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2 个结果
  • 简介:北极航线开通后,中国将成为受益方。中国到达欧洲、北美等世界经济重心地区的航路将增加新的选择,而且距离更加接近。另外,与原有世界海洋交通干线相比,“北极航道”不存在诸如索马里海盗之类的安全威胁。尽管如此,对于中国而言,北极航线依然面临诸多安全威胁。这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筹划如何有效维护中国北极航线的安全问题。

  • 标签: 中国 北极航线 安全
  • 简介:从2011年4月1日在南海上空发生中美撞机事件以来,中美海上安全的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迫。17年前的那次悲剧性的EP-3空中撞机事件的发生,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和美国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的军事侦查行动存在着不同的法律和政治解读,但今天,中美海上安全合作的性质、

  • 标签: 中美撞机事件 海上安全 安全合作 路径 专属经济区 政治解读
  • 简介:任何文化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中,文化安全在时间驱动下发生变化,时间因素对文化安全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否会侵蚀、威胁文化安全,文章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递进的分析。首先,时间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对文化安全产生了显性的影响。时间结构和时间维度的变革,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后果:文化的商品化和碎片化;人文主义衰微,文化的自主性受到威胁;时间问题带来了价值秩序的重构,短期性和即刻满足受到偏爱;文化失去批判能力,成为娱乐。其次,时间自身及其围绕它的变化对文化安全产生了的隐性但却是根本性的影响。在多变且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对时间的感知和与之的关系都是疏离的,这种脱位意味着文化被从其扎根的环境中抽取出来,文化根基被削弱、文化空间减少,从而使文化失去发展自身的权利和能力,高度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过度磨损文化的再生产能力。最后,关于文化的能动性问题,即是否存在着文化对时间的反作用力。其结论是,文化是时间背后的“沉默的规范力量”。这样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应对文化安全议题的自觉性,从文化之中寻求文化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透过时间的视角,可以看到一定的文化的稳定性是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文化安全议题尤显重要。

  • 标签: 文化安全 时间维度 文化认同 文化的能动性 文化的反思性 文化的延续性
  • 简介:《国际安全研究》(双月刊)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中国第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领域的一流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国际安全研究》依托国际关系学院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以"加强战略思维、审视国际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刊发国际安全理论、安全机制、全球及地区安全局势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传播国际安全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促进安全理论研究与国家安

  • 标签: 国际安全 安全研究 征订启事
  • 简介:中国重燃雄心,决意沿着丝绸之路的不同分支大力发展贸易,这就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传统及非传统安全挑战,中国政府誓言用崭新的安全观应对这些挑战。然而,这些观念无助于促进中国的安全利益。在解决不同安全利益的矛盾方面,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对繁荣的追求与安全的维护、经济雄心的必然结果是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平崛起与两岸统一和收复失地、外交政策指导思想面临困境。中欧之间的安全合作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安全思维所面临的困境或矛盾,使欧洲面临三大不确定性:太平洋的紧张局势将如何发展?中国将如何捍卫其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利益?太平洋的紧张局势将如何影响中国在欧亚非交汇处的行动?这些不确定性也给欧洲新增了两大战略选择:一是继续与中国在丝绸之路上合作与较量;二是把充满巨大挑战的欧亚非交汇处以及欧洲的近邻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并接受美国邀请,加入其重返太平洋地区的行动。虽然中国欲与丝绸之路另一端的欧盟建立有意义的合作,以便最终实现责任分担,但前路必将困难重重。

  • 标签: 中国安全思维 欧洲视角 中欧合作 新丝绸之路
  • 简介:“人的安全”是一种将人视作安全主体的全新安全理念。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开始接受“人的安全”的基本理念。东盟试图从广义上来理解“人的安全”并突出其“免于匮乏的自由”的一面,在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的关系方面东盟强调两者的互补性,在“与人权相关的干涉”等问题上则固守其传统的“东盟方式”。东盟之所以能够接受“人的安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因为冷战后地区安全环境的转变、地区已有“综合安全”观的积淀、非政府组织的推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 标签: 东盟 “人的安全” “东盟方式”
  • 简介:东北亚安全态势及走向田培良一、当前东北亚安全形势特点进入后冷战时期,世界各国都在为构筑新的国际秩序调整外交政策。东北亚这一次区域经过冷战结束后三年多的演变,其安全形势呈现出如下特征:(一)地区安全:总体趋缓,隐患犹存冷战结束后,东北亚总的安全形势已大...

  • 标签: 东北亚安全 地区安全 后冷战时期 形势特点 朝鲜半岛 国际秩序
  • 简介:中国与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两国边界线绵延4300多公里,特别是东段边界一衣带水,毗邻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沛的水力资源为两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然而,两国近年来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开发,给界河、界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加剧。双方毗邻地区生态安全合作迫在眉睫。

  • 标签: 中国 俄罗斯 生态安全 非传统安全
  • 简介:《国际安全研究》杂志(双月刊)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中国第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领域的一流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本刊提倡安全研究的中国视角、中国话语、中国议题,力争体现中国特色,将国际化和中国化结合起来,主要设有安全理论、安全战略和安全议题等栏目。安全理论涉及安全的基本概念、

  • 标签: 国际安全 安全研究 征订启事
  • 简介:安全是当今中国的两件大事之一。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要维护好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从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到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召开,安全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刚刚过去的2014年。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要从国际环境和安全形势的复杂性、曲折性、尖锐性和不确定性中发现"不会改变的"大方向和大趋势,要增强处理纷繁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要使对外工作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赖于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精准分析,离不开安全理论和方法的坚实支撑。

