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刊在上海大众经济城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为期一年的"大众经济城杯"精彩故事征文活动。征文要求:选取经典法制故事或奇特的事件,以小说的创作形式,多视角多层次地反映纷繁多姿、奇趣相映的社会生活。作品要求原创,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故事性强,具有社会誓示意义。篇幅在5000~8000字左右。征文时间: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评奖办法:由专家和著名作家组成评委会,对作品进行评审。

  • 标签: 征文启事 上海大众 法制故事 经济 社会生活 征文活动
  • 简介:本刊在上海大众经济城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为期一年的“大众经济城杯”精彩故事征文活动。征文要求:选取经典法制故事或奇特的事件,以小说的创作形式,多视角多层次地反映纷繁多姿、奇趣相映的社会生活。

  • 标签: 上海大众 法制故事 征文启事 经济 征文活动 创作形式
  • 简介:本刊在上海大众经济城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为期一年的“大众经济城杯”精彩故事征文活动。征文要求:选取经典的法治故事或奇特的法治事件,以小说的形式,多视角多层次地反映纷繁多姿、奇趣相映的社会生活。作品要求原创,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故事性强,具有社会警示意义。

  • 标签: 上海大众 征文启事 故事性 经济 社会生活 征文活动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降,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于是,报刊、杂志、书局、稿费等所建构起来的现代文学制度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既有的研究在我看来并非是一种“完成时”的样态,这其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深入:一、大众传媒的普及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而且也在新的层面上进一步‘解放”了文学;但是,大众传媒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已有的研究大都局限于纸质的传媒,而机械电子传媒技术的日益廉价给予文学的影响就是一个未曾充分展开的话题。比如,电影的进入对现代话剧所生产的影响就是一个还需要纵深展开的课题。二、既有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叙事类的文学;

  • 标签: 大众传媒 传媒时代 抒情话语 20世纪90年代 文学发展 文学制度
  • 简介: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电影市场陆续出现了一批制作成本较低、艺术品质一般,却一反常态获得高票房的电影,民间称其为“现象电影”;而与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生机无限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观众对这些电影的不断质疑。本文将从片方把握观众的角度入手,探讨“现象电影”所引起的电影市场消费的异常现象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政治意义。

  • 标签: 现象电影 消费 接受环境 文化政治
  • 简介:本刊在上海大众经济城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为期一年的"大众经济城杯"精彩故事征文活动。征文要求:选取经典法制故事或奇特的事件,以小说的创作形式,多视角多层次地反映纷繁多姿、奇趣相映的社会生活。作品要求原创,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故事性强,具有社会警示意义,篇幅在5000-8000字左右。

  • 标签: 上海大众 法制故事 征文启事 经济 社会生活 征文活动
  • 简介:当代书法审美转型突出表现在审美主体的构成与展览机制上。在大众文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书法走向了展览机制并启动了广大群众对书法艺术的极大热情.与其它现代艺术一并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种从现代价值体系取代传统价值体系的嬗变,使书法艺术迅速从文人士大夫的雅文化转向了以大都市为主的大众文化,由雅玩的生存状态走向了展厅的公众赏评。创作主体和生存环境的转型,

  • 标签: 当代书法 大众文化 审美转型 文化背景 展览机制 书法艺术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方式,并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大众的感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典文学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促进与发展着经典文学,表现在促成经典文学的民间回归与增强了经典文学的传播影响力两方面上;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冲击与解构着经典文学,表现在弱化经典文学的主题意义、削弱经典文学的艺术美感和背离经典文学的教化功能三方面。要让经典文学在新时代下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典文学中大众传媒的这种促进与冲击作用。

  • 标签: 经典文学 大众传媒 传播
  • 简介:1948—1949年间由南来文人在香港创办的《大众文艺丛刊》,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转折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文本。《丛刊》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要论述依据,在解放区以外第一次对其进行大规模集中阐释,促进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全国的传播和权威地位的建立。在此过程中,《丛刊》学习和模仿《讲话》,形成了新的批评模式和批评文体,批评与权力的结合使得这种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转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大众文艺丛刊》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批评模式 现代文学
  • 简介:《潜伏》作为近来谍战剧的精品,获得了喜人的高收视率。在当下的泛娱乐时代一部红色谍战剧会引起大众如此的兴趣。其热播现象说明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英雄”形象有了新的理解;悲剧的审美意境给大众带来了心灵震撼;抛开意识形态剧情中又流露出荒诞感;原本信仰的主题被大众解构成当代人的处世哲学。

  • 标签: 《潜伏》 审美趣味 “新英雄”荒诞 信仰
  • 简介:沉寂多时的孟京辉去年岁来推出了前苏联作家马雅可夫斯基的剧作《臭虫》。因为有“孟京辉”三字,观众依然如潮般涌向剧场.只是继而,失望也如潮般涌出。过于注重形式,既无往日的幽默又无往日的深刻,成为大部分人的共识。但孟京辉说:“我要保持我的风格。”他还举例说,“大家都认为《荆柯剌秦王》是陈凯歌的败笔,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孟导不承认他的失败。

  • 标签: 两难选择 艺术 大众 个性 马雅可夫斯基 孟京辉
  • 简介:当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末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之前所有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无法比拟的水平。这种高水平生产力对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样也是之前所有社会阶段无法比拟的,艺术品被大规模的复制;大众第一次与所谓的上层阶级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看待艺术品;艺术失去了古典时期作为其生长土壤的经验,失去了艺术"本真"的诸多特征。艺术发展第一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危机,本雅明把这叫做"紧急状态"。

  • 标签: 大众文化时代 社会阶段 本雅明 上层阶级 生长土壤 古典时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26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在当前"以消费决定生产"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及"以受众为中心"的传媒经济语境下,女性作为重要的消费力量争媒体受众群,与大众传媒形成了一种共生、互动的状态.本文重在指出传媒在解读女性消费文化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从而反思传媒对女性消费文化引导中应如何调整自身的传播行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 标签: 大众传媒 女性消费文化 解读 引导
  • 简介:如果从1946年9月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副刊上连载算起,李季的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已经面世整整六十年了。这篇作品诞生伊始,即好评如潮,并为其作者本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延安负责宣传工作的陆定一著文介绍说:它“用丰富的民间语汇来做诗,内容形式都好”。时在国统区的郭沫若也誉之为“文艺翻身”的“响亮的信号”。身在香港的周而复更是热情洋溢地赞道:“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从西北高原上出现,它照耀着今天和明天的文坛。”类似这样的揄扬褒奖之声,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为直到那时,人们还坚持认为它“开一代诗风,……是不朽之作”。

  • 标签: 《王贵与李香香》 新诗 李季 大众化 民歌 解读