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红楼梦》第105回贾府抄家罪名之一为府内发现诸如金银器具、成衣皮料等“禁用之物”,抄家名物单上尤为详记38种成衣皮料名目及其数量,其中之一海龙皮在现有相关文本注解和翻译中存在不同释义。本文从价格、产地以及康乾时期皮料贸易等角度考证认为海龙皮是康乾时期价格昂贵的宫廷御用及朝服成衣皮料,与被混为一物的水獭皮在价格及准用群体上有明确差别。

  • 标签: 《红楼梦》禁用之物 海龙皮
  • 简介:本文择傅山的评点学典型之一,通览其评点方法,归结其评点优劣,一可有助集部评点学之参考,二可提示新文选学走向以“阅读作品”为中心的新研究法,此即申论傅山评点学的价值所在。其中包括揭示傅山“主客兼顾”的评点学方法,乃注重阅读作品的“性灵感受”,并加入知识的印证;而其常用的“互见法”,每能见人所未见处,提出重要之见解,有助於《文选》的解读;同时兼用理校法,调和了李善注“释事”与五臣注“释义”的特点。整体而言,傅氏是把《文选》当作文章解读品赏《文选》作品,回归到萧统选文“事出沉思,义归翰藻”的文学标准,符合入选作品的性质。总之,傅山的《文选》研究法是以“评点”形式呈现。但又兼取“注疏学”的特点,故而傅山的评点代表《文选》评点学的里程碑,可视作文选学从“注疏”到“评点”的一次转折关键,启导明末清初文选学研究的新局面。

  • 标签: 文选 理校 评点 傅山 互见法 主客意
  • 简介:山西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区域,宗族研究近年来受到宗族史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山西地区宗族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学界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对山西地区的宗族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华北 山西地区 宗族
  • 简介:魏晋以来,《律》正罪名,《令》存事制,至唐大抵犹然,学界并无疑义。从这个角度观察,唐代《律》、《令》、《格》、《式〉〉体系形成的关键,在於《格》、《式》作为两种特定法律形式而出现,又尤其在於此前大量处於《律》、《令》之外的法律规范的存在方式和编纂态势。

  • 标签: 编纂 魏晋 《律》 法律形式 存在方式 法律规范
  • 简介:志书具有“资政、教化、存史”三大功能。以前.这三大功能主要通过文字资料的记载来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接受事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读图时代、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我们修志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照片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照片在第二轮志书中的运用:总结第一轮《广东省志》照片运用的经验,分析第二轮省志照片运用中碰到的问题.选好用好照片.使志书图文并茂,读者爱不释手。一、照片在志书中的作用

  • 标签: 《广东省志》 照片 志书 文字资料 思维方式 读图时代
  • 简介:党家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建筑遗存,传统民居数量众多、公共建筑类型丰富、街巷体系完整有序、给排水系统功能合理,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本文对党家村古建筑群的保护分区、展示线路、重要展示节点,以及周边环境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兼顾和统筹了党家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寻找在保护与更新、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中的良好的平衡点。

  • 标签: 党家村 传统村落 保护展示与利用
  • 简介:"從現存的有關宋代歷史的資料來看,《宋會要》無疑是最原始、最全面、最豊富、最翔實的一部。"(陳智超語)宋代十四朝編有十二部《會要》,流傳下來的,只有嘉泰末、開禧初四川崇慶人張從祖編的《總類國朝會要》,以及端平中四川井研人李心傳的《續總類國朝會要》》,并刻于蜀中。此即是明初按韻分抄之《永樂大典》所收《宋會要》底本。至清嘉慶年間,徐松從《永樂大典》抄出,並有整理;光緒年間,張之洞邀請繆荃孫、屠寄等復又校勘部分,而成廣雅書局稿本;民國年間,劉承幹又請劉富曾等删併,並用《玉海》《通考》《宋史》等補入部分内容,且又捨去了一些徐松抄本的内容,而成嘉業堂清抄本。上世紀三十年代,北平圖書館用已經劉富曾等删併之徐松原稿,約請傅增湘、陳垣等整理,名曰《宋會要輯稿》;五十年代,中華書局合併縮印之,遂成爲今天通行之本。然歷經傳抄,輾轉流傳,成於衆手,斷以己意,已非《會要》原貌矣。兹按其順序,分爲錯筒、脱漏二部分,各舉典型之

  • 标签: 宋會要輯稿 錯簡 脱漏 析例
  • 简介:作为一种信息的传达机制,话语承担了两种类型的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种种景象,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称之为"显示";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热奈特称之为"讲述"。尽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但是,具体的话语活动通常有所侧重。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话语分析向度和宏观的意识形态向度出发,对法国媒体的具体涉华报道进行述评、分析、探究。进一步了解到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意识形态通过新闻话语表现出来,新闻话语也同样帮助建构了现存的意识形态。

  • 标签: 新闻话语 涉华报道 国家形象 文化传播
  • 简介:前仰韶时期的乐舞遗存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至仰韶时代晚期陶鼓乐器已为少数权力阶层拥有,龙山时代以鼓磬为组合特征的乐舞遗存标志中国礼乐文明的基本形成。

