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子宫肌瘤患者负性情绪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密集抽样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3例,平行对照法分为研究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住院时间、舒适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5.568,P=0.000),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t=16.861,P=0.000),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t=3.334,P=0.001);研究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96.88%)高于对照组(74.19%)(χ2=4.892,P=0.026);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11.043,P=0.000),舒适度高于对照组(t=28.369,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舒适度,促进其康复。

  • 标签: 子宫肌瘤 临床护理路径 负性情绪 相关知识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联合宫颈旁阻滞在子宫肌瘤经皮微波消融(PMW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超声引导下TAP联合宫颈旁阻滞后PMWA的24例子宫肌瘤患者。记录TAP联合宫颈旁阻滞实施成功率、不良反应及患者术中、术后使用救援镇痛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使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30 min、1 h、2 h、4 h、6 h、12 h、24 h的疼痛程度并行量化评估,记录患者满意度。结果TAP联合宫颈旁阻滞实施成功率100%,且术中、术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术中5例(20.83%)患者出现轻度疼痛,无需干预;4例(16.67%)患者出现中度疼痛,NRS评分分别为4分、4分、5分、6分,予以救援镇痛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均完成一次消融,无消融失败及二次消融者。术后部分患者有轻度疼痛,无需干预,且均于6 h内自然缓解。所有患者消融当天返回家中且对TAP联合宫颈旁阻滞镇痛效果满意度100%。结论超声引导下TAP联合宫颈旁阻滞应用于子宫肌瘤PMWA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腹横肌平面阻滞 宫颈旁阻滞 子宫肌瘤 经皮微波消融
  • 简介:摘要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非侵入性技术,依靠超声波的热能和机械能在监控影像的引导下消融靶组织,导致组织凝固性坏死。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评估HIFU消融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无创提供功能、灌注和代谢信息用于HIFU术前疗效预测、术后疗效评估及观察周围组织变化。本文就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HIFU消融子宫肌瘤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子宫肌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 疗效评估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分析及其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术后性生活质量现状;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5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总分为(705.87±25.63)分,其中性心理、性唤起、性欲、性高潮、异常症状方面分别为(155.91±27.46)分、(135.68±24.15)分、(135.85±30.97)分、(135.79±24.45)分、(140.27±21.46)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性欲降低、性交频率降低、性兴奋障碍、阴道痉挛、性高潮功能障碍、性交疼痛及性困难是影响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放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性欲降低、性交疼痛及性高潮功能障碍是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独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选取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性生活质量总分为(705.87±25.63)分,性欲降低、性交疼痛及性高潮功能障碍是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独立因素,提示应加强对患者及其伴侣的健康宣教,使其意识到手术并不会影响术后性生活,保持正确性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尽早进行相关功能锻炼,以提升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肌瘤切除术 性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干预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比不同静吸复合麻醉用药策略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LM)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27例L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年龄(43.47±5.28)岁]和对照组[63例,年龄(43.59±5.14)岁]。两组实施不同静吸复合用药策略,对照组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观察组给予七氟醚+瑞芬太尼。对比两组麻醉安全性指标,麻醉前、术后10 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A)、血清皮质醇(COR)],围麻醉期不良反应风险。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麻醉前两组MMSE评分分别为观察组(28.73±0.25)分比对照组(28.69±0.2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0,P=0.397);术后1 d两组MMSE评分分别为观察组(28.02±0.24)分比对照组(27.11±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64,P<0.001)。观察组瑞芬太尼用药剂量为(132.47±12.15)μg,低于对照组的(189.43±23.67)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99,P<0.001);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5.47±1.25)min,短于对照组的(7.76±1.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6,P<0.001)。观察组围麻醉期不良反应发生率[3.13%(2/6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9/63)](χ2=4.999,P=0.025)。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策略应用于LM效果明显优于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策略,可以减少瑞芬太尼用药剂量,降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风险,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维持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七氟醚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静吸复合麻醉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风险评估策略基础下行针对性护理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170例,使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风险评估策略基础下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活状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采用风险评估策略基础下的针对性护理,有效缓解了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

  • 标签: 风险评估策略 针对性护理 子宫肌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中医证型因素对羟考酮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200例,年龄20~59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2,根据中医证型分为4组:肾虚血瘀型(A组,n=65)、湿热瘀阻型(B组,n=53)、气滞血瘀型(C组,n=43)和痰湿瘀结型(D组,n=39)。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术后疼痛程度,NRS评分≥4时,滴定式静脉注射羟考酮至NRS评分<4分(负荷量),行PCIA,镇痛泵用药:羟考酮100 mg,用生理盐水配至100 ml,参数设置:背景输注速率1 ml/h,PCA剂量1 ml,锁定时间10 min。记录羟考酮负荷量及术后第1和2天用量。结果与A组和C组比较,B组和D组羟考酮负荷量及术后第1和2天用量增加(P<0.05);B组与D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中医证型因素可影响羟考酮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镇痛效果,湿热瘀阻型和痰湿瘀结型子宫肌瘤患者羟考酮术后镇痛的效力较弱。

