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拉辛的《勃里塔尼古斯》是法国古典主义时代的标志作品之一;马致远的《汉宫秋》则是元朝时的名剧。选择它们是因为二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我们可以从中领会个体意识在中法两国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从情节布置、剧情发展和内心冲突三方面来展开分析。

  • 标签: 三一律 剧情安排 行动力 个人悲剧 民族悲剧
  • 简介:“新文化史”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罗伯特·达恩顿在70年代末出版的《启蒙运动的生意》一书是标志该史学流派在理论及技巧方法上臻于成熟的代表作之一。达恩顿教授在纳沙泰尔公司档案的基础上“隐匿”地运用文化史的方法,不但厘清了“百科全书”的历史,也勾勒出旧制度到大革命时代的整个法国文化史,该书反映了达恩顿教授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这说明“新文化史”已避免了社会史研究中趋向“零碎化”的问题;而作者展示其对史料的解读与运用的史学功力,则为所谓“建构史实”提供了真正的典范。本文即在述评该书内容的基础上以达恩顿教授的治学经验为例,略涉“新文化史”的理论和史学方法,肯定了“新文化史”扩展历史学领域、探究历史学真谛的发展及意义。

  • 标签: 新文化史 “百科全书” 出版史 罗伯特·达恩顿
  • 简介:随着新编地方志的大量出版,了解或者知道地方志的人越来越多。事实上,编修志书,是中国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不仅国内许多图书馆收藏有大量志书,就连国外的著名图书馆,也大量存有中国的志书。可见,地方志作为一种地情文献的栽体,是名符其实,无可非议的。但是,地方志(或方志)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些学者的心目中,并不是十分清楚的。本文不想涉及诸多方面,更无法面面俱到,仅就地方志的学术及社会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地方志 志书 修志 学者 学术性 收藏
  • 简介:作为重要的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发生变革时,法律制度的构建是重要内容。而且,法律制度的变革情况又往往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因此,在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欧,思想家对法律的发展变革十分重视,在自身的政治模式构建中无不论及。而这一时期的欧洲,通过各种途径,对远在东方的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作为远离欧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的极大关注。许多启蒙思想家在自己理想的法律制度构建过程中,都从不同层面对中国法律文化进行了评述。由于启蒙思想家各自的理论基点不同,他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与论述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启蒙思想家们从各自的理论角度出发评价和分析了他们所接收到的中国法律文化,这一过程是中国法律文化对欧洲近代法律转型发生作用的过程。而且,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论述,也有助于我们转换角度去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

  • 标签: 启蒙运动 法律观 中国法文化
  • 简介:十八世纪法国的"中国热"达到了高潮,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汇被启蒙思想家们记录下来。研究中国是启蒙思想家们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因为距离遥远,资料有限,其内部产生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赞美派和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批判派。为探究他们对于中国不同解读的源起,本文将对其历史背景、生平经历和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和对比,藉此揭示中国研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即启蒙思想家试图从东方找寻促进法兰西民族觉醒的精神良药。这种辩证的文化智慧对于中国处理当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极具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热 中国学 启蒙运动 伏尔泰 孟德斯鸠
  • 简介:"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化,民族志表述的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的仅仅只是"部分的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的观念从本质论转向了建构论。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的主体性、语境的时效等因素,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的历史,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的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的碎片的、静止的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的、体验的、实践着的、具有历史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的"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的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的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的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的学术范式。

  • 标签: 文化本真性 本质论 建构论 文化遗产 启蒙
  • 简介:<正>本文仅从西安市的角度描述一下区域现代化进程与其郊县、陕西省和西北地区密切相关在某些方面的进展情况。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扩大经济活动基地从而扩大产品和利润的分布面。人们普遍认为,扩大国家经济基地的任务要比提高东部早期建立的工业中心生产力的任务重要的多。显然,中国最高层领导意识到资源丰富地区和资源贫乏地区的差别,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别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差别。这些差别必须缩小。而且通过发展,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差别是完全能够被有效地缩小的。因此,中国现代化政

  • 标签: 西北地区 中国现代化 地区经济发展 现代化进程 西安 发达地区
  • 简介: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提出“人权”与“科学”两大口号。登高一呼,天下响应。1917年,《新青年》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要求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革命,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吴虞、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以言论激烈而领潮头之先。“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俄国革命问题蔚为风气,各种社团、报刊风起云涌,社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中国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等第一批社会主义者。新文化运动──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 标签: 思想启蒙 文化运动 20世纪 陈独秀 《新青年》 李大钊
  • 简介:从青藏高原区域发展的角度研究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格局,为教育现代化研究提供区域坐标,试图用新的视角揭示教育发展的过程因素和实现条件,进而形成分析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模式,这是本文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教育的四大区域特征,旨在为实现青藏高原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研究的基础理论。

  • 标签: 青藏高原 教育现代化 影响 特征分析
  • 简介:为了纪念大连人民的百年奋斗史,为了缅怀那些为了争取民主与自由,追求自身解放与幸福而进行顽强抗争的先驱们,为了讴歌那些为了大连经济腾飞、为大连走向世界而辛勤耕耘的建设者们,也为了留下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激励后来者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在星海广场划出2.16公顷土地,动工兴建了这座具有创新性质的综合博物馆。

  • 标签: 大连现代博物馆 陈列工作 艺术品位 陈列设计 科技创新 人本意识
  • 简介:一、荀子与《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是战国时代的一代宗师,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刘向的《孙卿新书叙录》说:“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

  • 标签: 《荀子》 现代价值 社会发展 中国文化 王之 内圣
  • 简介:<正>在现代,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道德需要重新赢得继承主体——现代中国人的现代价值认同,即经过依据现代利益需要的价值尺度对传统道德重新审视、衡量、选择,从而对其仍具有的现代价值形成肯定性的共同认识。这是关系到传统道德能不能在现时代得到切实继承的一个重要前提。这是因为,我们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伴随市场经济的出现,商品意识、个体意识、利益和价值意识同步兴起,致使道德价值观念及义利取向、行为规范都发生了背离传统的迅速转换。其实,道德本

  • 标签: 中国传统道德 价值认同 继承传统 现代价值 政治道德 毛泽东
  • 简介:个体私营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利用良好机遇,促进其大发展,本文进行了七个方面的探讨。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个体私营经济
  • 简介:一、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张家川地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南大道必经的丝路重镇和享誉陇东的商埠重镇之一。善于经商的回族群众不仅促进了张家川的商贸流通,也为张家川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家川的回汉群众在县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充分发挥其善于经商的特长,大大加快了全县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并使其成为发展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

  • 标签: 个体私营经济 张家川 经济发展研究 回族 自治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简介:本文对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学校实施的"普适化"教育模式与藏族游牧文化背景的文化适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游牧区的教育模式应在游牧文化的背景下构建,而非套用内地教育模式。以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研究游牧区藏族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游牧区的学校教育放在整个游牧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文化主位审视游牧区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和文化适应性问题。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游牧文化 教育模式 文化适应
  • 简介:序言经过清朝近300年的分割统治,蒙古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曾因频繁的移动而有着与蒙古社会的各部族之间以及与外部世界交流、接触可能的开放式的蒙古社会,却被封闭在以旗为单位的有限的空间内,以至于变成了一个内向而封闭的社会。加之,以内蒙古地区为中心,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内地贫穷汉人农民的大量流入。

  • 标签: 社会史研究 蒙古社会 可能性 结构变动 近现代 19世纪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