  • 标签: 对外工作 外事工作 国家安全观 国际安全 中心任务 国际环境
  • 简介:巴基斯坦独立后地缘安全结构随其与印度、中国、阿富汗、伊朗、苏联(俄罗斯与中亚)以及美国等关键要素之关系的演变组合而发展演化。从独立到21世纪初风风雨雨,时紧时松,其后逐渐形成了较为安定的相对有利格局。

  • 标签: 巴基斯坦 地缘政治 国家安全
  • 简介:<正>1982年3月29日至31日,印度著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国防研究与分析所和印度国际中心,在新德里联合主办了“印度安全战略讨论会”。与会者是印度“脑库”中之要员,有议员、理论家、记者、在职及退休文武官员共约60人。会议的宗旨是根据近年来国际环境的变化,“研讨印度的安全概念和安全组织,外部威胁,以及印度应采取的对策”。印度外交部为会议提供了素材和提供了建议,讨论情况“不向报界公布”。

  • 标签: 印度洋 战略考虑 战略环境 遏制中国 安全组织 尼赫鲁
  • 简介:南海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依赖海洋资源,地缘政治深受海洋影响,渔业纠纷往往成为海洋资源争夺的重点。由渔业纠纷而引起的暴力事件、外交冲突、国家对立,已成为关乎南海海域安全与稳定的突出议题。资源匮乏、民族情绪、领海争议等原因,推动南海相关国家对渔业纠纷进行安全化操作,激化南海渔业纠纷。在此背景下,协商建立渔业合作机制为南海资源安全治理提供了新平台。渔业合作机制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将会不断弥补国家间的信任赤字、推动国家利益的聚合、加快非传统安全治理的进程,而渔业合作机制也将成为综合安全治理的着力点。

  • 标签: 南海 渔业纠纷 资源安全 安全化 安全治理
  • 简介:现在.安全的内涵已扩大了,不仅包括传统安全.更包括非传统安全,涉及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加深,换句话说,也就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的交融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成果,大大加快了人们相互交往与沟通。而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

  • 标签: 安全利益 政策重点 非传统安全 经济全球化 欧盟 中国
  • 简介:1993年5月6日和6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第824号和第836号决议,决定在波黑的6个穆斯林飞地建立“安全区”,并派遣维和部队保护那里居多数的穆斯林,但“安全区”一直是波黑“最不安全的地方”。现将6个“安全区”简况介绍如下:萨拉热窝位于波黑东部,是波黑的首都,为多民族聚居区。战前人口52.6万,目前约有38万,驻有1500人的维和部队。1992年4月,波黑内战爆发后,穆军控制了萨市中心区,塞军

  • 标签: 安全区 联合国维和部队 塞族 波黑 萨拉热窝 乌克兰
  • 简介:随着军事航天技术迅速发展,太空军事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太空军事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导弹和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和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较量.这两对矛盾不断激化而且相互交错,构成了未来发生“太空战争”的主要物质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斗争就已开始,特别是在60年代中期,美苏展开了旨在“确保相互摧毁”的以洲际核弹道导弹为中心的军备竞赛.为了应对进攻性洲际弹道核导弹的发展,美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开始研制和部署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从冷战时期-直延续下来,直至2017年“萨德”入韩在相关大国间引起激烈争端.1957年苏联发射第-颗人造卫星后,美苏迅速开始研制和发射军事卫星,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斗争也随之开始.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军事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致这场战争被称为“最初的太空战争”.太空是在新科技革命强力驱动下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安全战略新空间、新领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关乎国家安全顶层设计的太空军事战略课题.

  • 标签: 航天技术 导弹与反导弹系统 卫星与反卫星武器 太空军事化 太空战争
  • 简介:新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支柱、九项基本任务、三种手段和三个依托。该战略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战略哲学、扩张主义的战略谋略和实用主义的战略原则。新的战略表现出干涉主义更加明显、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和对中国发展的担心。

  • 标签: 美国 国家安全战略
  • 简介:大国协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多边安全机制,从成员的来源和所涉及的核心层次看,大国协调可分为区域、跨区域和全球三种形态。冷战后,由于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国协调在区域安全治理中兴起。跨区域大国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循了协调机制的一般规范与规则:一致性、合法性、责任性、包容性和自我克制。同时,它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和独特功能:一是大国协调的会议成果被联合国安理会所认可、接受,与集体安全机制出现了紧密融合的新趋势;二是区域组织加入到大国协调的会议进程中来,发挥建设性作用,如柬埔寨问题解决中的东盟和伊朗核问题大国会谈中的欧盟。跨区域大国协调以大国为主导,具有鲜明的多边特性,对冷战后的国际安全治理体系、区域安全以及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尤应重视跨区域大国协调的作用,因为它既为区域层次上的东亚安全合作,也为突破历史困境,实现“崛起国”和“守成国”在国际体系内和平共存、共同为国际社会供给公共产品,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选择。

  • 标签: 跨区域大国协调 安全治理 联合国安理会 效果评估
  • 简介:美国对台军售是其对华战略的一项重要手段,如何处理对台军售,体现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倾向和战略考量。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和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进一步转移,对台军售在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占有更加特殊的地位。未来,美国对台军售的侧重点将由确保制空权转向尽可能增加中国的军事行动成本,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台湾的信息共享和军事协调。与此同时,将通过台湾问题与其他争端联系起来,促进周边国家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将传统的“轴心-辐条”模式转向一种集体安全网络,塑造亚洲版北约。加强对中国的防范。

  • 标签: 美国 亚太安全战略 对台军售 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