  • 标签: 羟可酮 镇痛,病人控制 子宫肌瘤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医学,中国传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丙烯明胶(Embosphere)微球与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宫颈局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洛阳市中心医院行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mbosphere微球组(35例)和PVA颗粒组(3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子宫体积、瘤体体积、宫颈局部微循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临床治疗有效率、子宫体积、瘤体体积比较,P>0.05。Embosphere微球组治疗后宫颈局部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小于PVA颗粒组(P<0.05);Embosphere微球组治疗后血流灌注量少于PVA颗粒组(P<0.05);Embosphere微球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低于PVA颗粒组(31.43%),P<0.05。结论Embosphere微球与PVA颗粒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相当,但Embosphere微球可以缩小患者宫颈局部微血管、毛细血管管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子宫 三丙烯明胶微球 聚乙烯醇颗粒 栓塞 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口服米非司酮(10 mg/d)与安慰剂在手术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共入组132例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试验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片/d(剂量为10 mg/片),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1片/d,两组均治疗3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最大肌瘤体积变化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闭经率、主观症状和贫血状况改善情况,安全性评价包括不良事件、辅助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最大肌瘤体积变化率为-25.97%(95%CI为-34.79%~-15.95%),而对照组为-1.51%(95%CI为-13.03%~11.54%);试验组治疗前后最大肌瘤体积变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最大肌瘤体积变化率之差为-24.84%(95%CI为-36.56%~-10.94%),在95%CI区间内,远高于本研究设定的10%优效界值的目标。在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患者的完全闭经率[84% (52/62)]、痛经消除率[98%(61/62)]、月经失血消失率[87% (54/6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试验组血红蛋白[(131±13) g/L]、红细胞计数[(4.5±0.4)×1012/L]和血细胞比容(0.39±0.03)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上述3个指标分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治疗结束时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之间FSH和皮质醇水平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任何不良事件的整体发生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腹痛是试验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9%(6/65)],但与对照组[3% (2/64)]相比,发生率并未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安慰剂相比,口服米非司酮10 mg/d缩小子宫肌瘤体积、改善贫血状况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子宫肌瘤患者术前的药物治疗。

  • 标签: 平滑肌瘤 米非司酮 随机对照试验 安慰剂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2加权脂肪抑制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影像组学联合影像学特征在预测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子宫肌瘤疗效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临床确诊并接受HIFU消融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资料,包括172个肌瘤。其中低消融率组(消融率<70%) 77个、高消融率组(消融率≥70%) 95个,以7∶3的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选用矢状位T2WI-FS序列利用3D Slicer软件勾画三维的子宫肌瘤实质周围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状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游程长度矩阵、灰度大小区域矩阵、领域灰度差矩阵、灰度依赖矩阵和一阶特征),同时收集可能与HIFU消融疗效有关的影像学特征[包括子宫肌瘤体积、T2WI-FS信号强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信号、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增强肌瘤强化程度、T1WI增强肌瘤信号均匀度、子宫肌瘤类型]。采用方差阈值法、单变量选择法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实现影像组学特征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分别建立两种预测HIFU消融子宫肌瘤疗效的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性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两种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测试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55、特异度0.783、敏感度0.724。随机森林模型显示测试集AUC为0.796,特异度0.696、敏感度0.759。训练集和测试集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两种联合模型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2WI-FS影像组学联合影像学特征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HIFU消融子宫肌瘤的疗效。

  • 标签: 影像组学 子宫肌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 磁共振成像 预测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肌红蛋白(MYO)表达以及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72 h血清IMA、MYO水平,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卵巢功能[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年复发率及成功妊娠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72 h,观察组血清IMA、MY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FSH、L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35%,2/46)低于对照组(19.57%,9/46),P<0.05。术后2年,对照组复发率为12.50%(5/40),成功妊娠率为34.88%(15/40);观察组复发率为4.65%(2/43),成功妊娠率为39.53%(17/43),两组复发率、成功妊娠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减轻氧化应激,促进患者卵巢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远期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

