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重新做一个读者刘春是当前最典型的诗人批评家之一,他有着近二十年的诗歌写作历程,是新世纪非常活跃的青年诗人。因此,当他从事诗歌批评时,在一种参照下,知道如何以同行的身份去理解诗人的创造,探索诗歌的标准,他的批评也就相应地更准确、更透彻。关于这一点,也是很多诗人批评家比学院派诗歌研究者更受诗人认可的缘故。有了那样一种自我参照,刘春懂得欣赏与推荐其他诗人,他知道谁是优秀者,也能从庞杂浩瀚的作品中看出什么是好的诗歌。

  • 标签: 诗歌批评 诗歌写作 刘春 青年诗人 自我参照 批评家
  • 简介:对莎士比亚喜剧的批评经历了一个从政治概念出发,以社会学批评为主,强调“人民性”,以及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批评方式过渡到美学、文艺学批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莎士比亚喜剧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研究中冲破了“人性”和“爱”的禁区,将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定位于“爱”、“友谊”,强调莎士比亚喜剧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爱情、婚姻的讴歌,并对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 标签: 莎士比亚 喜剧批评 文学评论 封建禁欲主义 艺术特点 创作手法
  • 简介:批评的冒险与失态燎原单位资料室今年出人意料地订了一份《文学自由谈》,翻阅之后没想到它竟是这样一本读来令人过瘾的刊物。其广纳诸家之言的信息密度,强烈的动态感和锋锐性,的确给人以见刀见菜、见针见血的快捷之感。这样一来,除了为自己一直拘囿于《XX》杂志艰深...

  • 标签: 余秋雨 现代性 张颐武 文化批判 《家族》 张承志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14
  • 简介:(8)这种泛文化批评的文学研究取向在罗兰·巴特后期的文本理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它将超出对文学话语的研究而成为对文化实践和理论的研究,还是让我们来检视一下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理论的批评实践

  • 标签: 西方文学批评
  • 简介:当今,因特网的发展,正以其迅猛的速度和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各行各业,并在悄然中消解和改变着我们业已习惯和认可的一切,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在地构成新的挑战。置身于大学校园,我们更是切身地感觉到了来自网络,这一最充分体现出21世纪特点的高新技术所带来的冲击。我国的因特网虽从90年代中期才起步,但发展迅速,目前上网计算机已上几百万台,上网人数已达数百万,各种网站达1万多个,并且以每年10倍数的速度增长。在新增上网人数中占据主要成份的便是大学校园一族。校园网民的身份,虽大部分是理工科出身的人员,以及商业、金融、贸易等专业的学生,但近一两年,

  • 标签: 因特网 文学批评 文学现象 多媒体 文学观念 批评文本形态
  • 简介:<正>《批评家》1988年第6期在头题位置上发表赵玫的论文《批评的代价》。赵玫指出,批评者的智慧,这对于任何一位批评者来说,都充满了诱惑的字眼。拥有了智慧即是拥有了批评职业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批评家不仅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旦具有独立的人

  • 标签: 批评家 智慧 最高境界 赵玫 职业 论文
  • 简介:当下,文学批评生态的变异有目共睹。商业批评风行不衰,学院批评一统江湖,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万类霜天竞自由”式的格局悄然瓦解。一种流行已久的说法是,欲当批评家,必欲先拜码头,找门子,傍高枝,寻找话语平台,方可发迹有望,不致被淘汰出局。其过程无非先是屈身为奴,之后做大做强,其成名速度堪比养鸡场里快速繁殖的肉食鸡。

  • 标签: 文学批评 学院批评 80年代 快速繁殖 养鸡场 批评家
  • 简介:一段时间以来,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出现了一种不良倾向。有些人喜欢用一些不痛不痒的“模糊词语”。在批评别人时,只说“有的干部”、“极个别同志”存在某些问题;自我批评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些“学习不够”、“下基层较少”之类的话,不敢拿起批评的武器向自己“开火”。

  • 标签: 模糊词语 批评和自我批评 不良倾向 下基层 干部 同志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05
  • 简介:研究生态文艺与文艺生态现象的一种边缘性的文艺学学科,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批评只是文学批评的一种视野,多年来倡导生态文艺学批评

