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析在血管介入栓塞术中护理时,对脑动脉患者施以可视化围术期护理的价值。方法:选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脑动脉病例75例,均行血管介入栓塞术,随机数字法分2组,实施不同护理,对比并发症率,NIHSS和VAS评分。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NIHSS和VAS评分降低(P<0.05),并发症率低(P<0.05)。结论:在血管介入栓塞术中护理时,对脑动脉患者施以可视化围术期护理是有效果和价值的。

  • 标签: 血管介入栓塞术 脑动脉瘤 可视化围术期护理 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在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8例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护理风险管理策略。经过统计分析,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漏、肾动脉闭塞、感染、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3.45%、0、6.70%、3.45%,而对照组则为6.70%、3.45%、10.34%、10.34%。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28.29±2.54小时和6.97±1.32天,对照组则为34.35±2.62小时和8.45±1.56天,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79.31%,两组间这个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在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围术期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并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策略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并发症发生率 下床活动时间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腹主动脉起病隐匿,前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同时病势凶险,严重时可破裂危及病人生命,回顾一例2022年7月入院以四肢乏力为首发表现腹主动脉术后好转出院的病人,总结对其术前术后的护理流程,分享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经验,现将病人治疗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这项研究的目标是分析系统化的照顾措施如何改善动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生活品质、精神健康以及其可能的并发症。方法 研究运用了前沿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把120名aSAH病人随机地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了全面的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接受了标准的护理。结果 尽管两组的并发症发病率相似,但是实验组的病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健康明显超过了对照组。结论 aSAH病人的整体照护措施能够明显提升其生活品质与精神健康,同时,它还可能对降低并发症的出现产生正面影响。这些研究结果突出了将整体照护措施融入aSAH病人的照顾过程的关键性。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系统性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联合尼莫地平对脑破裂动脉介入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于2020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破裂动脉介入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实施腰大池置管引流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流速度、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d、14d动脉血流速度、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40.00%(P<0.05)。结论:相比较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治疗,应用腰大池置管引流联合尼莫地平对脑破裂动脉介入患者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情况,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腰大池置管引流 尼莫地平 脑破裂动脉瘤介入患者 脑血管痉挛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翼点入路手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动脉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于2020年10月-2023年12月时间段收治的脑动脉破裂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与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与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动脉破裂出血患者使用翼点入路手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有助于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翼点入路手术 尼莫地平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住院时间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积水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于2023年01月至2024年01月接收74例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积水患者,按护理方式设为常规组(辅以常规护理配合,37例)、试验组(辅以预见性护理配合,37例),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治疗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比常规组少(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比常规组短(P<0.05)。结论: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积水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的效果。方法:以2022年1月-2024年5月为数据截取区间,遴选其中本院收治100例大脑中动脉患者,采用奇偶数字为分组策略,将上述样本归入不同组别(n=50),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完全闭塞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良好率。结果:观察组完全闭塞率90.00%和对照组的92.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动脉破裂、感染、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总发生率6.00%更低(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90.00%更高(P<0.05)。结论: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介入栓塞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预后情况相对更好。

  • 标签: 大脑中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介入栓塞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准护理对脑动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脑动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精准护理。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结果:对比两组情绪状态、睡眠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将精准护理应用于脑动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有利于改善情绪状态,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精准护理 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生活质量 情绪状态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的因素、细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的存在,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未感染组159例。神经外科手术后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的单中心分析,记录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并使用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后脑脊液漏、手术频率、内置管引流和手术时间。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到180株病原菌,其中71.88%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余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的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敏感,对氨曲南和环丙沙星完全耐药。对于美罗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是敏感的,而鲍曼不动杆菌仍然具有耐药性。两者对其他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的耐药性为100.00%,而对一般抗生素耐药性较高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为0。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术后脑脊液漏、导管引流、手术时间、手术频率等。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致病菌对一般药物具有耐药性。

  • 标签: 神经外科 术后 颅内感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对神经外科手术后的影响,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12例接受单纯静脉药物治疗;17例接受鞘静脉注射治疗;11例患者接受腰大池引流和鞘注射治疗。结果:共治愈38例,治愈率95.00%,死亡1例,占2.50%,主要与患者重症难治性感染合并肺部感染出血有关。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的过程中,应用该方法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治疗方法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千秋。因此,鞘注射抗生素是首选,也是一种安全的用药方法。

  • 标签: 神经外科 术后颅内感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损伤及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60例脑损伤及血肿患者,并随机分成常规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进行对比试验,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结果:常规组治愈率60.00%,对护理的满意率73.33%;实验组治愈率83.33%,对护理的满意率93.33%。结论:临床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脑损伤及血肿的预后,辅助提升疗效,能够令患者及家属满意,有临床普及价值。

  • 标签: 脑损伤 颅内血肿 临床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神经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切除病变的临床效果,以评估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量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神经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比较两组阳性率、取样量、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病理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切除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神经内镜 立体定向技术 颅内病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间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均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各有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比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更为明显,比对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前焦虑情绪。

  • 标签: 颅内肿瘤 术前焦虑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压监测是评估和治疗压增高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压监测的护理操作规范,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和临床实践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套标准化的护理操作流程,包括监测设备的使用、数据的准确记录、以及对患者状况的密切观察。此外,本文还强调了护士在压监测中的专业角色,以及持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

  • 标签: 神经外科 颅内压监测 护理操作 标准化流程 患者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综合护理应用在感染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56例,根据护理方案分组。常规组应用传统护理,实验组结合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与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躯体、认知、角色以及社会功能显著高于常规组,<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0.05。结论:综合护理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的康复效果,能够明显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感染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围术期流程化护理干预对腹主动脉患者术后恢复、负性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至2023年11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腹主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围术期流程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主动脉患者术后恢复、负性情绪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肠蠕动恢复、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SAS、SDS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腹主动脉患者给予围术期流程化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围术期流程化护理 术后恢复 负性情绪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患者术后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科2023年5月至2023年11月诊治的30例肿瘤术后便秘患者,通过电脑系统随机分组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心理干预、腹部按摩、热敷腰骶部背踰穴﹑触摸护理等),统计对比便秘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便秘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B组便秘发生率(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术后受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影响易发便秘,通过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后,可有效降低便秘发生率,改善其生存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肿瘤 便秘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