  • 标签: 腹腔镜 宫腔镜 子宫肌瘤剔除术 缺血修饰白蛋白 肌红蛋白 卵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子宫坏死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UAE后子宫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院转诊8例、本院发生2例。结果10例UAE后子宫坏死患者的年龄为25~41岁。UAE原因:胎盘前置或胎盘植入中孕期引产前预防性应用5例,产后出血应用5例;栓塞剂:10例UAE患者的栓塞剂均为明胶海绵,3例使用直径为350~560 μm的明胶海绵,4例使用两种直径的明胶海绵,其直径分别为350~560、560~710 μm,其余3例未具体描述;栓塞部位:9例为双侧子宫动脉,1例为双侧子宫动脉+左侧卵巢动脉。子宫坏死部位:3例子宫完全坏死,7例子宫部分坏死,坏死部位累及子宫内膜和浅肌层。临床表现:10例患者均出现阴道砖红色恶露、子宫完全不能复旧或复旧缓慢,8例伴有长时间发热;诊断:辅助检查选择超声和MRI检查,并结合术后病理诊断,UAE后诊断子宫坏死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8 d(9~60 d)。治疗结局:3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3例行清宫术,4例保守治疗。远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8年,7例保留子宫的患者中,1例永久性闭经,6例月经量明显减少,其中3例行宫腔镜检查证实重度宫腔粘连。结论关注并预防UAE并发症的发生,个体化治疗,选择适宜大小的栓塞剂,产前UAE应充分评估严重产后出血的高风险性,把握指征,谨慎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情境代入式的床旁体验护理模式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手术配合依从性及手术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方法以临沂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妇科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40例患者围术期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4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情境代入式的床旁体验护理。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2 d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手术方面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对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疾病基本知识、术前准备知识、手术流程和风险知识以及术后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配合依从性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进行情境代入式的床旁体验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围术期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手术知识掌握程度和手术配合依从性。

  • 标签: 子宫肌瘤 情境代入式 床旁体验护理 手术配合依从性 手术知识掌握程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由于既往剖宫产术导致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者为95例(89.6%);由于非剖宫产术(子宫穿孔术、子宫角楔形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导致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子宫破裂者为11例(10.4%)。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95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按照再次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类型,将其分别纳入完全性子宫破裂(CRU)组(n=17)和不全性子宫破裂(ICRU)组(n=78)。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对CRU组与ICRU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孕期瘢痕子宫破裂发生率: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子宫破裂发生率为0.129%(106/82 157);每年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子宫破裂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90,P<0.001)。②临床特点分析:本组106例患者的年龄为32岁(19~40岁);104例(98.1%)瘢痕子宫破裂发生在晚孕期(≥28孕周),2例发生在中孕期(20~27+6孕周);74例(69.8%)破裂者无典型子宫破裂症状,32例(30.2%)有典型子宫破裂症状。在11例非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中,发生严重不良妊娠结局为8例,包括死胎、新生儿窒息、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术各为3、5、3及2例。③CRU组与ICRU组比较:孕次、产次、既往剖宫产术分娩次数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U组患者年龄、孕龄、本次妊娠距离前次剖宫产术分娩间隔时间及临产率,均大于、小于、短于及高于ICRU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323、P<0.001,Z=-32.578、P<0.001,Z=-7.268、P<0.001,χ2=4.720、P=0.030)。④治疗与随访结果:本组106例患者中,3例接受子宫切除术,18例于剖宫产术中接受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及子宫修补术,85例接受剖宫产术分娩及子宫修补术。对其中保留生育功能的85例患者随访5~52个月,无一例再次妊娠。结论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是导致孕期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最为常见。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时,其发生CRU与本次妊娠距离前次剖宫术分娩间隔时间密切相关。对于非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时,若其发生子宫破裂,则后果往往更严重。

  • 标签: 子宫破裂 瘢痕子宫 妊娠结局 剖宫产术 生育间隔 子宫切除术 孕妇
  • 简介:摘要子宫内翻指子宫底部向子宫腔内陷入、子宫部分或全部翻出,分为产后子宫内翻和非产后子宫内翻。继发于子宫恶性肿瘤的子宫内翻罕见且临床诊断困难,本院收治1例术前MRI检查发现、手术证实的子宫肉瘤所致子宫内翻,现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规范化的子宫肉瘤病理诊断报告是临床对子宫肉瘤诊治及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为提高我国子宫肉瘤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及标准化水平,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学组(协作组)结合国内外关于子宫肉瘤病理诊断和临床的治疗原则,制定了本规范,包括子宫肉瘤标本的固定处理、大体取材描述、病理报告内容和格式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等,力求为子宫肿瘤的标准化治疗提供关键性的病理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的妊娠并发症及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治方法。患者35岁,孕2产0,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3年,停经66 d,间断阴道流血20余天,血β-hCG水平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子宫底壁肌层瘢痕周围囊性灶,考虑异位妊娠,予甲氨蝶呤(MTX)肌内注射及妊娠囊内注射治疗成功。妊娠囊内注射MTX后28 d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治疗后2个月月经恢复,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妊娠囊缩小。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少见,MTX进行保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