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怀疑肠结核,行MSCTE检查并最终确诊肠结核的病例22例,对肠结核的MSCTE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本组病例中病变肠壁增厚表现为对称性均匀增厚或不均匀非对称性增厚,增厚肠壁呈均匀性强化、分层样强化、局灶性不均匀强化,以分层样强化多见,局灶性不均匀强化是指中度或明显强化的肠病内见不强化或低强化小灶。部分病例合并腹膜、系膜、网膜、腹腔淋巴结的累及可以辅助诊断。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壁的厚度及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E可以全面评估肠结核的受累肠管及肠外组织、器官的CT改变,与常规检查相比可以获得病变更多的信息,有利于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小肠造影 肠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70例肝血管介入患者的螺旋CT图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了解螺旋CT对肝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肝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螺旋CT图像与DSA造影图像对比,分析其血管解剖分型情况,病灶数量及强化程度符合性,由两名影像学主治医师进行评价,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脏CT与DSA血管解剖及变异显示符合率为99%,病灶符合率为94%,经卡方(P=0.05)分析,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两种检查高度相符。结论螺旋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肝脏血管解剖及变异情况,并且能清晰显示病灶、癌栓情况,与DSA检查对比高度相符,因此对肝脏血管介入治疗有积极指导意义,能指导介入治疗,肝血管介入前应行螺旋CT检查进行评估。

  • 标签: 多排螺旋CT 肝脏血管介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肿瘤行螺旋CT(MS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的价值。方法以2015年8月—2018年8月间入本院治疗的85例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主体。先对其行MSCT平扫,而后给予增强扫描。对比两种扫描方式的疾病检出率;并计算其诊断效果。结果MSCT多期增强扫描的疾病检出率为97.65%,MSCT平扫为81.18%,对比差异显著(P<0.05)。增强扫描对于血管瘤的诊断灵敏度为85.19%,原位癌为85.00%,脓肿为66.67%,转移瘤为96.30%,结节增生为80.00%。结论为肝脏肿瘤患者行MSCT多期增强扫描的效果较佳,可有效诊断出病变组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肝脏肿瘤 多排螺旋CT 多期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随着螺旋CT的发展,CT静脉造影检查在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T静脉造影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其包括直接造影法、间接造影法、双向下肢深静脉造影及肺动脉联合下肢深静脉造影等,其简单易行,诊断准确率高,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手段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对螺旋CT静脉造影检查方法在下肢静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CT静脉造影 下肢血管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转移性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间50例经病理证实的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原发灶包括胃癌28例、结肠癌11例、直肠癌9例、胰腺癌2例。平扫43例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5例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2例为囊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40例(占80%)门静脉期表现为明显的环形强化,即影像学上的“牛眼征”;6例(占12%)病灶呈动脉期环状或均匀强化;4例(占8%)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均无强化。结论转移性肝癌原发灶以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主,腺癌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增强扫描绝大多数病灶门脉期呈明显的环状强化(即牛眼征)是转移性肝癌的最常见的特征性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应作为首选检查手段推广应用。

  • 标签: 转移性肝癌 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脑部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血管病变的病人32例,经16螺旋CT行脑部CTA扫描后,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积(VR)、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等后处理方法。结果32例行脑部CT血管成像(CTA)发现脑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4例,动脉狭窄3例,动脉硬化1例,正常5例。结论16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脑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于评价预后以及临床指定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种操作简便、无创的、经济实惠的影像学检查。

  • 标签: 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部动脉血管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相邻组织结构,与对照组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各16例相应CT征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脂肪肉瘤两者影像学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纤维肉瘤两者CT表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肿瘤边缘、密度、囊变、坏死等征象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等,有助于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

