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先秦儒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礼”,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仁”“义”“礼”“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礼”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它已被展开为性与命、性与情、性与心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情生于性,……子生于性

  • 标签: 孔孟之间
  • 简介:它已被展开为性与命、性与情、性与心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情生于性,……子生于性

  • 标签: 孔孟之间
  • 简介: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孔孟》中言:“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果然。孟子自己怎么说呢?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言下为自己没能从辇孔子颇感遗憾。

  • 标签: 《孔孟》 《孟子》 历史学家 《论语》 黄仁宇 孔子
  • 简介:心与非心的区别所谓心本来是我们生活里面的总机关;一方面是集中的,一方面是往外发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作主的地方。但是,平常所谓心,不只是真正的心在那里作主,还有别的

  • 标签: 梁漱溟 儒学 孔子 孟子 哲学思想
  • 简介:人性原是人的生性、自然属性,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多种形态、多种内容。孔子和孟子的人性思想大同小异,各有特点。通过平行、上下、男女、内外四个系列的人性思想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孔孟分析人性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存有差异,表现了孔子的内向性格和孟子的外向性格,也表现春秋时代保守、战国时代开放的时代风貌。这些差别证明了人性在逐渐解放的历史规律。

  • 标签: 人性 孔子 孟子 人性思想
  • 简介:摘要孔孟思想是中国人的灵魂之根,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教好孔孟文章,意义可谓大矣!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选修的孔孟文章重视不够,教学时没有很好的深入研究,导致孔孟文章学习简单化,孔孟思想被“肤浅化”。所以,重视孔孟文章教学,从专题研究和人文思想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可以创造出一种“古文不古、古文馨今”生动活泼的教学新气象。

  • 标签: 孔孟 专题研究 人文精神
  • 简介:现在来讲孔子生活的乐。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是安和自在。现在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怎样找着孔子的这个态度,这段话很长。我原来不想讲什么哲学,更不想研究什么西洋或东洋哲学。但为什么竟来讲?因为我生活上发生问题——人生苦恼的问题,就是在孔子生活的态度里面找出答案的,所以才来研究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由佛家生活转入孔家生活的原因,以及佛家、孔家生活之不同的地方。

  • 标签: 儒学 孔子 '欲' 梁漱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生之谓性,'子能顺杞柳之性为桮木 卷 乎,'性犹杞柳也

  • 标签: 孟荀新论
  • 简介:'生之谓性,'子能顺杞柳之性为桮木 卷 乎,'性犹杞柳也

  • 标签: 孟荀新论
  • 简介:摘要“君臣”一伦,乃是政治关系中的核心关系。而其本质,则在于匡正君道以有利于民生。儒家对于君臣关系有很精要的论述,认为君臣关系处得其宜,才能振敕纲纪,整肃法令,而使得政治清明,上下相孚,社会安定,万民乐业,已收国泰民安之效。孟子在论述人臣的立身之本时,他的气象言论较之孔子而言,可谓英气逼人。如二程所言,孔子气象是“温润含蓄”,孟子则“有英气,便有圭角”。面对君主的召唤时,孔子是“君命召不俟驾”,汲汲前往。孟子在君臣观上坚持“德高于位”。本文将从孔孟初探二者之间的君臣观。

  • 标签: 孔子 孟子 君臣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元代,学备受冷落,少有学者深入研究荀子。元代学者眼中的学是"疵"与"醇"并存的。元代学者对学瑕疵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荀子的"性恶论"主张,同时,荀子亦受其弟子韩非、李斯牵连而受到元代学者的责难。学虽然被极度边缘化,但荀子始终没有走出元代学者的视野。元代,学之"醇"主要表现为荀子礼论的反复被征引及其有助于名物考据的功能。元代学者眼中的学之"疵"与"醇",基本因袭了宋儒的说法,未能脱离宋代理学家设立的评价体系。

  • 标签: 元代 荀学 性恶 礼论
  • 简介:旬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围!”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孔孟有自己的生死观.他们将人的生死与“命”、(生死)祸福与“德”联系起来确立了“乐天知命”、“修身以俟之”的生死态度.以“德”取福的延伸就是生死以“义”的生死价值观.这种生死价值观最终决定于生死的目的.孔孟认为,人的目的在于“仁”,修德行义都来源于对“仁”的追求.

  • 标签: 生死 祸福
  • 简介: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具体落实。孔孟之善何以可能问题,是孔孟道德学说的基础。人们效法天,畏惧天,构成了天的权威性,为善提供了外在本体规范;人具有善的本性,追求功利的需求,构成了人为善的意愿,为善的可能提供了内在主体性保证;仁义礼智信的可操作,构成了善的具体途径,为善的日常实践提供了路径保障。此三者保证了孔孟之善是可以实现的。

  • 标签: 孔子 孟子 何以可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7-05
  • 简介:孟子的人格境界论亦以,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 ,然后是君子的境界

  • 标签: 人格境界 儒学人格 孔孟儒学
  • 简介:<正>在孔孟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孔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学思想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格修养和人的理想的思想家。而自认为"私淑孔子"的孟子,则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仁"(即人)学,将孔子的人学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潜心构建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家们深刻思考人类自身的问题。当时所存在的"礼崩乐坏"、"民散久矣"、"天下无道"的严峻事实,使"从周好礼"的孔子感到极大的困惑。他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而把"周礼"失去约束力的问题归之于人,因而他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

  • 标签: 人学思想 孔孟儒学 孔子 思想体系 人格修养 孟子
  • 简介:孔孟人生境界论广大精微,竞相发明而若合符节。有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可欲之"善"→有诸己之"信"→充实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大"→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相同一,皆表现为一个在"求仁"的终身修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

  • 标签: 人生境界 道德修养 “求仁”目标 六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