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荆门方言的“没得”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的动词“没有”的语法意义基本相当。但凡“没得”后带宾语的,其句末带语气词“得”,构成“没得+宾语(O)+得”格式,这是荆门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荆门话的“没得”不作否定副词,也不用“没有”作否定副词,而用“没”。“没得”的“得”据文献考为“有”。语气助词“得”主要表示事实的已然性、可信性,或表示根据以往的事实,预测和推断出相应的后果或结论,表否定的语气十分强烈。

  • 标签: 荆门方言 “没得”
  • 简介:文章从历史的、地理的、各民族关系的角度对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作了一定的探讨.

  • 标签: 青海 汉语 方言
  • 简介:阳高民歌独特的艺术特征源于阳高方言的沃土,本文试从“方言学”的角度,分析阳高民歌中声母、韵母的特点以及字调对旋律的影响,探索阳高民歌和方言之间的联系。

  • 标签: 阳高 阳高民歌 阳高方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普通物质名词。它具备一般名词的语法特点,在句子中,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它的构词能力很强,能与别的名词融合成许多偏正式结构的新名词,如“水牛、水兵、水泥、水车”等,仅《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的这类词,就有一百多个。它与某些词组合,可以构成ABB式结构的形容词,如“水灵灵、水汪汪、水淋淋”等。它还能与别的词组合成不少成语,如“水到渠成、水落石出、水中捞月”等。有时,它可作量词,如“这张被子洗了几水”,“几水”即几次;不过这种用法并不多见。以上,只是“水”在普通话中的用法。考察长沙方言中的“水”,它却有些不同的特点。1、作动词和形容词。在长沙方言中,常有下列两组不同的话:

  • 标签: 长沙方言 普通话 形容词 历史悠久 现代汉语词典 语法特点
  • 简介:<正>杨雄《方言》的语言学价值在于:扬雄用它记录了当时人民大众口里活的语言,并在搜集、核实大量的方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方言的语音和词汇进行系统描写,指出其异同,然后又将古语与今语对照,探讨其延续与变革。这是一种极具意义的描写词汇学和历史词汇学的工作。本文拟据《方言》一书的材料,阐发《方言》在这两方面所蕴含的价值。

  • 标签: 《方言》 秦晋 三题 复音词 方言词 二字组
  • 简介:本文论述了粤语方言字的产生及造字方法,并就粤语方言字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粤语方言字 问题 规范化
  • 简介:戴不凡同志在其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的各项理由中,方言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内证”。他列举了《红楼梦》运用南方方言的二十例,来证明《红楼梦》原是个难改吴侬口音的人写的。这二十例中有诸如“惫懒”、“狼抗”、“物事”、“黄汤”、“齐整”、“痴子”等语。似乎找着了这些属于南方方言的词语,便有了可以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的硬证。

  • 标签: 南方方言 《红楼梦》 作者 著作权 曹雪芹 否定
  • 简介:《洛阳市志·方言志》的编纂出版,填补了洛阳地方志的空白,为洛阳方志事业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同时,该志的编写也引发了有关方言志编修理论的诸多思考。统观全国的方言志编写状况及其理论的研究,尚未发现有完全成熟的理论构架,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对《洛阳市志·方言志》的编修实践及编后思考,也许会对方言志的编写理论的建构有所裨益。

  • 标签: 言志 空白 方言 理论构架 建构 洛阳市
  • 简介:在人类社会中,每个国家都有各自通用的语言,而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也有各自不同的方言。有意思的是,在动物世界里,同一种类的动物,由于生活地区不同,也有各自的方言

  • 标签: 动物世界 方言 人类社会
  • 简介:摘要义乌方言独居地方特色,是吴语方言的一种。而义乌除了声调、发音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义乌地域分布中也有着自已的语言文化。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义乌方言文化的地域色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标签: 义乌方言 语言文化 十八腔
  • 简介:七个主要方言区的分布福建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一是与江河的流域有关。唐宋期间这些方言形成后.福建境内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现有的方言分区和唐宋的州、军,明清以来的府、道大体是相应的。又因为在丘陵地带.人们的聚落总是沿江河分布的.现有的方言分区又和省内几条主要江河的流域大体相当。

  • 标签: 福建方言 方言分区 行政区划 方言区 江河 丘陵地
  • 简介:一、四邑方言的起源四邑是一个历史概念,原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个县。清雍正十年(1732年),新会县和开平县划地置鹤山县后,人们仍将其与鹤山合称为一邑。1951年1月12日,划出新会县的江门镇成立江门市。1983年6月,江门市实行市领导县新体制,增辖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五县后,才将“四邑”改称为“五邑”,但时至今日,在旅外华侨、港澳同胞中,有些老人仍习惯将“五邑”称为“四邑”;

  • 标签: 方言 1951年 开平县 江门市 历史概念 港澳同胞
  • 简介:“得”读作[ta?^→43],苏州话的“得”用法上跟北京话“得”大同小异。所以,其本字的资格是不用怀疑的。我们把“得”分为两个:“得1”和“得2”。二者的差别有三条:

  • 标签: 苏州方言
  • 简介: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近二十年来宿迁方言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关注宿迁方言中差异的现状。其次,对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分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最后,总结相关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 标签: 宿迁方言 中原官话 江淮官话 综述
  • 简介:绩溪民俗词是绩溪民俗历史发展和绩溪方言历史演变的产物。绩溪民俗词是绩溪民俗事象在方言中的反映,是绩溪方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绩溪方言区别于其它方言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绩溪民俗 绩溪方言 绩溪民俗词
  • 简介:闽东方言韵书《戚林八音》和《加订美全八音》收录闽南通行俗字"■",此字在现代闽南方言经常使用,而字形未见于《康熙字典》,最早的出处待考,明清闽南戏文资料为我们提供文献依据。学界考定"■"的本字意见不一,或作"娶"和"挈",或作"曳"。戏曲文献用字往往只为了记录音读,这里的"■"造字本义是火烧毛,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火烧毛的快速,也可用作拟声词,形容火快速烧毛所发出的声音,而戏曲文献和方言调查的用字借这个字形来记录不同词义的方言词。

  • 标签: 闽南方言 方域俗字 考本字
  • 简介:考证方言本字的工作中,有好些复杂的情况,人们不可不把握其中的规律,讲究恰当的考证方法,该文就此规律与方法问题提出三个条例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方言本字 考证方法 比较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