  • 标签: 音乐 礼乐文明 中国 乐舞遗存 乐器 图像
  • 简介:如今我们已经能够正确解释甲骨文中的大多数辞。对于一些迄今理解尚有分歧的疑难辞,应尽可能地通过同版或同文关系,甚至其他卜同事的关系,来思考这些疑难辞的辞意。若卜辞辞意难以推知,可以暂从语法学等角度对卜辞中的某些疑难字作词性上的定位。

  • 标签: 殷墟甲骨文 疑难辞例 考释
  • 简介:乡村发展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宝鸡乡村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乡村地域发展模式(科技依托经久农业型发展模式、城郊型立体多元与规模经济发展模式、陇海沿线贸工农发展模式、南北山区农林先导生态经济同步发展模式),对于指导宝鸡地区及中西部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乡村 地域发展 模式 宝鸡地区
  • 简介:清朝蒙古游牧社会的财产继承问题一直以来被学者们所关注。对这一问题,法制史研究者与社会结构研究者之间持有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包括财产继承在内的蒙古习惯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内地法的影响。后者认为,当时的财产继承问题是取决于蒙古特有的社会结构,与清朝统治没有直接关系。两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蒙古社会的习惯法与内地的习惯法原本应该截然不同。但是我们无法从法律条文的相似程度断定同样的法律条文在不同社会中的解读也是同样的。因此,本文以实际财产纠纷案为,阐述法律条文在蒙古地区和中国内地实际运用当中的不同解读,以及清朝蒙古财产相关规定和当时的蒙古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 标签: 财产继承 清朝 内蒙古 喀喇沁地区 社会结构
  • 简介:摘要:清洗是纸质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为此,利用虹吸技术对纸质文物进行清洗,以减轻常规清洗方法对文物本体尤其是绘画颜料层的摩擦及冲击损伤,对脆弱纸张及色彩易脱落的字画尤其适宜。这可避免传统的清洗方法中清洗液循环使用出现的交叉感染及清洗不彻底的现象。清洗后纸张白度提高,光泽度几乎无变化,pH值提高至8.5左右。

  • 标签: 纸质文物 清洗 册页
  • 简介:栗园围是由李申甫的七世孙李大纪、李大缙所创,围内的人都是他们的血脉后裔。岁月流转,几百年之后,李申甫在龙南开基已传28代,他的第七世孙李大纪、李大缙在栗园围开基21代,

  • 标签: 文化探究 宗族 客家 李申
  • 简介:灾荒史研究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因此,灾荒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视角。作为地方史书的方志,保存了大量类型各异的灾荒史料,为我们研究灾荒史提供了极大便利。本文以山西府州县志为,探讨了灾荒对经济、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官民在灾荒中的救助行为,进而对灾荒与信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方志在灾荒史研究中不仅是资料提供者,更是研究"指导者"的结论。

  • 标签: 灾荒史 山西方志 经济 救助 信仰
  • 简介:文物定名应科学、规范、准确。本文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中规定的命名规则为出发点,依托所收集的数据,采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对陶器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对博物馆其他馆藏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进而提高我省文物定名规范性翻译的覆盖率。

  • 标签: 文物定名 陶器 归化和异化 规范性翻译
  • 简介:忌讳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文化现象,最早的忌讳,是在原始人的无知与支配下产生的,表现为神秘型的禁忌。而趋吉避凶更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若是此心理反映在语言上,这时各国或各地方言的言语禁忌或委婉表达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本文透过英语、汉语、客方言中的语言禁忌现象,了解其异同之处,以及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 标签: 语言禁忌 客家话 人类社会 原因与影响 文化现象 社会心理
  • 简介:姓氏与家族渊源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中国宗族血统关系的特种徽号。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讲,姓氏是研究中华民族的源头、迁徙、流变,研究民族分化、融合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进行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对姓氏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甄别与发掘利用,很有文化价值。

  • 标签: 姓氏 新方志 客家民系 潮汕地区 族谱资料 宗族观念
  • 简介:多维减贫是指“以减少贫困人口为基础,缓解贫困问题的恶性发展及贫困问题的衍生影响,针对贫困的多个维度,如收入贫困、人类贫困、信息贫困及生态贫困等形成测定和监控系统,进行综合性防治,促进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由。”本文以青海省为,在省级层面对多维减贫进行必要性及可能性的分析,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指导实践的相对成熟的减贫新思想。

  • 标签: 多维减贫 经验 青海省
  • 简介:清末知名《左传》学者刘师培,其《左传》研究不以训诂考证为纲要,而以探究义为主干。其思路和方法与乾嘉学者相异,是出于对抗公羊学、维护左氏学的需要,也是出于学术理论总结的需要。关于刘师培的义论,前人已经做了一些研究,但在刘氏义相关著述的篇目、刘氏所言“经”与“传”的概念与相互关系、以及刘氏的义论与其家学渊源等问题上尚存在分歧。本文重点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一一探讨,最后得出以下三个结论:刘师培义著作当为八种;经与传的关系当为“传秉承经”;刘氏义观亦有继承其家学的一面。

  • 标签: 刘师培 左传 义例观 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