  • 标签: 恶性纤维组织细瘤 脂肪肉瘤 纤维肉 螺旋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定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26例中单例,其中胃17例、小肠6例、直肠1例;多发(胃及肠系膜)2例。有3例进行了胃肠道钡餐造影。例行螺旋CT扫描,影像表现为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全部病例并对比手术后病理或内镜检查病理结果。结论螺旋CT影像学检查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诊断价值。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影像表现 多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病理分析证实,42例患者中,滤泡状癌为6例,髓样癌为1例,未分化癌为2例,乳头状癌为33例;经CT检查,结果显示,出现浸润现象的患者为12例,其中有2例为颈动脉鞘浸润,有7例为气管浸润,其他3例为甲状腺包膜。所有患者中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3例。在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中,有28个病灶,所有病灶均呈现出不均匀的强化现象;经过多螺旋CT检查,正确率为65.30%,其中增强扫描的患者中,诊断正确率为82.10%,进行平扫检查的患者中,诊断正确率为42.90%。结论螺旋CT诊断在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的应用中能够进行比较准确的定性诊断,对甲状腺癌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多排螺旋CT 甲状腺癌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踝关节骨折诊断使用螺旋CT重建技术的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的5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术前为患者使用X线和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对患者诊断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接受诊断后,螺旋CT确诊57例的各类型骨折,X线平片有51例确诊,螺旋CT符合率是100%,X线片复合率是89.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能够对踝关节骨折情况进行全面、多方位的诊断,让手术入路和复位更加精准,对内外固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螺旋CT 踝关节骨折 X线片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踝关节骨折诊断使用螺旋 CT重建技术的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 方法:根据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4月我院的 5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术前为患者使用 X线和螺旋 CT技术进行诊断,对患者诊断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全部患者接受诊断后,螺旋 CT确诊 57例的各类型骨折, X线平片有 51例确诊,螺旋 CT符合率是 100%, X线片复合率是 89.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 0.05)。 结论:螺旋 CT重建技术能够对踝关节骨折情况进行全面、多方位的诊断,让手术入路和复位更加精准,对内外固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螺旋 CT;踝关节骨折; X线片;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急腹症患者,均行螺旋CT重建技术影像诊断,并经实诊后判定螺旋CT重建技术影像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实诊后确认肝囊肿患者8例、胆管结石患者3例、肠梗阻患者2例、宫外孕患者2例、外伤患者4例、泌尿系结实患者3例、急性炎症患者5例、血管病变3例,与螺旋CT影像检测结果吻合27例,其确诊率高达90%。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 标签: 多排螺旋CT 急腹症 诊断价值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囊性肾癌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螺旋 CT诊断,分析患者 CT扫描表现。结果: 20例螺旋 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 7例表现为壁结节, 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 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 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螺旋 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关键词:囊性肾癌 ;螺旋 CT;诊断价值    近年来,螺旋 CT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成为肾脏肿瘤最重要的诊断方式 [1]。图像处理技术也转变为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囊性肾癌是常见肾癌,也常被成为肾细胞癌症,起源于肾小管周围细胞。肾癌和肾囊肿在影像学中都有典型表现,但囊性肾癌影像学表现中较为少见,因此,常出现误诊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囊性肾癌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特对我院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 22-71岁,平均年龄( 46.5±3.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疼痛情况,其中 6例因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就诊, 4例因出现镜下血尿症状就诊, 2例因出现腹部肿块就诊, 8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查出或因其他疾病行 CT检查时发现并于我院就诊,并采取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 CT检查,仪器选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 128层螺旋 CT扫描仪,增强技术为排泄期、皮质期和实质期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从患者剑突处扫描至耻骨处。患者扫描前经右侧肘前静脉时,放置留置针并在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将 7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3mL/s,注射 35s时对患者皮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80s时对患者实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5分钟时对患者排泄期进行扫描。扫描时将管电压参数调整为 90-120kV,层数 ×准直器宽度管参数调整为 64×0.75mm,电流 ×时间参数调整为 150-250mAS,螺距参数为 1.0,层厚和层间距为 5mm,矩阵参数为 512×512。在工作站中传输原始图像重建层间距和层厚参数为 1.0mm的薄层图像,并使用 MPR对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获取查看,如有需要可通过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分析    对所有患者 MPR矢状面图像、横断面图像、三维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肿瘤所在位置、表现形态、径位大小、实性成分及囊性比例,并着重对患者囊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厚度、壁结节进行观察,分析肿瘤出现增强情况时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所有患者病例结果和手术记录进行比对确认。     2 结果    所有患者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 20例囊性肾癌患者中, 7例右肾出现肿块, 13例左肾出现肿块,且肿块均生长在肾实质内 ;部分患者肿块出现向外生长情况,超出突出于肾轮廓,呈囊性病变或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 7例表现为囊, 13例表现为胆囊,最大尺寸在 1.5-11.8cm左右。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肾癌肿块均表现为实性密度,囊性肾癌较为少见,加之其恶性程度不明显,预后良好,因此,临床诊断中易与肾脏良性囊性混淆。囊性肾癌主要是指完全囊变的肾癌疾病,如患者肿瘤未出现囊性病变或实质成分较少,均不能称为囊性肾癌。囊性肾癌多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一般情况下,囊性肾癌主要分为四类:房囊性肾癌、壁结节囊性肾癌、单房囊性肾癌及完全坏死肾癌,其中房囊性肾癌发病机率最高达到 40%[2]。近年来,随着图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日渐广泛。