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跨弓状缘四方区解剖钢板,探讨其在复杂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跨弓状缘四方区解剖钢板治疗18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9.6岁(范围,27~62岁);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3例(累及四方区),T形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双柱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d(范围,5~14 d)。患者术前均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充分了解骨折形态。手术均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并使用跨弓状缘四方区阻挡钢板进行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摄标准前后位及Judet位骨盆X线片、CT+三维重建,按照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130 min(范围,100~200 min);术中出血量560 ml(范围,400~900 ml);跨弓状缘四方区解剖钢板术中均无需额外塑形,均顺利完成手术。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范围,6~15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骨折复位按Matta评分标准评分,其中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3.3%(15/18)。末次随访时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5.8分(范围,12~18分),其中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1个月后好转;余无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跨弓状缘四方区阻挡钢板可以同时固定前后柱及四方区,解剖型设计,无需塑形,安全性好,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盆CT及三维重建图像测量横韧带(TAL)的解剖学前倾角,以明确其是否可以作为杯前倾角安放的参考。方法研究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骨盆CT三维重建且无明显骨性解剖异常的成年人共87例(174),其中男49例(98),女38例(76)。通过三维重建图像测量TAL解剖学前倾角,比较性别、左右侧别及年龄差异,统计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测量解剖学前倾角,比较其与横韧带之间的差异。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比较性别及侧别间差异,应用单向方差分析比较年龄组间的差异。结果解剖学前倾角的均值为(22±4)°,性别之间(t=-1.491)及侧别组间(t=-1.5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L解剖学前倾角均值为(18±5)°,性别之间(t=-0.319)、侧别之间(t=-1.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 =0.828,P>0.05),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为98.85%。TAL解剖学前倾角小于解剖学前倾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9,P<0.001)。结论在无发育异常患者中,TAL可以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杯前倾角安放的参考。

  • 标签: 髋臼 韧带 成像,三维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 简介:摘要骨盆、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损伤后骨折类型复杂多样,其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的棘手难题,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对骨盆的研究从骨折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使骨科医师对骨盆、骨折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在诊治理念、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决策、内固定器材与微创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有效降低严重骨盆、骨折的病死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了我国创伤骨科的整体水平。笔者对骨盆、骨折治疗理念、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进行述评,旨在与骨科同仁分享当前主流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手术治疗策略。

  • 标签: 骨盆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老年骨折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并评价基于此分型进行顶压缩或移位骨折复位的效果及术后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骨盆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合并顶压缩或移位的老年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为65~78岁,平均71.5岁。按冠状位CT对其顶压缩或移位进行分型,以顶骨折线为界将顶分为内外侧,A型(3例):顶整体移位;B型(8例):顶内侧压缩;C型(4例):顶内外侧均有压缩或移位;D型(5例):顶粉碎性骨折,内外侧之间有嵌顿骨块。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复位方法:A型骨刀截骨复位;B型顶棒顶压复位;C型首先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然后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D型骨折首先处理嵌顿骨块,然后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最后如果外侧移位则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所有患者均应用钢板、螺钉固定。评价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及患肢功能。结果术后CT检查有18例患者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例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7个月(18~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3~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分(70~100分)。4例患者最终行髋关节置换术。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但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结论老年骨折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对顶骨折复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髋臼 骨折 臼顶 CT分型 老年人
  • 简介:摘要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其生理作用为连接躯干和下肢。是人体力学传导、维持正常活动的重要结构,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发生骨折后对其做出迅速明确的分型诊断及相应处理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骨折分型方法复杂多样,许多传统分型方法存在难以理解、不能直观反映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和不能决定治疗、指示预后等不足。笔者重点对传统骨折分型方法进行梳理,对近二十年新提出的分型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客观阐述其优缺点,以期能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骨折的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 分型
  • 简介:摘要近年来老年骨折患者不断增多,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骨骼质量及骨折类型的特殊性,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骨折的治疗原则在于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目前经皮螺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方法均被用于老年骨折的治疗,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就老年骨折的特点和手术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骨折手术治疗的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老年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导航装置在骨盆骨折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4月 ~2020年 1月期间,我院就诊的 20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 10例)和观察组( 10例)。所有患者均行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导航装置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盆、术后恢复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骨盆、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骨盆骨折微创手术中应用导航装置,能有效提升固定效果,提升骨盆、恢复情况,值得各大医院进行推广。

