.6%。临床评分平均15.3,9例(69.2%)满意;4例(30.8%)不满意。7例解剖学复位者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横行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横行骨折的水平及倾斜度、移位程度和旋转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后壁骨折。改良Judet—Letournel分类结合了传统解剖学分类和AO分型在预后评估上的优点,对于横行骨折手术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髋臼 骨折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折的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方法和如何提高疗效。方法对40折进行手术切复位内固定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大部分在伤后3-10天内手术,前方路人10例,后侧人路22例,前后联合人路8例;单纯后壁骨折采用加压松质骨螺钉固定,对前后联合人路者施以前重建钢板及钢丝、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40例均获得5~63个月的随访,平均2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1例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1例发生股骨并没有缺血性坏死,2例发生坐骨神经损伤。结论对有移位的骨折,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髋臼骨折 内固定
  • 简介:骨折是骨盆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是高能量创伤的结果,移位的骨折造成与股骨头关节软骨之间的不适合,容易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如果在畸形位愈合,会造成患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肢体长度的改变。对于大多数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恢复关节正常结构,最大限度恢复病人肢体功能。该病好发于青壮年,常伴有全身多发损伤,治疗和护理中要有全面的计划;同时骨折也属于关节内骨折,所以要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病人手术后住院的一段时间是康复锻炼的黄金时间,要求护士和医生密切配合,指导并帮助病人进行术后功能锻炼。

  • 标签: 髋臼骨折 康复护理 骨折病人 复位术后 创伤性骨关节炎 全身多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