螺旋 CT平面重建图像技术结合使用,不仅能准确的显示患者囊性病变位置,还能清晰病变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如患者表现典型可基本确认为囊性肾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早期檢查和治疗,但针对表现不典型患者,仍需注意和其他囊性肿瘤区分,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 1 ]孙晓忠,刘彩云 .多种病理亚型肾癌的螺旋 CT、 MRI表现 [J].黑龙江医学, 2017, 41( 6): 548-552.     [ 2 ]石磊,刘福尧 .囊性肾癌的螺旋 CT影像表现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4( 6): 986-998.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囊性肾癌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螺旋 CT诊断,分析患者 CT扫描表现。结果: 20例螺旋 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 7例表现为壁结节, 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 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 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螺旋 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关键词:囊性肾癌 ;螺旋 CT;诊断价值    近年来,螺旋 CT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成为肾脏肿瘤最重要的诊断方式 [1]。图像处理技术也转变为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囊性肾癌是常见肾癌,也常被成为肾细胞癌症,起源于肾小管周围细胞。肾癌和肾囊肿在影像学中都有典型表现,但囊性肾癌影像学表现中较为少见,因此,常出现误诊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囊性肾癌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特对我院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 22-71岁,平均年龄( 46.5±3.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疼痛情况,其中 6例因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就诊, 4例因出现镜下血尿症状就诊, 2例因出现腹部肿块就诊, 8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查出或因其他疾病行 CT检查时发现并于我院就诊,并采取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 CT检查,仪器选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 128层螺旋 CT扫描仪,增强技术为排泄期、皮质期和实质期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从患者剑突处扫描至耻骨处。患者扫描前经右侧肘前静脉时,放置留置针并在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将 7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3mL/s,注射 35s时对患者皮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80s时对患者实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5分钟时对患者排泄期进行扫描。扫描时将管电压参数调整为 90-120kV,层数 ×准直器宽度管参数调整为 64×0.75mm,电流 ×时间参数调整为 150-250mAS,螺距参数为 1.0,层厚和层间距为 5mm,矩阵参数为 512×512。在工作站中传输原始图像重建层间距和层厚参数为 1.0mm的薄层图像,并使用 MPR对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获取查看,如有需要可通过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分析    对所有患者 MPR矢状面图像、横断面图像、三维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肿瘤所在位置、表现形态、径位大小、实性成分及囊性比例,并着重对患者囊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厚度、壁结节进行观察,分析肿瘤出现增强情况时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所有患者病例结果和手术记录进行比对确认。     2 结果    所有患者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 20例囊性肾癌患者中, 7例右肾出现肿块, 13例左肾出现肿块,且肿块均生长在肾实质内 ;部分患者肿块出现向外生长情况,超出突出于肾轮廓,呈囊性病变或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 7例表现为囊, 13例表现为胆囊,最大尺寸在 1.5-11.8cm左右。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肾癌肿块均表现为实性密度,囊性肾癌较为少见,加之其恶性程度不明显,预后良好,因此,临床诊断中易与肾脏良性囊性混淆。囊性肾癌主要是指完全囊变的肾癌疾病,如患者肿瘤未出现囊性病变或实质成分较少,均不能称为囊性肾癌。囊性肾癌多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一般情况下,囊性肾癌主要分为四类:房囊性肾癌、壁结节囊性肾癌、单房囊性肾癌及完全坏死肾癌,其中房囊性肾癌发病机率最高达到 40%[2]。近年来,随着图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日渐广泛。螺旋 CT平面重建图像技术结合使用,不仅能准确的显示患者囊性病变位置,还能清晰病变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如患者表现典型可基本确认为囊性肾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早期檢查和治疗,但针对表现不典型患者,仍需注意和其他囊性肿瘤区分,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 1 ]孙晓忠,刘彩云 .多种病理亚型肾癌的螺旋 CT、 MRI表现 [J].黑龙江医学, 2017, 41( 6): 548-552.     [ 2 ]石磊,刘福尧 .囊性肾癌的螺旋 CT影像表现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4( 6): 986-99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本院60例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针对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而言,表现为增粗、扩张现象,管腔中充盈缺损表现不规则。60例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中,门静脉主栓塞57例,门静脉右分支栓塞、门静脉左分支栓塞分别有27例与20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脾静脉栓塞分别有17例与17例。肝门结构紊乱,门静脉走形区紊乱,存在迂曲扩张现象。经静脉血管造影发现,相对紊乱,存在网状血管影与小结节状血管影。结论 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诊断过程中,螺旋CT的应用可以清楚的显示病灶状况,更好的判断疾病,值得临床采纳、推广。

  • 标签: 肝癌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多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腰椎滑脱患者采用螺旋CT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后证实为腰椎滑脱症的患者88例,根据治疗前检查方式的差异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44例患者治疗前采用常规X线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研究组中44例患者治疗前采用螺旋CT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对比两组诊断准确性指标、纠纷事件发生情况、检查操作时间、病情确诊时间、住院总时间。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检查结果与治疗证实结果符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误诊和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纠纷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检查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病情确诊和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腰椎滑脱患者采用螺旋CT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虽然会使操作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但能够大幅度提升准确性,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缩短确诊和治疗时间。

  • 标签: 腰椎滑脱 多排螺旋CT重建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