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律运行的道德追问规定为两重向度,既有其学理的依据,又是历史给予的启示和破解现实难题的需要.对立法的道德追问不仅要考察法之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而且要审视法与社会主导道德以及与广大民众心理和情感相契合的状况.对司法的道德追问则不仅要关注司法是否公正以及司法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应特别关注当下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司法之'应然'.

  • 标签: 法律运行 立法 司法 道德追问
  • 简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戒律是宗教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产生的。在历史上,道教戒律包含有科、戒、律、清规等多种形式,对信教人士的思想信仰、日常宫观生活、斋醮科仪、修炼养生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是信教人士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教戒律不但对于信教人士具有重要的规约作用,其融摄的一些世俗伦理道德对普通群众的生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道教戒律 国家法律 行为规范 国家强制力 思想信仰 斋醮科仪
  • 简介: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思想有诸多相近的表述和提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表达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思想和观念。深入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对于理解和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毛泽东思想
  • 简介:教会法典大于同法这种说法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也没有理论基础。二者不宜进行比较,也没有谁大谁小的说法。为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应认清法律的几个层面。第一是神律,神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团体、个人没有删除或取消它的权力和自由,只有遵守的责任和义务。神律自有人类以来它就已存在,它和人与生俱来,是神刻在人心中的法律,人们习惯称之为良心。

  • 标签: 法典 教会法 国家法律 首先 责任和义务 权力
  • 简介:<正>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1年6月27日至29日,在无锡举行了首届学术讨论会。薄一波同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儒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早在四十年代初,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便就儒学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刑律儒家化命题。此后,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 标签: 法律文化 学术讨论会 法文化 儒家思想 中国儒学 四十年代
  • 简介:投资基金是现代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通过发行基金单位,将不特定多数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起来,交由专业性管理者进行分散组合投资,获得收益后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与其它投资方式相比,它具有规模经济、专家理财、组合投资、流通性强、安...

  • 标签: 投资基金 法律体系 投资基金业 基金管理人 投资者 证券投资基金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的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中的优异判断的一个模型。在提供模型的过程中,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是对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的相关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好的审判取决于证据的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是不同的。分别由法官和陪审团做出的适切判决之不同也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虽然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相关的立法,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和各国立法理念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保护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以至于出现了跨国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现象。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收集、保护的传统,同样面临着不断被外国组织或团体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现状。我国应当借鉴他国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保护水平。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国保护 法律对策
  • 简介:民本思想或日民本主义,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早在《尚书》那里,具有鲜明的民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政治命题就已随处可见。“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惟天惠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里体现的已远不止是对下层百姓遭遇的同情怜悯,而是将这种具有古朴的人道主义遗风的价值关怀提升到了政治理念的高度。

  • 标签: 民本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毛泽东 早期 民本主义 思想资源
  • 简介:《阴符经》思想浅析曾召南《阴符经》是一部在历史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并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道教著作;但其思想主旨是什么?却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它是一部有较多道家色彩的哲理书,其主旨是以老庄的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为基点,着重阐发天道(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

  • 标签: 《阴符经》 自然规律 自然之道 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作用 黄帝阴符经
  • 简介:儒家的人学思想探析孙聚友一、儒家人学思想的产生发展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其理论学说,之所以能够在其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作用,是因为它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契合人类自身生存完善的思想精华。而儒家的人学思想,则是集中...

  • 标签: 人的存在 道德属性 人学思想 儒家人学 本质属性 思想探析
  • 简介:《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以知来藏往、本隐之显来预测吉凶、趋利避害,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进退存亡、仕隐出处这一问题上,从蛊、遁诸卦中可以看出“与时偕行”的出处观念。先秦原始儒家在此基础上,对《周易》中隐逸行为的动机进行了道德化的阐释,将其归结于一种真诚的道德自觉和抗议精神,体现了儒家在道统与政统之间所始终坚持的一贯张力,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道德气节和独立不屈的政治不合作态度。这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出处、进退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隐逸 出处
  • 简介:张宇初(1359-1410),字子璇,别号耆山,江西贵溪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第43代传人,也是明代道教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他是明以后最杰出的道门领袖.他道学造诣高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道教学者.做了大量的道教文献整理和撰写道教经书的工作。他承传老庄。穷究天人。对道教正一教教义做了系统总结;他著书立说,博采众家之术,编藏修志。促进了道教文化的建设;他加强教内规戒,

  • 标签: 张宇初 学习思想 道教经书 文献整理 著书立说 道教文化
  • 简介:管子指出人性结构是一个二维结构,包括"心性"和"情性",二者存在辩证互动关系。为促进人性之心性与情性的良性互动,《管子》提出了解决之道。管子关于人性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指导现代组织的管理者全面、立体地认识员工并建立正确的管理体系,以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

  • 标签: 《管子》 人性 心性 情性
  • 简介:<正>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伦、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也不例外,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他对天人关系、名实关系的考察,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成人”,即如何造就完美的人格,从而提出了人生的标准。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荀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一下探析。

  • 标签: 荀子 理想人格 人格层次 三个方面 君子 人性
  • 简介:<正>荀子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解诸子之蔽,取百家之长,建立了集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荀子还非常注重论兵。荀子的兵学思想十分丰富,从中可以看到儒家一脉相承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在新形势下对传统思想的发展、充实,显示着荀子自己的特色。

  • 标签: 荀子 兵学思想 富国强兵 富国富民思想 孙子兵法 新形势
  • 简介: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礼学见长.荀氏之礼学,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礼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礼,是为礼学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礼之缘起.将礼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礼学之人本文化论;荀子由群论分,以礼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礼至法,引法入礼,将制礼者、释礼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礼学之社会政治论.

  • 标签: 荀子 礼学思想 人本文化论 本体根源论 社会政治论
  • 简介:在季羡林先生浩瀚的著作中,翻译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有关翻译的论述虽然不是很多,但有着他对翻译的独到见解,凝聚着他深邃的思想与洞见,尤其是他严谨的译风,对今天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述评 季羡林 译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