  • 标签: 导航装置 骨盆腔髋臼骨折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体前柱和后柱的硬度分布特征,探索骨硬度分布的科研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所用两男一女3具标本均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选取3对前后柱样本,取出全部髋骨后剔除软组织,运用微型台锯将髋骨分割为前柱和后柱,后用高精慢速锯将前后柱切割成若干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后用砂纸打磨。使用维氏硬度仪测试骨组织切片不同解剖区域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硬度值。本研究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研究在人体前柱和后柱随机切取骨片,代表了前后柱纵向的不同位置,测量共计450个有效值,3个样本前柱总体硬度范围在18.9~33.8 HV,均值(25.2±3.1)HV;后柱硬度范围在23.1~39.1 HV,均值(31.9±3.8) HV。男性捐献者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8.8~33.8 HV及23.1~39.1 HV;女性捐献者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9.4~33.8 HV及24.6~38.9 HV,所有标本中后柱平均骨硬度值均大于前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2、4.724、5.487,P<0.01),研究数据表明男性和女性前柱与后柱均存在硬度分布差异。结论人体前后柱骨硬度值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均为后柱骨硬度大于前柱。骨硬度值的研究可为骨折内植物的置入位置、置钉长度及方向等提供参考,同时为研发符合人体梯度弹性模量的内植物及骨盆假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标签: 髋臼 硬度 骨骼 成像,三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骨科手术治疗后壁骨折的临床成效。方法 依照随机数表将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74例后壁骨折患者分成两组展开研究,普通组和研究组,普通组运用传统治疗,研究组基于此采取骨科手术诊治,对比两组治疗临床效果以及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其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普通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骨科手术 髋臼后壁骨折 临床成效
  • 简介:摘要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骨折的手术治疗是骨科领域最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折患者逐年增加,其预后出现新的特点。为了缩短初学者对骨折的学习曲线,有效规避骨折治疗的陷阱,预测骨折术后髋关节炎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合骨折的最新文献,对骨折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进而确定骨折内固定术后早中期转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危险因素,提高创伤骨科医生对骨折预后因素的认识,为骨折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 标签: 髋臼 骨折 预后 影响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假体周围骨折(acetabular prosthesis fracture, APF)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发现不及时、处理不恰当,则可能引起手术失败,需再次手术。内陷骨折是假体周围骨折的一种,本文结合我院2019年10月的一例内陷骨折病例,探讨THA术中内陷骨折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 标签: 髋关节 置换 术中 髋臼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 CT及 DR平片诊断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骨折患者 56例为对象,为患者分别进行螺旋 CT扫描和 DR平片摄影,比较螺旋 CT及 DR平片诊断骨折类型及伴发征象的符合率以及诊断骨折的灵敏度。结果:螺旋 CT诊断简单和复杂骨折类型、腔内骨碎片及关节囊肿的符合率高于 DR平片,诊断骨折的灵敏度高于 DR平片, P< 0.05。结论:骨折的患者采用螺旋 CT的诊断价值高于 DR平片,而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实际应用中可考虑联合应用。

  • 标签: 髋臼骨折 螺旋 CT DR平片 符合率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天玑"机器人辅助治疗的31例骨折患者资料。男27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2.3岁(17~71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5例,横形骨折12例,横形伴后壁骨折2例,T形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9.0 d(2~21 d)。23例患者采用经皮内固定术,8例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患者的螺钉固定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ICU使用率、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31例患者平均置入螺钉1.9枚(1~5枚),手术时间平均为3.3 h(1.0~8.5 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98.7 mL(20~2 000 mL),异体输血量平均为77.4 mL(0~800 mL),自体输血量平均为56.5 mL(0~800 mL),并发症发生率为9.7%(3/31),ICU使用率为29.0%(9/31)。住院时间平均为6.0 d(1~23 d)。2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4.2个月(6~65个月)随访,2例失访。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平均为16.7分(12~18分);Majeed评分平均为85.4分(60~100分),其中优18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6.2%(25/29)。结论骨科机器人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准确定位螺钉的安全通道,并辅助安全置入通道螺钉,实现骨折的微创固定,效果良好。

  • 标签: 手术机器人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8年3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诊治的12例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为24~80岁,平均49.6岁。参照髋关节前脱位Epstein分型及Letournel-Judet前柱骨折分型,对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归纳出一种分型系统,共分4型:A型1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骨折线涉及髂骨翼;B型4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骨折涉及髂前下棘;C型5例,髋关节耻骨脱位,骨折涉及整个前壁;D型2例,髋关节闭孔脱位,骨折仅涉及前角区。骨折保守治疗5例,手术内固定治疗6例,一期关节置换1例。分析各型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及功能结果。结果1例A型骨折为不典型高位前柱骨折,4例B型、3例C型、2例D型骨折为不典型前壁骨折。10例患者获平均17.2个月(3~46个月)随访,1例失访,另1例关节置换患者未纳入随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功能:1例A型患者手术复位差,功能结果差。1例B型患者手术复位满意,功能结果为优;保守治疗及手术复位差各1例,功能结果均为差。C型患者手术复位满意3例,功能结果满意2例,差1例(并发Brooker Ⅳ级异位骨化);保守治疗1例,复位及功能结果均差。2例D型患者保守治疗,骨折复位差,功能结果均满意。结论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为一特殊类型损伤,可分为4型:A、B、C型需选择恰当手术入路复位固定骨折,D型髋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可保守治疗。

  • 标签: 髋臼 骨折 髋脱位 分型 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月至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 8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将其分为 60-70 岁组, 71-80 岁组,每组患者各有 40 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比较伤前及术后 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 (FRS)以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 (EQ-5D)评分 。结果 60-70 岁组髋关节优良率为 95.00% ,明显高于 71-80 岁组的 7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60-70 岁组患者治疗后 FRS 及 EQ-5D 评分较 71-80 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 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年龄较轻的患者手术效果更加。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老年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骨折的手术目标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以满足髋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血栓形成、肺炎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近10年来,微创治疗理念发展迅猛,骨盆通道螺钉概念作为一种微创精准内固定方式,在临床中广为应用。其中包括下方通道螺钉。下方通道是在髋关节内侧,经过前柱及后柱并且平行于骨盆四边体的一条通道。下方通道螺钉是平行四边体螺钉技术和骨盆通道螺钉技术的结合,应用于骨折中伴有前后柱分离的骨折类型。相关影像解剖学研究发现超过90%的人群存在可以安全置入5 mm螺钉的下通道,并根据CT扫描数据描述了其进针点、角度、通道形态,并在体外力学研究中证实下方螺钉可大幅增强整体内固定的强度。临床应用验证了其临床技术的可操作性,患者良好的结果同时证明了下螺钉的应用价值,并衍生出逆行下方螺钉技术。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