  • 标签: 批评声音 生态批评
  • 简介:1978年以来,汉语文学批评至少在其大陆本土,有两次重要的“文化”遭遇。一次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寻根文学”而形成的“文化热”,另一次则是九十年代晚期迅速勃兴的“文化研究”。但从文学批评与历史语境的互动关系来看,这两次“文化”遭遇的差异却相当大,甚至触目地表现为批评话语的断裂和对峙。比如:前者是对“现代化”作出反应,后者则是对“全球化”作出反应;前者的中心范畴是“文化心理”、“原型”,后者的中心范畴则是“权力”、

  • 标签: 批评话语 遭遇 “文化研究” “寻根文学” 勃兴 汉语文学
  • 简介:<正>司各特认为,搞评论的是毛毛虫。托尔斯泰则说,批评家是评论聪明人的傻子。作家王蒙没有这种偏见。比如对批评家曾镇南,王蒙就认为,他对同时代作家,够得上是“能爱之,能知之,能赞之,能责之”的知音和诤友。他说:“曾镇南的一批评论之作所以能引起我的兴趣,首先不在于他对于作品的赞美之词、而在于他敢于也还善于对一些作品提出批评,这种批评相当有见解,有时候相当尖锐、富有论战色彩,大多是言之有理、甚或可以说是打中要害的”。(引自《王蒙谈创

  • 标签: 批评家 王蒙 诤友 评论家 张洁作品 中年作家
  • 简介:今年五月.我在博客网上发表《从刘心武“包二奶”看知识分子堕落》一文,引起了反响,在这篇文章里我开宗明义地认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堕落,以《红楼梦》为标志。一是一些红学家没有把时间花在红楼梦文本分析上,而是过多地花在考据上,这是一种学术误导,超越文学形象地去研究林黛玉、秦可卿身世是一种学术无聊,是一种精神上的包二奶.

  • 标签: 学术批评 刘心武 中国知识分子 “包二奶” 《红楼梦》 中国文化
  • 简介:通识与偏见好多年前,曾有"深刻的片面"一说.(似乎是要与之相配,译界另有"合理的误译"说法,听来大有为误译洗刷冤屈的意思.)当时也来不及细想,一下子便视为惊世之论,确服其有深刻之处,何况这种说法本身已经用"深刻"装点了"片面",修饰过了的"片面",自然也就有了体面的退路,不怕招摇过市了.

  • 标签: 误译 意思 修饰 偏见 有为 自然
  • 简介:写下这样的题目,并不是附和、认同所谓的“文学已死”、“文学批评已死”的轻率妄断。在我看来,文学批评恰恰在当下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生命力,各种批评被大批量地生产和倾销,整个批评市场熙熙攘攘,煞是热闹。然而,这种热闹,是不是就意味着文学批评的繁荣?其实,文学批评的繁荣从来不仰仗众声喧哗和集体狂欢,喧嚣与欢悦常常是虚象和幻境,掩盖的是“真实”的谎言和虚假的真相。

  • 标签: 学院批评 文学批评 灵魂 众声喧哗 “真实” 大批量
  • 简介:陈思和先生在《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一文中,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三次较大的转折。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文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学习研究现代文学的研究者主要从古典文学的治学方法中寻找路径和方法。比如作家年谱的编写、作家资料的收集以及文本细读等。第二次是在80年代。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几乎都是从系统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开始起步.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生命 批评 鲜活 文本细读 五六十年代
  • 简介:中国文坛似乎缺少“博大”的情怀,从来不屑于温文尔雅的批评,反而崇尚“狭隘”的骂人和夸张的批判,只有这样的一些言论,才能引起世人的注意和兴趣。最近一段时间,就见有李建军者,正拿他的乡党陈忠实和贾平凹等作家开刀。一路杀下来,这位批评家很显正义地火了一回。

  • 标签: 文学批评 中国 李建军 批评家 《白鹿原》
  • 简介:我早年喜好理论,最早接触的理论书籍居然是《反杜林论》,其实那是我父亲作为下放干部的政治读物。那时我只有11岁,根本看不懂,但端着那本书就觉得有一种欣慰。那时父亲的桌上还有发下来的列宁的一大堆读物,但都不如《反杜林论》那样吸引我。

  • 标签: 《反杜林论》 批评 政治读物 理论书籍 父亲 干部
  • 简介:<正>作家坐在自己房间的写字台后面。突然一位批评家走进来看他。“怎么回事!”他高声叫喊道,“自从我写了那些反对你的东西以后,自从我在所有那些大块文章、短评和通信文字里,就象二二得四一样地证明了你不仅现在没有——而

  • 标签: 作家 文字 批评家 荷马史诗 写字台 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